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2日 23.7°C-25.0°C
澳元 : 人民币=4.5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分流”到“定制”,新加坡教育到底“卷”不“卷”?(图)

2023-02-13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徐海娜:新加坡从一向倾向“精英主义”的论述,逐步转向重视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平等,但是整个教育体制对学生考试分数的倚重仍未有明显变化。

从“分流”到“定制”,新加坡教育到底“卷”不“卷”?(图) - 1

众所周知,新加坡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国际社会享有良好声誉,仿佛是高质量教育的代名词。但与此同时,围绕新加坡教育的争议不断,它的考试和分流制度,有人爱有人恨。新加坡也是亚洲国家中热门的留学地,从小学到大学,每年都有很多留学生涌入新加坡。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特点,我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包括本地人、新移民和外国家长)以及教师和教育从业者,来讨论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希望有助于人们理解新加坡主流教育的特点。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十分多元,大致上可以分为政府学校和国际学校两大板块,而政府学校板块可以说是代表着新加坡的主流教育,也是我们这次讨论的主要范围。

(一)新加坡的中小学到底“卷”不“卷”?

最近几年,人们常常用“卷”来形容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近年来,很多中国人带着孩子来新加坡读书,其中不少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教育竞争。他们有的人会抱怨说,“真的国内太“卷”了,孩子没有出头的希望。”但是也有新移民对后来者说,“错了,新加坡的中小学教育也是非常‘卷’的,从中国来新加坡,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个战场继续‘卷’。”

在目前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之下,很多“怕输”的新加坡人把孩子从小学开始就送进补习班。虽然小三分流早已取消十多年,小一和小二的各种考试以及小三、小五的年中考试也已经取消,但是小学离校考试(PSLE)还是会让大多数人神经紧张。因为这个考试将直接决定你的孩子编入什么源流、进入什么样的中学。有的人甚至不惜辞职,来全身心投入帮助孩子准备这个关键性的小学离校考试。

2022年11月,新加坡教育部文告称,新加坡小学升学率连续七年都是98.4%。2022年,68.4%的考生可以升上快捷源流;18.7%编入普通(学术)源流;11.3%的学生编入普通(工艺)源流。小学离校考试(PSLE)中,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进入所谓“直通车”(IP)学校。这种学校的学生不用再参加中学阶段的会考,而是可以连续读6年后参加准备升入大学的“A水准”(GCE “A-Level”)考试,或者通过参加国际文凭考试(IBDP)申请大学,也可以读4年然后直通理工学院,再申请上大学。

其他的也就是大多数学生,会根据成绩在分别读4年(快捷源流)或者5年(普通源流,分学术和工艺)后参加“O水准” (GCE “O- Level”)考试,再决定升读初级学院(JC)、励仁高级中学(MI)、理工学院(Poly)或者工艺教育学院(ITE)等。初级学院的学生目标一般是在两年后考入大学,励仁高级中学的学生目标是三年后考入大学;而后两者主要目标是就业,当然成绩好也可以升读大学。

为了多了解一下新加坡基础教育现状和家长们的心态,我特别采访了一些政府中小学的家长。在我采访到的家长中,有对这种分流制度感到焦虑的,也有不那么焦虑的。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他们为何焦虑,或者为何不焦虑。

有孩子就读小学的家长说:“一个比一个‘卷’”“能推动的都在推”。他们说,一般从小学阶段就会开始补习,一些知名的补习中心补习费用昂贵,学额还永远都是满的,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小五、小六才想去那里补习,已经太迟了,没有位置了。有的补习机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来教小学生数学。

有从中国来陪读的学生家长这样评价小学离校考试(PSLE):“紧张和重视小六会考,是因为家长心里清楚,这一步如果跟不上,就意味着之后想再跟上,难度翻倍都不止,其实很多孩子自己也知道,很多没考好的孩子在领取成绩的时候当场就哭了。”“不同中学资源差别大,小学还可以通过补习来弥补名校和邻里学校之间的不足,但是中学的差距就不是靠补习可以解决的,包括科目的设置,课外活动的数量和种类,师资力量等。” 但是,也有本地人说:“(不同学校之间)差距很难说,说差别更合适。差别在于教学模式不同,名校更鼓励孩子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团队合作。普通学校相对而言,更注重因才施教。‘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是金子都会发光,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但与此同时,很多家长也承认,和中国比起来,这个制度下逼迫学生努力的程度还是要轻很多。有陪读家长这样说:“在新加坡,就是考政府学校之前有几个月特别辛苦,但也不至于早起和熬夜,只是没时间去玩而已。”有的说,其实自己的孩子只是使出了七分力,毕竟每天都是按时睡觉,还有时间看综艺,参加各种竞赛。他们认为,孩子并没有过度努力,就考上了理想中的中学名校,主要还是因为本质上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

