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生升学全纪实:在美国的“卷王高中”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组图)
美国的高中残酷吗?
一部叫做《TryHarder再努力一点》的纪录片为,我们跟踪记录了Lowell高中几位华裔高三学生的申请大学全过程。
Lowell被称为亚裔卷王水准级的高中。
高一人均怀着斯坦福的梦想入校,究竟谁能梦想成真?
01
开学第一周
这样的卷王高中,在同龄人圈子里素有“监狱”之称。
毕竟旧金山公立高中排名第一,历史也堪称悠久,1856年就建校了。现在生源又以亚裔美国人为主,卷的程度可想而知!
学校的正门长这样👇🏻
各种一进门就是学校引以为傲的各种奖状荣誉挂满了墙面。
这扇门后面就是每天下课后人们为患一座难求的图书馆👇
隔壁的电脑机房一样炙手可热,毕竟是学校里直接能用电脑的地方。
学校里同样重视高中生们的健康,虽然纪录片里带摄影机逛校园的学生说从没进去过,不过听说里面还不错~
这里无论学生本人还是他们背后的家长,脑海中都有个梦中情“校”,斯坦福就是其中点击率颇高的一所。
不过就算GPA4.0,SAT几乎满分,也只有五分之一的几率能如愿被录取。
02
世上不是只有斯坦福
不过到了高二,怀揣斯坦福梦的人就少了下来,会觉得也许Cal或者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不错。
高三时候再退而求其次开始考虑起了什么别的西海岸私校。
图书馆里一座难求,也可想而知AP课的火爆程度。
物理数学上更愿意先人一步的孩子们会来上AP课,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过他们最终往往也都能成功“爬藤”。
从1990年就在Lowell教课的AP物理老师说,90年代在Lowell荣誉课程拿到B就能去伯克利Berkeley,现在可不行了,现在大学入学压力可大多了。
过去15年,顶级学校的录取率下降了50%以上。
一个AB选项的区别,就可以是总成绩的区别,可以是GPA的区别,最终导致学校的差别。
学生们的表现往往让让老师们印象深刻。
理想职业也早已明确——比如要当脑外科医生之类。
03
学神的碾压
在家压力就大,在学校更是无法停止比较,学生们的形容是“两线作战”。
谁平均分比自己高,谁ACT比自己高,谁是学校里公认行走的天才。
比如Jonathan Chu,上了所有AP,啥都强,小提琴也让老师们大为赞叹,GPA还高达4.7。他有次生物故意考0分,总分也拿到了A。他得100分是绝对不令人意外的。老师们甚至为了他打算以后出难一些的题。
在这里,似乎标准的人生路径就是,从Lowell理所应当地进斯坦福,然后进医学院,成为医生。但有人勉强过关的时候,也总有人能达到120%的水平。
04
申请预备
学生们都会为申请学校早做打算。
初中的时候,都觉得Lowell是值得仰望的神级存在。真的身在其中,有人会适应很快,喜欢身兼数职,各种活动社团兼职都搞起来,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忙碌的状态。
对亚裔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好的学校是大多数移民家庭的重要目标。高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进一个好大学。
申请学校的时候,老师们也会试着让同学们把视线稍微从斯坦福移开一些,也多看看其他学校。
但很多时候身为亚裔就是卷中卷的宿命......
物理考92的同学也并非全是天才。说起学习方法,也坦白承认自己回家做4个小时的物理,然后再熬夜到3点完成其他科目。
因为如果不进去排名前20的学校,他们觉得就无法做出有意义的事,理想抱负也无从实现。
真到了申请的时候,斯坦福“艰难”的一面就显露出来了,录取率只有4.4%。
而且斯坦福并不太喜欢Lowell的学生......
也许是出于觉得Lowell的学生都是刻板印象里的亚洲学生,没有感情的AP机器,“没有我们需要的性格特质”。
说起亚裔录取率的问题,曾有申请斯坦福的学生问过“是因为我们是亚裔吗?”
招生老师反问了一句:“有谁希望班里同学和自己都一样的吗?请举手。”
然后全场就安静了,没人举手。
每位学生申请的时候都得学会如何回答一些同样的问题:
1.你是谁?
2.你的兴趣所在是什么?
3.你想过要做什么吗?
