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9日 18.5°C-22.4°C
澳元 : 人民币=4.8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台媒:大陆单身男女接近2亿 找对象上网找

2016-11-30 来源: 网易新闻中心 评论0条

台媒称,大陆正快速成为单身人士的天下。国家民政局资料显示,在大陆,单身的成年人数量接近2亿,占总人口的14.6%,较1990年6%的水平大幅上升。在此强大基数的支撑下,也让大陆的“单身经济”正式到来。

单身人口近两亿 更多人选择主动单身

据台湾媒体11月29日报道,综合陆媒报道,过去大陆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1次是在19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带来了离婚潮;19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2次单身潮;1990年代后,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3次单身浪潮来临;到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让第4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

离婚率的上升、晚婚族、不婚族的出现是单身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不少单身主义者,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职场洗礼的女性,不愿意放弃独立、自由的生活状态。

根据妇联发起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男性比女性高2.3岁。其中,70后比其他代际结婚时间更晚,平均结婚年龄在29.6岁。

单身贵族崇尚高消费 催生单身经济

台湾媒体11月29日报道称,由于人口的巨大规模,14.6%的单身人士几乎等于美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单身人口的大量涌现催生了单身经济,大量高收入的单身人士更注重当下的享乐。

之前,有陆媒联合调查机构进行了一次名为《中国单身报告》的调查。他们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16个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个有效样本,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1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的只有5.4%。

这表明,现今的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品质,崇尚高消费生活。除了单身公寓、单身交友网站和俱乐部持续受到欢迎之外,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也受到单身族群欢迎。

另外,单身经济也逐渐影响中国家电市场,不少商家都针对单身人士推出新产品。包括500毫升热水壶、小容量电锅等。

没时间找对象 线上约会商机大

另据台湾媒体11月29日报道,在大陆存在大约2亿单身成年人的情况下,对互联网约会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公司正在把网上恋爱的业务变成线下的现金,其中既有传统的手机应用,也有直播网站的互动相亲节目,及陌陌的视频即时直播。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由于网络平台允许用户广播日常体验,并与附近的用户聊天,陌陌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增长。汇丰银行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表示,一些人正在透过这一手机应用,把网上互动变成线下的约会。

譬如去年陌陌的营收为1.34亿美元,这个数字今年可能会增至4.43亿美元,明年达到8.37亿美元,这种增长完全拜直播业务所赐,而网恋是功臣之一。

分析师认为,大陆的人口构成状况(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决定了线上约会业务将继续增长。譬如,目前线上约会是YY直播网站的第3大业务部门,占了这家美国那斯达克上市公司今年营收总额的14%。这家直播网站采用了大陆热门相亲电视节目的模式。

分析师指出,线上约会业务在去年第3季度为YY带来了1.7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但是由于付费顾客的人数年增长43%,预计今年第3季度这一数字将增长到2.71亿元人民币,增幅为57%。

常驻北京的易普索市场谘询公司主管张宗华表示,线上约会服务提供者的数目已经从5年前的5到10家,增加到今天的2千家左右。张宗华说,北京和上海的人们非常忙,没有时间找对象。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方便。

台媒:大陆单身男女接近2亿 找对象上网找 - 1

资料图片:2013年11月9日,在中国年轻人戏称的11月11日“光棍节”即将到来之际,宁夏银川市的相亲大会吸引了1000多名单身男女前来相亲交友。

台媒:大陆单身男女接近2亿 找对象上网找 - 2

无保障的生育配套权利

在律师燕文薪看来,单身女性真正需要的不是自然生育权——“想生谁也挡不住”,而是法律规制下与生育配套的一系列相关权利。

“就算我不结婚,我也交生育保险,凭什么生孩子的时候就不能享受?”李英觉得,这是社会对单身者不友好的体现。她不是没有交过男朋友,只是最终发现自己是对自由空间要求很高的人,不适合太过亲密的关系。

