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2日 21.2°C-22.8°C
澳元 : 人民币=4.5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美联储能成功遏制通胀吗?(图)

2022-06-23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回顾历史,成功的软着陆案例并不常见。从1950年算起,美联储共经历过12次升息周期,其中9次经济陷入衰退,升息导致经济衰退的概率高达75%。

美联储能成功遏制通胀吗?(图) - 1

2022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0.75%,联储基准利率上升到1.5%~1.75%。这是美联储今年年初以来第三次加息,也是近30年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加息。事实上,美联储刚刚在5月份就加过一次息。在仅隔一个月后就忙不迭再次加息,美联储向市场释放了明确信号,那就是她对目前的通胀有很大担忧。对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解释是:近期通胀数据出人意料地上升,因此委员会认为,6月会议有必要进行更大幅度的加息,同时继续大幅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美国的通胀压力有多大呢?从美国劳工部6月发布的数据来看,5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6%,价格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汽油、食品和租金。

央行通过升息、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等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是教科书般的正常操作,但这样做的一大风险,是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如果央行能够实现把通胀率压下去的目标,并同时保住经济不陷入衰退,那就是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功。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成功的软着陆案例并不常见。从1950年算起,美联储共经历过12次升息周期,其中9次都导致经济陷入衰退。也就是说,升息导致经济衰退的概率高达75%。在大西洋彼岸的英格兰,从1950年开始,英格兰银行共经历了15次升息周期,其中大概有一半(8次)导致经济陷入衰退。

为什么实现软着陆这么难?原因主要是,央行制定或改变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未来的经济目标。这中间有一个政策传导的时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位司机驾驶一辆反应奇慢的汽车。当司机踩下刹车时,汽车并不会马上停下,而是要等上20分钟才慢下来。踩油门的效果也一样。这就导致了,最恰当的升降息的时机和幅度,在做决策的当时是很难看清楚的,只有在事后才看得清楚。从做出决策,到收集信息确定“疗效”,其中的传导链和时滞太长,因此想要在中途做观察并及时调整非常难,也大大影响力决策的精准度。

举例来说,假设央行看到COVID病毒开始全球流行,并逐渐开始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即使那时候经济还处于正常扩张和低失业率状态,央行很可能也要开始应对降息。这是因为,央行需要考虑的,并不是现时的失业率,而是在COVID病毒流行影响下未来可能的失业率。如果预见到COVID病毒可能会对经济造成负面打击,央行就需要基于该预期做出应对,并期望自己的政策是及时并有效的。

在美联储开会做货币政策决定的时候,委员会成员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测,一般需要依靠两种数据:一种是可以观测到的数据,另一种是无法观测到的数据(Tarullo, 2017)。两种数据都不完美,也都可能造成误差。第一种可以观测到的数据,包括物价变化、劳动生产率、个人储蓄率等。这些数据虽然可以由统计局统计并观测到,但是它们的变化趋势却很难确定,因为这些数据经常在季度之间发生冰与火之间的大幅度变化,让分析人员很难判断到底接下来的走势是什么方向。第二种无法观测到的数据,包括潜在的GDP增速、自然失业率、自然利率等。这些关键变量是无法测量的,只能靠委员会成员的“感觉”。比如美国的自然失业率,从2010年的5.5%,下降到目前的4.5%左右。美国长期的潜在GDP增速,从2010年的2.7%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这些变化背后并没有一个严谨的量化论证过程,更多的体现了研究人员基于大量假设而做出的“估测”。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重要因素,是决策制定者对于通胀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存在不少分歧,甚至持有自相矛盾的观点。以目前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压力而决定升息为例。对于美联储来说,她所关注的通胀,主要并非来自于过去已经发生的通胀率,而是大众对于未来通胀的预期。换句话说,关键的通胀率,并不是刚过去的5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而是市场对于未来1年,以及未来5到10年的通胀预期。原因在于有很多经济学家相信,未来的通胀预期,会影响消费者当下的行为选择。比如当大家都预期未来的物价水平越来越高时,工人在和雇主谈工资时要求更大的薪水涨幅,这样会反过来进一步推高通胀率。问题在于,这样的观点充满争议。比如美联储内部的研究(Rudd, 2021)显示,通胀预期并不会影响未来的通胀率。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由于这些原因,央行在调整其货币政策时,经常会发生行动过于迟缓,或者矫枉过正,甚至还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以为自己在为经济治“通胀”病,但到底是否有效则完全没有把握。由于这些原因,当央行下“猛药”来给经济体“治病”时,存在各种”下药过重”或者”不合时宜“的风险,并造成无法预见的经济后果。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恰恰是股市最害怕的。最近两个月美股有所下跌,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担心是重要原因之一。展望后市,美联储推出的一系列货币政策,能否有效遏制通胀,给投资者带来信心,成功实现软着陆,是市场最为关注的关键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