除了小学离校考试的压力之外,新加坡在小学三年级还有一个高才班(GEP)的选拔,这个选拔的本意是选拔智力较高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资优教育”。所有小三的学生中,大概10%可以通过GEP选拔的第一轮,1%的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轮考试真正进入高才班。但是,如今这个考试也成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另一个压力来源。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给自己的双胞胎孩子尝试过所有她知道的GEP补习班,最忙的时候同时上了三家机构的英文和数学课。但是,她说,这些都发生在小一小二。到去年孩子小三的时候,她感觉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又没兴趣补习,能停的就都停了,基本处于“躺平”状态。但去年,出乎意料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都通过了高才班的第一轮选拔,最终还是有一个孩子进入了高才班。她感慨道,她现在其实已经不再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可能是因为曾经焦虑过,甚至有点焦虑过头,累到没精力了。现在,不想管那么多,只想顺其自然。”她现在的想法是:“我觉得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该放手就放手,未来都是美好的。”

当然,也有一些本地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安排很多学科补习,而是让孩子把时间都安排在课外活动上。有的只给孩子补习较弱的科目,有的则是孩子主动提出要补习,父母才会安排。他们说,“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方式,就像生活中每朵小花都有不同的绽放时间。现在的教育系统里提供的路径选择很多,也就无需太过焦虑。”“哪怕有的路要走得长一点,但可以一路欣赏沿途风景,闻到玫瑰花香。”有人这样形容本地人的心态:“怎么说呢,新加坡人其实很矛盾,他们一方面觉得PSLE如果不及格一辈子就完了,同一时间她们又觉得小学不用上名校,压力那么大干吗?”“当然他们可能也不会喜欢那些这几年才跟着组屋区拓展而兴建的新小学,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上自己小时候上过的学校,哪怕他们已经搬了家。但是如果家住的离学校实在近的话,他们也很乐意出门左转就能上学。”

在新加坡,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努努力,尽量考上好一点的学校;另一方面也会接受现实,虽然表面上不太接受“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官方论述,但实际上却相信自己的孩子就算读普通学校也很好,只要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他们有的这样说:“实际上我觉得,他们是小一到小四随便玩玩无所谓,小五开始家里抓一抓,中学总归不会考的太差。”“我觉得新加坡人的焦虑肯定是有的,毕竟分流次数太多,错过哪个后面都会更不好走一些。但这种焦虑也是嘴巴上讲得多,毕竟他们也不真的觉得自己的小孩将来会啃老。”

“大部分家长小学会卷,为的是好的中学。一是因为如果进入“直通车”学校就可以不用考‘O水准’;二是进了好的中学,更有利于家长放手。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学还是坚持‘卷’的只是小部分人。”

对于中小学之后的高等教育,新加坡人好像更加“想得开”,普通大众很少有人要求孩子一定要读大学。读理工学院(Poly)对多数人来说是更加现实的选择;实在不会读书的,进工艺教育学院(ITE)学习一门手艺也是不错的。

一所工艺教育学院(ITE)的高层管理人员这样说:“工艺教育学院的课程很广泛,想学习什么技能几乎都有。新加坡过去有大约25%的学生会去工艺教育学院(ITE),只有不到20%的学生会升读初级学院(JC)准备考大学,其余大部分学生都是去了理工学院(Poly),主要以就业为目标。”他还说:“多数学生选择读理工学院(Poly),也有一个原因,是课程比较实用,读完既可以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学。但是读完初级学院(JC),如果没有考上大学的,反而不容易就业,因为它的课程是高度学术化的。”

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为,约有19800名中学生通过联合招生活动获得学额,其中进入初级学院和励仁高中的总共约有39%;进入理工学院的约有51%,10%进入了工艺教育学院。今年的总数据尚未公布,但各种学校的“O水准”招生分数线已经公布。实际上部分理工学院的热门专业的招生要求比一些初级学院还要高很多。往年进入理工学院的学生中,有超过40%的学生同时具备进入初级学院的资格。这些年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符合初级学院录取资格的学生选择进入理工学院。

