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5日 16.5°C-18.7°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2018-10-29 来源: 果栗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       文       约6106字

阅       读       需       要

16min

当六百岁的故宫遇到地震,结果会是怎样?

2017年,在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其中有一集是《紫禁城的秘密(2017)》(Secretsof China's Forbidden City),按照1:5的比例制作的故宫模型在10级地震的测试中屹立不倒。

在这个抗震实验中,一次模拟持续30秒,随着强度上升,明显看到故宫建筑的斗拱结构开始受到拉扯。到了7.5级烈度,在强烈的摇晃中,墙体完全倒塌了。而到实验强度进入10.1级时,摇晃更加剧烈,但木构架依然耸立不倒。

片中一位外国工程师感慨: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才所在。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

强烈摇晃中,木构架依然不倒

有热心网友总结了故宫抗震的秘密:抗震的关键是斗拱,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此外,柱础由于没有埋在土里,也降低了地震中折断的可能性;内饰也是有抗震设计的,比如用长长的铁钩垂吊着的宫灯。

有资料称,地震研究所专家表示:“这铁钩上接屋顶上的铁环,下接着宫灯铁环。屋顶摇晃,铁钩由于反作用力会向相反方向摇晃,宫灯又会向铁钩反方向摇晃,左晃右晃,力量相互抵消,不会有大的摇摆。可见我们的祖先为了防风而设置的方法,在抗震中也会有巨大作用。”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3

精巧的结构

事实上,北京处于地震活跃带附近,六百多岁的故宫确实抗过了200多次地震,即使在1976年令北京很多现代建筑倒塌的唐山大地震中,也没有受到大的损害。

这种令外国瞠目结舌的成就,其实来自于古代工匠在建造紫禁城时,采取的富有智慧的抗震措施。六百年前,工匠们没有地震科学和现代物理的理论,靠什么想出这样的木构奇迹?靠的是世代相传的营造法式和对建造工艺的极致追求。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4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5

“蒯鲁班”领衔:造就宫廷建筑之精华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6

1402年,明成祖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里夺得皇位后,就一心想回到自己居住多年的根据地北京。一场浩大的工程于是拉开了序幕。

朱棣派出大臣,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7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为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大批木料砍伐后,会沿金沙江、长江,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上进京,京杭大运河上会上演“漂大木,蔽塞水面”的壮观场面。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8

纪录片中的“漂大木,蔽塞水面”想象图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重200多吨,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为了把它运到紫禁城,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才送到宫里。

永乐十五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这片宏伟的建筑群的总工程师据说是永乐年工部侍郎蒯祥。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9

蒯祥画像

蒯祥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卒于成化十七年,苏州吴县香山人。当时,进京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吴县香山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彩绘匠,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这些聪明智慧的南方工匠将江南的细腻精巧与北方的大气恢弘结合在一起,琉璃金砖,苏州彩绘,精巧的榫卯工艺,传统的汉制营造技艺,充分展现在宫殿建造上。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0

纪录片《故宫》截图

古代宫殿基本是木结构,有大量的木工操作,而且一般不远万里,从全国运来的上好木材十分稀缺。木工一斧下去就没有反悔的余地。蒯祥的父亲为了提高他的技术,让他垫着青石板在两分板上凿门榫,凿榫眼原本需要斧头和凿子,但由于木板较薄不容易掌握斧头劈下去的力道,用力过猛就会直接凿穿木板,凿子与下面的石板相碰撞,而使得凿子被绷坏。蒯祥思忖过后,直接用斧头来凿木板,逐渐练成了“心到意到斧到”的境界。

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据说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1

1420年故宫建成,仅仅9个月后就因雷击而失火,直到正统年间,朝廷才重新修缮,此次负责的仍是蒯祥。蒯祥后来担任了工部左侍郎,在今天北京留下了一条蒯侍郎胡同。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故宫真正的设计者另有其人,一说是蔡信,一说是杨青。前者名不见经传,后者留下的资料更少,只知道是一名瓦工,据说连杨青这个名字都是朱棣赐的。

