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3日 21.2°C-23.8°C
澳元 : 人民币=4.5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2023-11-28 来源: 澳财 原文链接 评论9条

一则官司被打上“中国标签”

衰败开始,打击接踵而至

留给吴氏家族的选择不多

谁能想到,Nature's Care这个品牌,竟走到了要被卖掉的局面。

作为澳洲保健品知名品牌,曾几何时,Nature's Care也是仅次于Swisse和Blackmores的澳洲第三大保健品厂商,巅峰期占有7%的市场份额。

然而,不久之前,《澳洲金融评论报》却爆出该公司一度接近违约,正在挂牌出售。

据信,该公司目前负债1.8亿澳元,债权人们正寻求通过所谓的"预打包结构"(pre-pack structure)将其出售,即关键利益相关者在正式破产管理之前协商并达成交易的结构。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家曾经辉煌的保健品巨头沦落至此?

1

一则官司被打上“中国标签”

1990年,来自台湾的吴氏家族创办了Nature's Care,以其维生素补充剂和其他保健品闻名,主要产品在澳洲各大连锁药房均有销售。

2018年时,该公司的年收入达到2.3亿澳元,并发放了4460万澳元的股息,引人侧目。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 1来源:网络

同年,由中国建投(JIC)和Tamar Alliance组成的中国财团同意收购Nature’s Care的多数股份。公开信息显示,Nature's Care的创始人Jina Chen和Alex Wu用手中55%的股权换取了3.61亿澳元,其余股份仍属吴氏家族所有,这也意味着该公司当时估值至少为6.5亿澳元。

交易达成后,该公司高管随即表示,中国中产阶级的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为此,其开发了带有独特黑色标签的Nature's Care Pro系列高端产品,旨在争取这一目标客户群体。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直到当年年底的一则官司引发澳中两国媒体的关注。

原来,早前澳大利亚实施了更严格的原产国标签法,Nature's Care旗下的Healthy Care鱼油及维他命D保健品因此被要求摘除代表“澳洲制造”的袋鼠logo。

竞争及消费者公署(ACCC)指出,该公司的鱼油及维他命D胶囊产品中含有进口成分,认为这一过程不太可能符合澳洲制造的要求。

Nature's Care则对此反驳称:“胶囊的原料包括进口鱼油,但最终成品是含有鱼油和维生素D的软胶囊,在性质和基本特征方面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此外,该公司又辩称,鉴于包装过程是在澳洲发生,所以将这些商品描述为“澳洲制造”并不存在误导性或欺骗性。如果禁止其产品贴以“澳洲制造”标签,Nature's Care将失去竞争优势,并造成巨大的重新包装成本。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 2来源:网络

Nature's Care随后就此事诉诸法庭,但上诉中,法庭支持了ACCC的决定,裁定Nature's Care不得在其有关产品上使用“澳洲制造”标签。

可以说,在这场官司里Nature's Care的负面影响才刚刚开始。

当年,澳洲媒体在报道此案时,纷纷采用“中国维生素巨头”称呼Nature's Care,或是强调其中资背景。

尽管该公司的工厂设在悉尼的Belrose且此前二十余年一直在澳洲经营和生产,但被打上的“中国标签”恐难摘掉了。

2

衰败开始,

打击接踵而至

Nature's Care原来希望借助中国财团,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结果弄巧成拙。

不料,祸不单行。2019年1月1日,中国开始正式落地施行全新的《电商法》,加强了对“代购”渠道的管控。

此前,在中澳之间有着大量的“代购”存在,其一直是许多澳大利亚出口商的重要分销渠道。而自2019年以来,针对代购这一类个人购物者的有了新的要求。代购如果想要买Nature’s Care这一类保健品,需要向政府注册、获得许可证并为某些进口产品纳税。

因此,在澳洲药房小额采买保健品并邮寄回国的方法不再可行,对个体和小型代购造成重大打击,也间接影响到了Nature's Care的销量。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 3来源:网络

