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22日 21.8°C-22.8°C
澳元 : 人民币=4.6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13小时前 来源: 网易数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做过全麻手术的朋友都知道,如果顺利的话,可能前一秒还在和医生闲聊,下一秒便天旋地转失去意识,再睁眼手术已经结束,途中甚至连个梦都没有。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1

如此丝滑的体验,错使许多人以为幕后的麻醉医生只是打一针麻药,工作就结束了,更谈不上什么技术难度。

但其实,全麻手术好似开飞机,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最容易出事故,全麻手术的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阶段同样惊险万分。既得让你迅速麻醉迎接手术,更要让你安全苏醒,这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精密调控。

可以说,麻醉医生这一医院最需要的岗位,更是与每个人都性命攸关的职业,真的被误解太久了。

麻醉科缺人,由来已久

关于麻醉医生的地位,听业内流传的“一台成功的手术,功劳一大半该归麻醉医师”“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便可见一斑。

这是因为当病人在手术台上被放倒,生死便交到了麻醉医生手里。他们不仅要术前摸清患者身体状况的细枝末节,术中精准给药,时刻紧盯病人的生命体征,还要随时准备抢救药剂,与死神对线。

然而等手术成功,聚光灯全打向了主刀医生,“妙手回春”的锦旗也属于他们。麻醉医生们却被简单唤作“麻师”“师傅”,听起来更像是洗浴中心的按摩技师。

得不到足够尊重的麻醉医生,在医院内也是长期紧缺的状态。《柳叶刀》2021 年一篇关于中国麻醉科现状的研究显示,2015-2017 年,中国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增加了 10%,但麻醉医生的数量同期只增加了 5.97% [1]。

在巨大的缺口面前,2018 年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将中国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 0.65 人 [2]。这一目标在随后两年很快达成,2019-2020 年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都达到了 0.69 人。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2

然而麻醉医生数量并未持续上涨。根据《2023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 年麻醉科执业(助理)医师占到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 1.9%,根据后者总数计算麻醉医师数约为 8.43 万人,较 2020 年人数巅峰时减少 1.38 万。

更让人无奈的是,在许多医院的整体规划里,麻醉科也不受重视。

来自上述《柳叶刀》的研究指出,截至 2019 年,在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的 11432 家医院中,设立独立麻醉科的比例为 45.15%,更多麻醉科还是由外科科室监管,占比 50.79%,此外还有 4% 由手术室管理。相较之下,三级甲等医院独立麻醉科的比例最高 [1]。

独立麻醉科最常见的下属科室,要数麻醉复苏室(PACU),通俗来讲就是术后病人在转回病房前的“中转站”,等待他们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

除此之外,独立麻醉科还可能开设疼痛门诊、疼痛科与重症监护病房(ICU)。

麻醉医生既要服务于需要麻醉支持的各类无痛检查或治疗,譬如无痛肠胃镜、无痛人流,也得同各种疼痛 “死磕”,在疼痛门诊治疗头痛、骨关节痛等。

可以说,独立麻醉科的工作范围,绝不仅被框定在手术室这一方天地,也丝毫不悠闲轻松。

疲于奔命,超长待机

巨大的人手缺口之下,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成为了麻醉医生每天的日常。

如果说坐在医院行政楼工作的,是按部就班;那麻醉医生的生活,却是围绕手术来转。有时候遇上 24 小时连轴转,黑眼圈便成了他们的“勋章”。有麻醉医生这么总结道:

日复一日,看不见太阳,蹲 12 小时“监狱”,陪着月亮回家,脱下一共只穿了半小时的自己的衣服,等着不知何时响起的电话。

一项在 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后,针对中国麻醉医生职业倦怠情况的全国调查显示,2021 年,中国 60.3% 的麻醉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50 小时,这其中更有 6.4% 的麻醉医生每周工作超过 70 小时 [3]。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3

当加班成为家常便饭,死神的镰刀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篇发表于《公共卫生期刊》(Public Health) 的研究,在分析了 46 例中国医生过劳死病例时发现,猝死发生最多的科室便是麻醉科 [4]。

