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垃圾时间”论在中国流行,官媒出手反击(组图)
据分析,中国大陆近期出现了“历史的垃圾时间”论,且遭北京官媒反击,因为这个论调完全否定当下中国的发展状况,比“躺平论”更危险。
10至20年前,多数中国人认为贫穷是由于能力或努力不够等个人性因素造成,现在则将问题归究于机会或经济结构不公平。
星岛日报今天刊文指出,“垃圾时间”原是体育赛事中的术语,是指一场比赛中,双方队伍的分数差距太大、难以改变胜负结果时,剩余的比赛时间就是“垃圾时间”。
最近,“历史的垃圾时间”论却成为大陆流行词,外界声称“这是海耶克老师、奥地利派经济学家米塞斯提出的概念”,其内容是:从经济学的逻辑来看,当某段历史正背离经济规律,个人又无力改变,且必然走向失败的阶段,就被定义为历史的垃圾时间。
文章表示,“历史的垃圾时间”是个框,什么都能往上装。7月初,中金公司30岁女员工非正常死亡,有传是因为经济下行大减薪,购房之后楼价又跌,于是有人撰文指出,“在历史的垃圾时间,管理失败可能是多数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另有财经人士提出,“千万别在垃圾时间里投资”;也有自媒体以“垃圾时间”劝人“躺平才是出路”。
文章指出,在中共20届三中全会举行前夕,眼见这一名词不断发酵,与“唱响光明论”的主旋律背道而驰,大陆官媒开始出手反击。
其中,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历史的垃圾时间’?真耶假耶?”的评论员文章,首先指出米塞斯根本没提过这个词,这是伪学术,炒概念,强行炮制焦虑,又指有人借题发挥,“对国家发展长吁短叹、阴阳怪气,无非在影射无奈无望,否定和看衰今日中国的一切”。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观察家网撰文,指出细究“历史的垃圾时间”这个伪词,它比近年来的“躺平论”更危险,即完全否定当下中国的发展状况,试图营造国家终将失败的大众预期,以及诱导民众不配合、不奋进、不作为的心理。
但王文也指出,“历史的垃圾时间”一词的流行,的确折射了当下许多民众的情绪共振与经济下行期的社会心理,提醒了当务之急,必须改革到位,政策落实,着重实效,让普通民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