理工学院(Poly)提供的文凭有一点类似于中国的大专文凭,很多新加坡人都是持有这种文凭去直接就业,当然成绩优秀的也会继续考本科。2012年的时候,理工学院学生中大约有20%左右会继续升读本地大学。后来大学扩招,到2019年的时候,有超过30%的理工学院学生升读本地大学。

有家长说:“绝大部分普通的新加坡人,也比中国家长更能接受‘自己小孩就不是读书的料’这件事,对他们来说,读书不行,那上Poly甚至上ITE都是‘很正常’和‘本该如此’的事。”

当然也有人这样说:“对于一个有能力,有潜质的孩子,如果他选择不上大学直接就业,我不能接受,除非他像贾伯斯那样离开大学去创业。我认为孩子应该在最好的年华完成学业,这不只是不应半途而废,更因为大学是一个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一个人身心灵成熟的地方,那样的美好时光值得拥有。他在那里将结识人生伙伴,获得平台,人生境界也由此而提升。”

去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某学院的一个关于教育的论坛上,就有人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虽然新加坡的教育赢得了全球的赞誉,但它也非常注重考试的高成绩,这带来了内在的压力和焦虑。你认为是这样吗?”“你是否认为父母在使现有的教育系统‘竞争过度’,并鼓励他们的孩子去参加私人补习,以便在钟形曲线系统下有更好的表现方面起到了作用 ?”关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答案。在这次采访中,我也问到家长们这两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觉得根源不在于教育系统,而在于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比如说,是不是资源有限?是不是人口数量巨大?是否在某些国际大国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如果答案都是‘是的’,那么很可能就是追求高成绩的地方。”

在新加坡从事早期教育和教师培训数十年的黄仿老师这样评价说:“政府的意思是因材施教,不让能力不足的人担当太多的压力。这个出发点,不可以说不好。但是在新加坡这个社会里,慢慢地就演变成一个压力来源。”她说,这是因为,在华族人口占多数的社会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传统价值观,还是深植人心的。这就导致很多不擅长学习考试的孩子,因为家长的催逼,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一直被修理,苦不堪言。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每个人的不同,肯定每个人的价值,孩子就能顺其自然地成长,长大找到自己的位置,平安度日。

新加坡的教育,按照教育部的说法是“保底不封顶”的,曾经有国会议员提出应该学中国“禁止补习”,但被否决。当局强调,新加坡不限制有能力者取得更高成就,或限制他们的机会,而是尽量扶持有需要者,帮他们实现潜能。只要学生足够努力,展现出高能力,就有相应的资源去支持学生。总的来说,家长的焦虑和压力,一方面来自对孩子的高期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制度下向精英倾斜的资源分配机制。

但在我这次采访中,也有家长这样说:“我觉得二十年以后的社会需要的技能应该跟我们那个年代很不一样,保持娃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可能比多学点东西还重要。”这是不错的心态和认识,至少能让自己不要陷于焦虑中。

最后,当我询问采访对象,关于“卷”,关于“焦虑”,是否有外国人、新移民和本地人的区别的时候,多数人否认有这种差别,只有少数人认为在心态上有所分别。有的人也会说,中国人和印度人比较‘卷’,本地人比较放松。也有人说:“我很少见到新移民家的孩子课外活动(CCA)会选童军,少年旅,红十字会和其他制服团体的。” “新移民的焦虑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可继承的,没有母校优先录取,没有社会关系,在竞争中和本地人天然地不平等,那除了死‘卷’学术成绩,也就没有别的路径可依赖了。”

(二)分流制度的终结与“定制教育”的兴起

然而,就在一部分家长还在为孩子被编入什么源流和上什么中学而苦恼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却宣布,实施了40年的教育分流制度行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大规模的“定制教育”。

如果看过梁智强导演的《小孩不笨》这部新加坡电影,一定会对新加坡的小学分流制度有比较负面的印象。当时,也正是因为政府学校里过早的分流制度,引起了很多新加坡人的不满,才有了这部电影。但是,如果要客观地评价这种分流制度,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

据《联合早报》报导,1970年代,新加坡立国之初,教育方面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中小学的留级率和退学率极高,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离校生的识字和算术水平低;三是学生的双语能力欠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时任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在1979年发布了《吴庆瑞报告书》,吴庆瑞在当时的国会上发言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并需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政府必须接受这个原则。”这可以说就是分流制度的初衷。1980年代,政府全面开始在中小学实行报告中提议的分流制度。这个分流制度后来不断改进,成功地改善了前述三大问题。