2024 年初,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也是抖音知名医疗科普达人朱翔突发猝死,其家属解释“因为感冒没好,连续加班,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年仅 45 岁的生命就这样陨落 [5]。

尽管大家眼中的麻醉,约等于“打一针睡一觉”的魔法表演,但对麻醉医生而言,熟悉每一台手术的流程是自己的必备功课,并要终日为此疲于奔命。

从早上交班,拿着篮子领取药品,准备器械迎接手术开始,到手术途中,除了精准给镇静、镇痛和肌松药,然后插管、固定、麻倒,还得每隔几秒就抬一次头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好似一台“人形监护仪”。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4

此外,麻醉医生还要不停面对突发事件,且不乏过敏反应、呼吸心跳骤停、术中大出血、肺栓塞等危急状况。从发病到处理,他们仅有短短几十秒的思考决策时间,时间紧张但责任重大。

面临这样具有挑战性的病例,难免神经紧绷,精神压力陡增。然而,这样的时刻并非偶尔才有,而是家常便饭。

前述针对中国麻醉医生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发现,26.9% 的受访麻醉医生每两到三天甚至每天就会遇到一次挑战性病例,而几乎没遇到的医生仅占 3.9% [3]。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5

除了精神紧绷常态化,麻醉医生终日在麻醉—复苏—送恢复室—接病人这样的循环之中,一刻不得闲,好似流水线上的工人,日常也少有弹性变化。

更惨的是,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的工作环境里,在布局相似的手术室,听着监护仪此起彼伏的滴滴声,三餐没个正点,去吃饭上厕所还要找人替并快去快回,长此以往很难不压抑。

钱少事多,纷纷出逃

常说“金眼科,银外科”,在这段关于医院各科室的顺口溜里,后面还有“吃错药去麻醉科”。之所以如此调侃,是因为麻醉医生们干得多却挣得少。

虽然如今医院公开招聘的学历早已博士化,可这也不代表着医生一入职就能捧上金饭碗。前述关于中国麻醉医生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也同步统计了月收入情况。

结果显示,麻醉医生内部同样有着贫富收入悬殊的情况,虽然有一成比例的麻醉医师月收入不足 5000 元,接近四成月收入分布在一万元以下,却也有 17.4% 的麻醉医生月入两万甚至更多 [3]。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6

处在收入末位的,大多是刚入行不久,还处于规培阶段的住院医师们,另一项发表在《临床麻醉学杂志》,专门调研这一群体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显示,接近五分之一的二级及以上医院的麻醉科住院医师收入不到 5000 元 [6]。

而且他们还时常被调侃为辅佐性质的医技岗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即便常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但病人不会因为“睡”得好赞美你,却会因为疼痛而投诉你。

除了临床工作,87.4% 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要参与值班,54.6% 还需要承担科研任务,这些都成了诱发麻醉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6]。毕竟没有哪吒一般的三头六臂,任谁都难免分身乏术:

越来越迷茫,科室氛围还不太好,一上班就如惊弓之鸟,家人朋友都觉得自己高薪体面又轻松,只有自己知道过得有多艰难。

然而,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麻醉医生们因为持续的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一旦产生职业倦怠,便很容易医疗水平下降,甚至出现医疗差错,最后无奈离开。

在中国麻醉科主任看来,麻醉医师选择离职的原因里,低收入排名第一,占比 81.3%,同时还包括高医疗风险、高工作量、缺乏社会认可等因素 [7]。

中国医院最缺的医生,正在集体出逃(组图) - 7

2020 年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上,一项针对麻醉科主任的调查也显示,三年内科室出现过麻醉医生辞职的占到 53.1%,其中出现五名及以上辞职的占 7.4% [8]。

也不怪麻醉医生们自嘲,这份工作表面看起来是三甲光环、工作稳定有格调,实则没有成就感、还不敢摆烂。

而那些选择留下的麻醉医生,依旧是一辈子做着重复的内容,直至退休,尽管这份工作一眼就望得到头。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