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什么向阿塞拜疆总统道歉?(组图)
12月25日,编号为J2-8243的阿塞拜疆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客机在哈萨克西部城市阿克套(Aktau)附近坠毁,整起事件充满谜团。
首先,这架班机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发,原本要飞往俄罗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Grozny),为何最后改道哈萨克?再来,飞往哈萨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班机意外坠毁?
一开始,媒体上流传遭遇鸟击、遇上浓雾后改道两种说法,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则表示,根据自己收到的资讯,飞机是因天气状况恶化而改变航线,随后开始向阿克套机场飞行,在降落时发生坠毁,坠机原因尚不清楚。但26日阿塞拜疆方面传出新消息:因为格罗兹尼遭遇无人机袭击,俄罗斯防空系统「铠甲-S」(Pantsir-S)当时发射了一枚地对空导弹,期间导弹击中客机并在机旁边爆炸。27日,阿塞拜疆航空公司终于公布,飞机坠毁的初步原因是「外部物理和技术干扰」。
事态发展至此,「被误击」的肇因已是呼之欲出,俄罗斯的回应也格外慎重。28日,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普京或普京)与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通电话,讨论坠机事件,普京特别在电话中对坠机事件发生在俄罗斯领空内表示歉意,「当飞机试图降落在格罗兹尼时,乌克兰无人机正在袭击俄罗斯,俄罗斯防空部队正在击退袭击」,阿利耶夫则回应普京,客机在俄罗斯领空受外部物理和技术干扰,完全失控并转向阿克套。
往复之间,普京其实没有直接承认空难责任,却明显有意安抚阿塞拜疆,甚至不惜亲自致歉。但阿塞拜疆似乎依旧强硬。29日阿利耶夫表示,空难原因是飞机在俄罗斯飞行时「因遭受来自地面的攻击而受损」,但「不幸的是,在最初的三天,我们只听到来自俄罗斯的荒谬说法」、「我们目睹明显想掩盖此事的企图」,阿利耶夫进一步要求俄罗斯「承认过错,惩罚责任人并支付赔偿」。
一场空难、两国风波,其实也反映彼此关系的耐人寻味。
图为2024年12月25日,阿塞拜疆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客机在哈萨克西部城市阿克套(Aktau)附近坠毁。图为客机的残骸。(Reuters)
作为大国交界的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虽是前苏联加盟国,但从地理位置来看,其位处西亚与欧洲交界,南接伊朗,北邻俄罗斯,东与哈萨克、土库曼隔海相望,西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是高加索地区战略要地,也是世界重要产油区。基本上,从苏联解体以来,阿塞拜疆便一直实践与周遭大国的「等距外交」。
俄罗斯当然是重点对象。两国之间密切的经贸联系、庞大的侨民规模,以及普京与阿利耶夫的私人交情,都让俄阿关系不仅稳定前行、还互取所需:阿塞拜疆获取安全与经贸利益,莫斯科则借此维系俄语、俄罗斯文化在阿塞拜疆的角色,同时维护自己在南高加索、里海的战略利益。2022年2月22日,俄罗斯更与阿塞拜疆签署《俄罗斯联邦和阿塞拜疆共和国联盟协作宣言》,将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的关系提升到了新同盟水准。
但这不代表阿塞拜疆不能与其他大国交好,例如土耳其。
出于宗教、民族、语言、经济、军事、能源等多方面因素,土耳其与阿塞拜疆的关系始终亲密。从1991年阿塞拜疆独立起,土耳其不仅率先承认阿国主权,更在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旷日持久的「纳卡冲突」中,全力支持前者;2021年6月双方签署《舒沙宣言》(Shusha Declaration)后,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更一度声称「不排除在阿塞拜疆境内建立土耳其军事基地」;2022年后,阿塞拜疆又紧跟俄罗斯(占土耳其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5%)与伊朗(18%),成为土耳其第三大天然气供应商(12%),基本上这也是土耳其希望拉拢阿塞拜疆的重要背景。
再来就是欧盟。苏联解体前,阿塞拜疆与欧洲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一直要到1991年独立后,才开始积极与欧盟发展关系。目前,阿塞拜疆是欧洲睦邻政策、东方伙伴关系和欧洲委员会的成员;欧盟则是阿塞拜疆政府及民间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图为2024年12月25日,阿塞拜疆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客机在哈萨克西部城市阿克套(Aktau)附近坠毁,当局派员到场搜救及调查。(REUTERS)
不过欧盟也不是白做「散财童子」,而是看上了阿塞拜疆的能源利益。一直以来,欧盟都积极推动「南部天然气走廊」(Southern Gas Corridor)的建设,管线从阿塞拜疆的里海盆地出发,经格鲁吉亚穿越土耳其与欧洲相连,能将里海、中亚和中东天然气资源引入欧洲市场,降低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其中位于里海阿塞拜疆海域的Shah Deniz二号巨型海上气田已从2020年开始每年向欧洲市场供应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向土耳其供应60亿立方米天然气。
