对话英国学者:西方道义支持能为香港解困吗(图)
6月18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召开记者会,就当下持续发酵的香港反修订《逃犯条例》回应各界关切,并向香港民众道歉。这是她在16日爆发游行以来的首次公开露面。然而,林郑月娥的道歉在大部分参与游行的学生看来缺乏诚意, 6月20日,香港中大、科大、教大、城大、演艺学院、恒大的学生会及学联召开记者会,表示拒绝接受道歉,未来或将升级行动以促使政府同意四项要求。
前香港英国总领事馆领事、查塔姆学会亚洲项目(香港)高级研究员夏添恩(Tim Summers)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当前局势,他认为此次游行凸显了香港与中国内地的深刻矛盾,而且有人认为,民主有助于香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但这仍是一个艰难的平衡。
记者:中国一直强调独立自主处理港台事务,保持稳定是最大的政治前提,但英美等国似乎一直对于香港有着道义责任,你怎么理解这种道义责任?西方的这种“支持”真的能为香港解困吗?
夏添恩:有人认为,民主有助于香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但这仍是一个艰难的平衡。然而,当前的香港社会很难形成足够的共识,来推进《基本法》中有关实现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普选的目标。
记者:有人认为,香港还保留着殖民时期的后遗症,对于中国大陆的不信任导致行为上的盲目针对。以至于但凡有人扩大香港与大陆的结构性矛盾,香港人很容易被煽动起来,如何从这次事件中理解香港与大陆的结构性矛盾?从当下的现实问题中还能看到哪些历史的影响?
夏添恩:历史永远是塑造现实的主要因素,并不仅仅体现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香港同时也被国际上当下发生的事情、和产生的观点影响着。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国际上关于中国的一般性讨论(现在变得越来越消极)影响了香港对内地的看法。
记者:自反修例游行以来,西方政客和媒体不断就此发声,极端论者直言“香港民主已死”,台湾也据此判断“一国两制”已经失败,喊出了“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口号。你怎么看西方这一次的反应?
夏添恩:我不认为香港民主已死,香港的立法和区议会仍然是由选举产生。另外,香港仍然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香港人能享受着广泛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记者:你对香港政府在本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有何评价?因为外界普遍谴责声音大于支持的声音,甚至有人直接将炮火对准特首林郑月娥(Carrie Lam),同时批评港府官僚做派严重。
夏添恩:香港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香港政府对修理移交逃犯条例的处理不当。过去20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面临的治理挑战有所增加,政治更加两极化,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也变得日益敏感。
记者:普遍认为,香港本次大规模反修例事件有来自外部势力的介入,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当下,美国被认为有足够多的理由利用将香港当作向中国施压的棋子,你如何理解?
夏添恩:我不认为此次香港爆发的大规模抗议与“外部势力”或者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有直接的关系。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抗议主要是由于香港民众对《逃犯条例》修订的理解有偏差,以及民众对香港特区政府的处理方式不满。同样,此次抗议也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