自从打定主意不结婚后,总有人“关心”她,然后质疑她的选择。李英因而对“选择的权利”分外敏感:姐姐和弟弟都有孩子,孩子们喜欢她,她也喜欢他们,但生小孩对她来说并不是人生必选项,只是一种可能性。她希望的只是这种可能性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但  如果不结婚生育,她可能面临一系列“额外负担”:无论是社会抚养费,还是由于无法享受产假可能导致的失业,包括独自抚育孩子的费用,对李英来说都难以负担;而在国内,类似使用“辅助生殖”等技术于她更是不可能的事。

国家卫生部(卫计委)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这意味着单身女性无法求助于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技术手段。对李英而言,做母亲的唯一途径只剩下自然受孕,然后祈祷和玲姑娘一样好运气。

女同性恋者马户连“自然受孕”这条路也没有了。她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

2002年,吉林省人大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第三十条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这是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唯一允许单身女性采取医学辅助生育技术的。2011年的修订本中也保留了这一条。

但2016年5月起,马户连续咨询了吉林省四家医院的精子库,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规定,必须要有结婚证,单身女性不能申请。

她想不通,自己甚至都还没来得及暴露同性恋的身份,只因单身就已被拒绝,前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难道完全无效?抱着疑问,她向吉林省省政府、省公安厅、省计生委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递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在吉林省计生委,马户了解到,单身女性要先到社区开具一份证明,然后就可以到医院申请人工授精。“我问,如果办好这个证明,医院还是拒绝配合的话,怎么办?工作人员说,那你再到卫计委来,我们一起想办法。”

我国《立法法》第九十五条第2款规定:“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规定通过已有14年,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相抵触的问题至今未被提出,国务院和人大常委会也没有相关意见和裁决。马户没了辙,她说,只能再等等看吧。

“可以冻精,却不能冻卵”

相比起人工授精,李英更关心卵子冷冻。会不会用到是一回事,甚至成功率多高也不重要,她已经30岁了,只想为自己加一道生育保险。

2015年7月,演员徐静蕾公开在美国冷冻卵子引发关注。冷冻卵子被划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按照国家卫计委规定,单身女性不被支持使用该技术。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自1986年世界上首名慢速冷冻卵子宝宝诞生至今,全球已有百余个经“冻卵”复苏技术成功孕育的试管婴儿,这些孩子的未来健康状况如何,会不会受到“冷冻卵子”的潜在影响,目前尚无精准的数据予以佐证。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医生张国福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冻卵在取卵、保存、冷冻、解冻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尤其是保存环节,一定要在不间断的恒温条件下存储,医院在管理上更不能张冠李戴,搞错标签。也并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宜冻卵。

但在李英看来,冷冻卵子距离实际生育还有很长距离,在冻卵环节就将单身女性排除在外,可能加大女性的婚姻焦虑,因为“太晚结婚”的担忧本质上就是对错过生育年龄的恐惧。

“(男性)可以冻精,(女性)不能冻卵,这是不是性别歧视?”她反问道。根据《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男性可以出于“生殖保健”目的,或“需保存精子以备将来生育”等情况下要求保存精液。

像明星徐静蕾那样,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单身女性选择“海外冻卵”,与李英同龄的吴露西就是其中一例。

她斯坦福大学毕业,年收入30多万元,刚刚通过一家海外冻卵初创公司与美国医师进行完第一轮咨询,打算利用圣诞假期赴美进行冻卵操作,“当作送给自己的礼物”。

由于有自己的公司,吴露西工作时间不太固定,也常有应酬,尚无暇考虑“稳定”。她说:“恋爱是我的必需品,但婚姻不是。”

孩子也一样。她认为,生孩子一定要是因为想生,而不是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不是空虚寂寞,更不是为了绑住男人。

五年之内,吴露西都没有生孩子的打算,只怕错过生育时期后会突然改变主意,所以“花钱做个准备”。

陈尔东是就是前述海外冻卵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在上海筹备半年,他已经积累了十几位“种子客户”,其中超过一半有海外经历,他的客户群体定位很清晰:30至40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生活方式和思维视野上“都比较有前瞻性”。