当然,阿塞拜疆与各方「交好」也有其极限。首先,俄罗斯虽与土耳其存在竞争,但在阿塞拜疆或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双方还不至于形成冲突或对抗关系,阿塞拜疆也长期平衡双方互动:土阿合作规模虽不断扩大,阿塞拜疆却仍顾虑莫斯科的立场,阿利耶夫本人也不断重申,「阿塞拜疆不需要土耳其的军事基地」;而俄罗斯在阿塞拜疆,则一如其在中亚,即便影响力已远不如苏联时期,却还存在软硬实力的影响机制,能推动重大经济专案与安全合作,从而保持俄罗斯在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
再来就是面对欧盟。阿塞拜疆一度期望加入欧盟,阿利耶夫曾在2004年公开表示,「阿塞拜疆当前的战略选择是融入欧洲,我们坚定致力这项政策。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保阿塞拜疆符合欧洲的所有标准和条件」,只是从结果来看,欧盟似乎无意开绿灯,阿塞拜疆也在近年淡化了相关宣称。
整体来说,即使隔壁有俄罗斯这个强大邻国,两国又有苏联的前尘往事,阿塞拜疆还是与俄土欧保持了等距的对外路线,利用各方彼此牵制平衡,同时发展基础设施、增强国防能力、推动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当然,阿塞拜疆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不假,彼此利用、各取所需却也是真。
2024年11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Baku)举行前,一辆印有相关字眼的黑色车停在会场外。(Reuters)
战争下的俄罗斯更需要阿塞拜疆
只不过这段各取所需,如今正因俄乌战争而倾斜。
战争当然没有击溃俄罗斯、西方制裁也没有拖垮普京政权,但全面入侵乌克兰所导致的国际孤立,还是大幅削弱了莫斯科的可用筹码与资源,导致俄罗斯缺乏得罪重要邻国的本钱,例如阿塞拜疆。
首先,由于西方严厉制裁,俄罗斯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的管道剧烈减少,通过阿塞拜疆出口的比例则因此大幅上升,俄罗斯对阿塞拜疆的石油出口也大幅成长。虽说在这两种情况下,出口总量并不庞大,却已足够造成两国互动倾斜:俄罗斯比以前更有求于阿塞拜疆。
再来就是运输领域。早在2021年,阿塞拜疆与伊朗就签署谅解备忘录,约定在阿国的东赞格祖尔经济区和飞地纳希切万之间,途径伊朗领土建立一条新铁路和公路路线:赞格祖尔走廊。这一计划虽有泛突厥主义议程、更出于阿塞拜疆突破亚美尼亚封锁的考量,却也受到俄罗斯重视,因为只要俄罗斯能够参与,就能确保进入中东市场的机会,同时巩固在高加索的存在。尤其俄乌战争爆发后,阿塞拜疆就成为俄罗斯货物往返伊朗和波斯湾港口的重要合作伙伴,莫斯科也有意深化对「南北走廊」运输的参与。
普京2024年8月19日访问阿塞拜疆(Pool via REUTERS)
以上种种都导致,莫斯科面对阿塞拜疆时,必须更有「给予尊重」的觉悟,甚至不能吝惜偶尔的「纡尊降贵」。最明显案例就是2024年4月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撤出纳卡。
基本上,撤军本身代表了俄罗斯「纳卡方案」的最终失败:方案原本设想,让俄罗斯维和人员长期驻扎,既能展现影响力,也能牵制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但2023年阿塞拜疆发动新一轮战争、占领纳卡本身,就是对前述俄罗斯维和方案的否认,偏偏打输的亚美尼亚也把责任归咎于俄罗斯,拒绝维和部队转往亚美尼亚继续驻扎。最后莫斯科只能在阿塞拜疆拒不让步、亚美尼亚也拒绝的局面下,低调撤离纳卡,甚至还被进一步排除出亚阿谈判:两国近期达成协议,亚美尼亚同意将4个边境村庄的控制权移交给阿塞拜疆,并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竖立两国之间第一批边界标志。
阿塞拜疆以「反恐行动」对纳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后,大批亚美尼亚裔人逃离纳卡,图为2023年9月26日的情况(Reuters)
从现实来看,阿塞拜疆的做法明显是吃定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分身乏术」,结果也确实完成了即便在后苏联时代,都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地缘目标:迫使俄罗斯维和人员撤离,而且似乎没有激怒莫斯科。2024年4月撤离行动发生时,阿利耶夫本人甚至正在莫斯科访问,俄罗斯宣传机构则明显将炮火对准亚美尼亚,指责其过度亲近布鲁塞尔与华盛顿,普京本人更在同年8月访问阿塞拜疆。
当然,这不代表俄罗斯真的体谅阿塞拜疆,反而是说明:为了不升级与阿塞拜疆的摩擦,俄罗斯宁可在纳卡问题上吃点亏。同样道理也适用这次空难,普京显然是出于维系两国关系考量,进行了外界认为的「罕见道歉」,而阿利耶夫的强硬姿态,则可以理解成趁机要价。
不过即便如次,这次事件还不至于让俄阿关系地动山摇,在可见未来内,阿塞拜疆的「等距外交」格局依旧会继续,只不过俄乌战争确实让这个高加索小国拥有了更多要价筹码,俄罗斯也势必有所调整。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这种机会阿利耶夫必然把握,正如这次道歉,普京也必须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