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2日 17.8°C-20.1°C
澳元 : 人民币=4.79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校园这一天 被欺负的孩子只能以暴制暴

2016-12-13 来源: 网易新闻中心 评论0条
中国校园这一天 被欺负的孩子只能以暴制暴 - 1

北京某著名小学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又一次拨动了无数家长牵挂孩子的心。很多人都在讲述自己对孩子进行“丛林法则”、以刚克刚的教育,鼓励孩子被欺负时勇敢还手。表面上看,这样做似乎很有道理,它可以暂时让孩子免于暴力困扰。但事实上,这种想法不仅暴露了对校园欺凌的无知,更把孩子的人生推向了暴力的深渊。

校园欺凌越来越普遍,从前大人眼中的“儿戏”,已经变得越来越有破坏力

2010年一项针对北京、杭州、武汉以及乌鲁木齐9015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在一个月之内,至少有25.7%的学生遭受过欺凌,一月中被欺凌的天数在十天以下的学生就占到了84.4%。男生和女生被欺凌的方式不太一样,男生会面临击打、脚踢、推搡以及被锁在室内等欺凌手段,而女生则常因为长相和身材被人取笑。

2012年,Hui Wang等人发起了一项针对广东省四个城市的8342名中学生的调查。他们发现,20.83%的学生(1738人)曾经卷入过校园欺凌。总人数中18.99%的学生被欺凌过,8.6%是欺凌别人,还有6.74%既被欺凌、同时也欺凌别人。经常被欺凌的学生和不怎么被欺凌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常常感到孤独,更频繁地卷入打架斗殴,经常逃学,并且有自杀念头;后者则认为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善良友好的,父母很多时候支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知道如何在校园中应对压力。

 
中国校园这一天 被欺负的孩子只能以暴制暴 - 2

2003年11月21日,益阳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在教室内被同班同学用水果刀刺死。/视觉中国

吵嘴、打架或者欺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事件,往往被大多数家长和学校视为“正常”的小打小闹。然而,这只限于亲密的孩子间玩笑式的、有分寸的小别扭,一旦发展到恶意、长期的欺凌,问题就发生了本质变化。挪威学者Olweus曾指出,欺凌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双方的力量并不对等,即一方比另一方强大或暴烈,处于弱势的一方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或者协调余地;二是持续性,即这种欺凌已经不是单纯的一时打闹,而是演变成为长期的、系统性的打击、压榨。

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校园欺凌对涉事双方都会产生很强烈的影响。中国家长习惯于放任儿童,然而一旦孩子间的冲突恶化,就万不可再以“儿戏”观念等闲视之。

欺凌他人其实伴随着明确的目的:要想成为孩子王,就去欺负几个人看看

早期关于欺凌的理论,总是从人格角度强调欺凌者的攻击性。欺凌被看做是一个稳定的侵略过程,不管社会条件如何,一旦发生就不会轻易改变。毫无来由和有意为之的欺凌,很可能是主动的、抱有明确目标的攻击行为。这样的定义促使人们意识到,欺凌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的社交不熟练或者情绪失调,而更可能是欺凌者借以实现目标的手段。

有学者发现,孩子们会不会卷入一起欺凌事件,要看他们是不是有取得群体地位的目标和动机。拉峰塔纳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青春期男孩在衡量各种事物的重要性时,74%-79%的人将“个人地位”排在了“友谊”之前,并且认为获取地位比遵守规则更重要。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混到“江湖地位”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学者们也确实发现,欺凌者在行动时会选择一些有明确特征的孩子——受害者往往在生理上有独特之处,或者性格怪异、行为方式与众不同——所有这些似乎都注定了,一旦他们遭受欺凌,既不敢还手,也不敢反抗、求助他人。

这些受害者常常有以下特征:个子矮,体格不健壮,看起来也很虚弱。性格内向,胆小,不合群。他们没有什么朋友,因此欺凌这样的人不必担心会有人来解救。有一部分受害者经常喜欢告老师,这使得这些孩子在大多数人眼中很可憎,于是欺凌他们不仅不是“罪恶”,反而还会使自己变成“英雄”。受害者们往往学习不很好,并且认为自己很笨,生活中总是闷闷不乐。受害者通常家庭关系不太好,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相处。父母对他们也往往并不管教,不能给他们情感上的支持或者家庭凝聚感。