曾担任过教育部长的张志贤曾于2001年在国会发言说,“比起要求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课程设计底下学习,分流制度是一个更好的做法。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越多,分流的选择就越多。” 曾担任过教育部长的黄永宏也曾对媒体表示,考试与分流,恰恰是新加坡教育得以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亚洲新闻台(CNA)曾经在2018年播出了一个纪录片《Regardless of Class》也引起过人们关于分流制度的热议。但是,总的来说,过去几十年大多数新加坡人对教育分流制度取得的成果是持肯定态度的。纪录片《Regardless of Class》中有一段记者对一所中学名校教师的采访。这名叫Samuel Chan的教师这样说:“分流制度的理念不是说我们要挑选最好的学生,然后培养他们;它的理念是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曲线。而且,我们可以来看分流制度的巨大成效。我们来看现在的升学率,完成10年普及教育的人口比率应该是99%。”

其实,随着时代发展,历史问题被解决之后,教育中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教育的不平等和阶层固化的问题等,人们对教育制度自然也就有了新的期待。新加坡人曾以《小孩不笨》等一系列影视作品表达不满。但是,这些影片中反映的最引人诟病的小三分流制度,其实从2004年起就已经开始改变了,直至2008年小学分流制度完全取消。小学取消分流制度后,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能力来选修同一个科目的不同水平的课程,普通水平或基础水平科目。但中学依然有分流。

2019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实行了40年的分流教育制度将结束,中学生也不再分流。从2024年起,教育部将在各中学全面推行“科目编班制”,以取代分流制。所谓“科目编班制”,在新加坡就读国际学校的学生们应该会比较熟悉,也就是按照个人能力,打破传统的编班制度。学生可以分能力按科目,被安排进不同的班级学习。教育部称,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因材施教的同时,旨在减少标签效应。其实早在2014年,“科目编班制”已经开始在12所中学试行。普通源流的学生,从中一起,就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去修读程度较高的科目。2018年起,“科目编班制”已扩大到提供普通源流课程的所有中学,虽然学生可选深浅程度的科目只限于英文、母语、数学和科学。

今年1月5日,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举办的“新加坡透视”论坛上,现任教育部长陈振声说,教育已经跨过普及教育的“3.0”时代,进入了“4.0”时代,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不确定、不安全、不平等、碎片化、多样化,竞争也更激烈,。他说,我国过去着重于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曾通过分流制度因材施教,以此降低辍学率。后来又通过高才班、直通车等小规模的定制化课程,让学习能力超群的学生接受挑战。这两年开始用科目编班制取代分流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读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这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定制的教育阶段。他说,教育系统需要做出重大转变,以适应这个新的世界,才能够弥合分歧、保持凝聚力、拥护多元化,以及让保持坚韧的人们得到更多的机会。

当我问及家长们对于这种官方论述中的“定制教育”的看法时,不少家长表达了这样的一种疑虑:“这两年开始用科目编班制取代分流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读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这个实施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容易,会不会学生没有能力客观评估自己适合哪个水平的课程?会不会学生都一窝蜂选择简单的课程?”“小学五年级四门主课都有分班了,都是老师分班好了通知家长啊。你觉得以什么为标准分?还不是考试成绩吗!”“ 比如高级华文,如果孩子成绩不够好,学半年要是跟不上,也还是会被劝退的。”家长们的疑虑没有针对“科目编班”本身,而是放在筛选标准上。

这种“定制教育”其实早在2014年就开始在部分中学推行,有些人会有切身体会,好评还是比较主流的意见。例如一个就读本地名校莱佛士女中的学生就说,如果学生某些科目特别好,就有进阶科目可供选择,比如物理好就给你进加强班,学得更深更广。还有哲学课,是莱佛士独有的。某些科目强的,还可以让你进大学去听讲,或者请大学老师来学校讲。

现任教育部长陈振声提出,大规模定制教育,必须能进一步发掘优秀学生的潜能,同时拨出更多资源帮助处于弱势的学生力争上游。可见,新加坡从一向倾向“精英主义”的论述,已经开始逐步转向重视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平等,但是整个教育体制对学生考试分数的倚重仍未有明显变化。前教育部长王乙康曾经在国会发言表示,教育制度应继续拥护唯才是用(meritocracy),但应扩大定义,不只肯定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也须肯定其他方面的技能与才华。

“分流制度”曾经被国会议员们称为难以宰割的“圣牛”,如今也完成使命,成为历史。新加坡主流教育从“分流”走向“定制”,是否能解决新时代面对的问题,以及未来如何,一切仍是未知数。但从近些年教育方面的改革也可以看出,这个体制不是僵化的,一切都有可能。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