赴美冻卵的成本约三万美金,服务费在五万人民币左右。陈尔东坦承,公司刚刚起步,用户也还需要培养,但至少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还不愁找不到目标客户。“一年做到2000个女性,我觉得还是指日可待的”。

有苹果公司等科技巨头为女性员工免费提供冷冻卵子技术案例在先,陈尔东并不担心这种服务的伦理问题。在他看来,(即使禁止)地下的市场仍然存在,“黑市交易”反而更危险。

台媒:大陆单身男女接近2亿 找对象上网找 - 3

“我有爸爸吗?”

“如果你当初不把我生下来,就不会这样。”这是梁曦薇预设儿子会跟她说最狠的话,尽管从未发生。她只是记在手机记事本里,时常翻出来提醒自己。

“什么事都跟我儿子商量,唯独把他生下来是没有商量过的。我对他是有这个愧疚感。”她说。

四五岁的时候,儿子问她:“我有爸爸吗?”“当然有啊,谁都有爸爸。”“那我爸爸在哪里?”“不知道。……等你长大之后一起去找他好不好啊?”

如果儿子成年后想见父亲,梁曦薇愿意给予最大支持。她觉得自己有做单身母亲的权利,儿子也有认亲生父亲的权利。也因此,她并不支持对单身女性放开人工授精技术:“没有家庭本来已经是个缺陷,那他连爸爸是谁都是个问号的情况下,这个缺陷就有点太大了吧。”

李英强烈反对“缺陷”这个说法,她认为按这个逻辑,所有采用非生父精子出生的孩子都有“太大缺陷”,与母亲是否单身无关。“为什么健全的家庭就一定要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家庭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是可以探讨的。”

“为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足够的爱与陪伴。”这是玲姑娘的答案。说这话的时候,随时一脸笑容的她格外严肃。她说,现在有很多“婚姻内的单亲妈妈”,丈夫什么都不管,女性结了婚还是独自抚养孩子。

原生家庭和朋友是玲姑娘强大的后盾。“他(爸爸)就说我生了你,只是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但你怎么过是你的权利。如果说你过得很开心,我干嘛不支持你呢?”玲姑娘语调轻快地转述,一脸坦然。

她的两个男性好友认了九儿当干儿子,给了孩子远比生父更多的情感支持。给九儿在老家办满月酒时,她找了其中一个好友一起回去。这也是为父母考虑,自己在外无所谓,父母还要在村里一直生活,她怕村里人说老人家闲话。

闲话,梁曦薇就听得多了。如今儿子已十四五岁,还常有不熟的男人向她明示暗示。“他们会首先判断你是非常随便的,这是对每个未婚妈妈最大的伤害。未婚生子不代表我放荡,我只是早一点当妈妈。”

但她又话锋一转:“如果你要做特别的事情,你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她比其他单身女性多十几年的养育经验,也深刻意识到社会在文化环境、教育制度、社区安全等还有很大不足。

“从一般舆论环境来说,没有父亲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很多质疑。”学者翟振武在“单身女性生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显得态度审慎,“毕竟一夫一妻的家庭结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单身女性带孩子的家庭,从客观条件来说可能不如一夫一妻家庭,当然不是说双亲家庭的孩子就没有问题,只是说单身带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更高一些……”

当了14年的单身妈妈,梁曦薇也认为,与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不完善的社会环境下担负起全部的责任,就不要急着要求权利。

在翟振武看来:“价值判断没有谁对谁错,例如有人认为没有父亲也没关系,也是一种观念。但如果法律有规定,就只能按照法律来做。法律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也是道德、民俗的集中体现。希望改变法律规定的想法也没有对错之分,但要看社会观念发展到什么阶段,大众能不能接受。”

但他认为,首先要厘清的是:“孩子生下来,各种权利都是平等的,应该教育大家去理解和包容。法律没有规定要处罚的,那大家就都不要处罚;没有规定可以歧视,那就大家都不要歧视。”

关键词: 单身对象相亲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