 
中国校园这一天 被欺负的孩子只能以暴制暴 - 3

北京某中学原高一女生小晴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被3名同学围殴,此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状。/视觉中国

通过欺凌弱者,欺凌者可以反复向团队其他成员展示力量,并借此获得更高的地位,而不必担心遭遇反抗。这就使得他人的在场十分重要,因为“展示权威”的行动必须有人目击。因此,在对校园生活的自然观察中,研究者发现,群体性、结伴而来的欺凌行为占到了总体的85%-88%。

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欺凌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以及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举报,常常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侮。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凌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其次是宿舍,占到40.1%,而厕所占 47.5%。

受害者在欺凌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侮使得他们更加软弱,导致他们对欺凌者的屈服、顺从。这样的时间一长,受害者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侮行为,甚至还会隐瞒自己被欺侮的事实,以避免泄密引起欺凌者再次打击报复。

简单粗暴的丛林法则,对根除校园暴力完全是抱薪救火

因此,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就十分重要。冷静听他们讲述经过,不要情绪激动,这会让孩子恐慌难堪。如果孩子一开始不愿意说,不要强迫他们,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慢慢开启谈话,越早发现欺凌行为并干预越好。这样一来,就可以提早防止事件扩大和恶化。人们从前的处理方式聚焦欺凌者居多,但加强对受害者的关注也很有必要,这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支持。

鼓励受害者多交朋友。朋友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可以有效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因为这时候孩子有可以诉说和求助的对象,团结起来的力量也常常比一个人大得多。和朋友、同学谈论这件事,他们或许会给受害者建议——即使他们没有很好的建议,这也会让受害者感觉到自己是有后援的,并不是那么孤单。

 
中国校园这一天 被欺负的孩子只能以暴制暴 - 4

2012年9月12日,武汉武昌鲁巷实验小学放学,家长们接孩子们回家。 /视觉中国

教导孩子避开暴力源,并尽量和朋友们待在一起,能躲开对方就躲开。要是实在碰上了,可以尝试在对峙中避免负面情绪,不要表现出愤怒失望或沮丧。欺凌者常常就是从受害者的负面情绪中取乐的,如果孩子这时候表现出无所谓、不在乎的样子,并主动远离欺凌者,他们就会感到无趣从而放弃欺凌。

由于强大的升学率和指标压力,大部分中学都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投入巨大精力,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更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特殊的需求。这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专注度的下降,也会导致一部分孩子畸形的发展。其实很多校园欺凌最开始都有迹可循,但也因为常常被当做恶作剧或者小别扭而被忽视。因此校方就更要着重观察孩子之间的相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欺凌并且正确直至,那么持久的、反复进行的欺凌也许就不会发生。

千万不要鼓励孩子还手。还手往往意味着更加严重的冲突和更加恶劣的后果。一次更比一次暴烈的报复行为,最终会在恶性循环中带来毁灭性后果,伤得最重的常常是弱的那一方。被欺凌的孩子原本就是经过精心“选择”、不太会反抗的,再叫他们和力量悬殊的对方较量,岂不是在欺凌之外又多加了一道重压?长期压抑的委屈和怨愤,一旦被放开而失控,就可能毫无选择性地报复所有人甚至社会,也往往造成受害者成为双重受害者。

有责任保护孩子的,不应该是孩子自己,而是成人。该苛责的也不是受害者的可怜或者欺凌者的霸道,而应该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的不作为。丛林法则的问题在于,它将以暴制暴渲染成一种合法且有力的手段。而这样做,对孩子、我们和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当孩子面对暴力欺凌时,鼓励、教育他们“自己保护自己”“伸手打回去”,是可耻且懦弱的行为。

孩子们有权利生活在一个和平安乐、充满关怀的地方。与其喊打喊杀,早早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入暴力和仇恨,做些切实有效、真正避免校园欺凌的工作,才是一个成年人更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 校园欺负孩子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