据了解,Nature’s Care 约90%的维生素销售额来自于Healthy Care品牌,该品牌通过Chemist Warehouse销售。随着各类要求变的更加严格,代购行业的消失给Nature’s Care带来营销放缓的同时,还带来了更大的分销费用。

不过,Nature’s Care也没有坐以待毙,该公司随后加速了出口和分销体系构建,并斥资数千万澳元与中国电商平台合作,以弥补其在个人“代购”领域的损失。

可惜,屋漏偏逢夜雨。2020年疫情爆发,澳中关系趋冷,再加上严格的防疫政策让两国民间物流大幅萎缩,导致许多澳洲公司的在华销售遭到重大挫折,Nature's Care也不例外。

这家曾经的澳洲第三大保健品企业,开始逐步陷入困境。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 4

根据IBISWorld数据,由于澳洲推崇健康的生活理念,且具备极高的生产标准,其保健品产品在亚洲声望颇高——预计2022-23年,出口收入将占整体行业收入的60%,相当于五年前在收入比重上的体量翻了一倍。其中,中国在所有出口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18-19年,中国大陆贡献了74.3%的出口收入,而香港地区贡献了12.6%.

然而,疫情使得澳洲保健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调整,也使得前途光明的诸多品牌在短期栽了跟头。疫情期间,购物渠道及物流渠道收窄,且留学及旅游活动接近冰点,使得行业录得持续两年的负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Nature's Care可谓腹背受敌。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 5

3

留给吴氏家族的选择不多

如今,吴氏家族正在寻求至少2.5亿澳元的报价以出售其掌握的剩余股权。作为对标,行业中的龙头企业Blackmores Limited 于今年7月被日本麒麟所收购,对价19亿澳元。

然而,鉴于Nature's Care 失去了“澳洲制造”标签的重大优势, Nature's Care的盈利已经从2018年JIC和Tamar投资时的4000多万澳元下降到约1500万澳元,且拥有从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一要求恐怕难以实现。

昔日澳洲第三大维生素巨头,如今濒临违约将被出售(组图) - 6

同时, Blackmores被收购后,开始生产类似于Yakult的产品,这是一种益生菌酸奶饮料,能够增强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此前,麒麟已经在大约28种不同的产品中使用了这种乳酸菌。

麒麟还大力投资研发并拓展健康科学领域,制订了三年业务计划,以帮助Blackmores的发展。

由此来看,Nature’s Care的理想买家是能够提供销售渠道,重新打开销路的同行,又或者是有丰富经验的资本运作机构。

据消息人士称,对收购Nature's Care感兴趣的各方可能包括连锁药店Chemist Warehouse、维生素巨头Blackmores或是Swisse品牌所有者Health & Happiness。

或者,它可能成为像Allegro Funds这样的商业重建机构的目标,该公司已积累了40亿澳元的资产管理规模。

不过,任何该公司潜在的买家都需要争取吴氏家族的支持,因为该家族拥有Nature's Care的工厂建筑,而该建筑与治疗商品管理局(TGA)颁发的药品许可证相关联。(当您从TGA获得许可证时,必须将其与物理地址关联起来。)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对公司最终的“价值”必然还留有讨论空间。但现在来看,吴氏家族的选择可能并没有那么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9)
Fccp我的狗
Fccp我的狗 2023-11-28 回复
骗子公司必须倒闭
NPC
NPC 2023-11-28 回复
狗屁第三名- 替CWH贴牌做其自有品牌healthy care 靠全澳500多家CWH 捧出来的-连healthy care 自己根本不具备独立品牌运营能力 别说其下游制造商的品牌natures care 了。本来都是台湾人搞出来骗大陆旅行团的杂牌。自从CWH买了wagna 边缘化healthy care, 果然就是每况愈下。 大陆财团那些真的是人傻钱多 毫无本地运营能力。
岛城大亨
岛城大亨 2023-11-28 回复
台湾夫妇的公司
ESTO
ESTO 2023-11-29 回复
台湾骗子很多,他们自己人都知道。
JackZ1
JackZ1 2023-11-29 回复
现在只有Blackmores才是纯澳洲产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