不仅仅是GPA和SAT成绩的问题,成功不再有公式。
MIT来学校招生,即使不是孩子本人的第一志愿,爸妈也双双出席,认真笔记。
这些亚裔爸妈往往是第一代移民,孩子自己内心可能觉得成绩不重要,无法定义一个人,但是移民来的爸妈却觉得成绩非常重要,并会因此鸡娃。
孩子自己觉得被UC系高校接受的概率更大一些。
05
课余生活
卷归卷,这些高中生的课余生活里也很丰富。
舞会上cos什么名人,也不忘专门解释一下盖住膝盖的原因——亚裔老妈的传统艺能了——“别冻着膝盖”。
毕竟在学习之外,他们也有更多对生活的期待。“我喜欢压力,但不喜欢太多压力”。
06
爸妈的期待和"红包"
一家子好几代都从Lowell毕业的话,心态上会相对平和一些,觉得生活能平衡得更好一些的话,去个离家近的大学也并无不可,不再把孩子逼那么狠。
但得知孩子因为AP不够被一些学校刷掉,家长心理也隐隐会觉得自己不是称职的父母。虽然没上那么多AP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让孩子多学些自己想做的事。
班里原本成绩还可以的孩子被房东赶了出来,爸爸吸毒,而妈妈住的地方又不是Lowell的学区,去找妈妈就没法继续上学,所以只能住学校。
最终他GPA只有3.9,SAT只有1500,远低于那些名校的平均要求。“只有那些进入好学校的学生,才是这个世界的玩家。去不了那些好学校,我也就没法做我想做的事。起码从我简历看,我筹码不够”。
到了申请学校的面试环节,亚洲孩子们都会显得相对谦逊、低调得多,不太愿意展示自己。
但即使没完成“我是最棒的”这样的心理建设,也必须努力去说服别人“我是最棒的”。
班里公认的全能ACE学神Jonathan Chu提前录取去了哈佛,大家毫不意外。
没去成斯坦福的同学,自己倒不算太失望,毕竟知道这样的名校并不容易,妈妈嘴上也说着没事,但能看出来其实还是有失望情绪在的。
这位非裔单亲妈妈会继续帮孩子申请常春藤的其他学校,因为她觉得从那些好学校毕业,基本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工作,更有安全感。“她不靠任何人,自己能养活自己,最重要......被拒绝是长大的一部分。”
亚裔孩子,连被名校拒绝的邮件都是妈妈先看的。
在中国就是按照成绩去考好的学校,但是在美国,一切都不在掌握中。
再申请其他学校的时候,亚裔孩子的心愿是——离家远一点。不然爸妈搞不好三天两头就要到学校去,或者让他回家过周末——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布朗大学面试的时候,刚好是中国农历新年。亚裔孩子的妈妈想先给面试官2张电影票,对方没收,红包也没给出手。
孩子说:“等于说好像在付钱一样”。
妈妈说:“不是这样,因为中国新年”。
“你没有办法这样子讲。”
吃完饭结账时候,妈妈顺理成章给了熟识的老板红包。
而这样下意识的习惯,用在面试环节,却让孩子尴尬不已。
虽然去看不幸患癌的老师时,这家人也带了红包。
07
摸着《圣经》查结果
放榜日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大家假想自己申请的全部学校都失败了,问道“这些拒绝的信件就在你面前, 这些拒绝代表什么?”
“没人喜欢你。”
老师:“你的未来潜力会怎样?”
“啥都没有。”
查结果前,会有同学在班里发《圣经》,需要的学生们会先祈祷一番,再去登录系统查结果。
几家欢喜几家愁。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放榜的时候,孩子找了个WiFi信号好的地方,远远拿着手机不敢看,但好在拿到了offer。
而他理想的UCLA却拒绝了他。理由总是相似的——“你是102000份出色的申请之一,我们没办法接受所有人”。
种族问题在申请中总是无可避免,亚裔孩子被卷怕了。
这位亚裔女生被哈佛、哥伦比亚、布朗给了waitlist,但她不想去东海岸。
最终拿到UC Berkeley和UCLA的offer,去了UCLA。
没能进入梦中情校的还是大多数。
“这都什么鬼?高中不该这样结束。”
“我三年半时间这样折磨自己,最后去了个Santa Cruz,呵呵了。”
“我努力半天最后去了个并不那么想去的学校。”
“整个申请过程最难的是,你不知道错在哪,也不知道对在哪。”
Alvan被UC Berkeley给了waitlist(后补),其他8所藤校的申请全军覆没。
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怪自己不够好。
他一直努力想让自己不那么“亚裔”,因为他觉得亚裔都太像“机器”了,不想让自己错过那么多。最终他去了UC San Dirgo。
也有人为学费发愁,如果不是全奖,恐怕付不起学费。
好在最终查到4年全奖,欣喜中赶快告诉妈妈。
非裔女孩最终拿到了4所藤校的waitlist(后补),还有布朗和康奈尔的offer。人们会说这是因为她是黑人。
但妈妈却说别忘了33的ACT和4.1的GPA在她申请的所有藤校里都是中游水平了。
每年,旧金山的非裔美国人都会一起庆祝非裔孩子的好成绩。
“我做了对的事,才到了对的地方。但我不喜欢亚裔们做到了,我做的却因为种族无法被录取。”
原本这位非裔女孩最中意布朗,但是妈妈催她选康奈尔,为了让妈妈开心,遵从了妈妈的意愿。
接下来就是毕业舞会和毕业典礼。
离家的日子终于来了,孩子去机场前,非裔妈妈难掩泪水。
亚裔爸妈自然是一家整整齐齐把孩子送到宿舍。
临了不忘嘱咐一句想见随时都能见。
07
迟来的offer
被房东赶出来,爸爸又吸毒的学生,在wailtlist上悬而未决。他开始觉得自己可以让所在的学校变得有意义,不一定非要去名校才能做成事。
三个月后,他竟然等来了斯坦福的好消息,整个人抱头惊叫难以置信。
然而拿起手机却不知道该第一个告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