无论如何,故宫这座建筑群的功绩,应当属于从大明各地招来的建设者——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工。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2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5

逆境中存留:在失去敬畏和保护中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6

1924年11月5日,清代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故宫作为紫禁城的记忆终成风中往事。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开幕式在神武门前举行。从早上8点起,神武门前就已人头攒动,进了故宫更是人满为患,有些展厅的栏杆都被挤断了。这是几百年来近在咫尺却神秘无比的皇家大内,第一次向对老百姓开放。然而当时的故宫,早已因社会动荡、战火频起而饱经岁月冲刷,因历经磨难而呈现一幅破败景象。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5

一片破败之景 图源:纪录片《故宫》

事实上,早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紫禁城里拍的照片里,故宫已经是荒草萋萋,很多大殿的房顶都塌了。当时的朝廷没有心思和财力去修缮这些宫殿,失去了使用者的敬畏和工匠们的呵护,一念“凑和”使得数百年的精工匠心烟消云散,故宫只能在无奈中加速老去。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6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拍摄照片:西六宫之一的翊坤宫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7

乾清宫后的交泰殿和坤宁宫 荒草遍地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8

东华门

1923年6月,紫禁城着了一把大火,内务府称是由于电线进入宫殿引发了火灾,更多人却相信是太监偷东西后,纵火把这个区域烧了。同年,又有议员提出,要北京政府将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拆除,在原址基础上新建西式的议会大厦。远在洛阳的军阀吴佩孚电告全国:若毁此三殿,中国将永丧此巨工古物,必为外国所笑,为此事划上了句号。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故宫又两次险遭“拍卖”。一次是1928年议员经亨颐主张废除故宫。其最重要的理由是“皇宫不过是天字第一号逆产”,皇帝的东西为何还要重视?就应该拍卖。第二次是1932年,日军正不断向关内渗透,平津危急之际。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请求将故宫文物南迁。然而反对的声浪很大,有人把“抵抗”和“牺牲文物的决心”划上等号,甚至北平政务委员会还决议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飞机。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19

幸而,终是有更多人明白故宫的价值,这才使这座民族珍宝在乱世中得以挣扎求存。饶是如此,经历过漫长动乱,故宫残破难以想象。整个50年代,故宫工作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清理垃圾。有资料记载,当时从故宫清理出的垃圾,若堆成一米高两米宽的一条路,可以从北京铺到天津。

六十年代,故宫又被推到了被“被革命性改造”的边缘。60年代,曾经出现过多种故宫改造方案,其中包括在故宫内部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最后在陆定一的反对下,故宫才免遭此劫。

1987年,故宫景阳宫因雷击失火烧毁,还遭遇了两次小偷。故宫里除了故宫博物院以外,还有其他14个单位,严重影响了故宫格局的完整性。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5

当代守护者:丢掉的匠心一点点寻回来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6

新千年,故宫迎来她生命中重要的两任守护者。

2002-2012年,郑欣淼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以故宫大修为契机,主持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并对馆藏文物进行清理造册,对故宫中数不清、理还乱的文物进行彻底清理。郑欣淼还提出了“故宫学”概念。他解读这门学问是: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等,是一门把故宫当作一个文化整体的综合研究。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2

郑欣淼

2012年,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偶然发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围又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在清理房顶瓦缝间的灰浆。这种粗糙施工明显不适用于故宫,他果断下令停工。

在2015年11月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单霁翔用八分钟时间“哭诉”了故宫大修苦衷:大修是工程项目,要招标,中标单位再找包工头,包工头用最低的价格雇农民工,让几个月前还在收麦子的农民来修太和殿。政府采购要货比三家,比的是价格便宜而不是质量。每年10月大修款拨下来,第二年8月就开始催,到年底如果没有花掉就收回,逼着赶快花钱。故宫的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退休后不能返聘,北京年轻人又不愿意学瓦匠、木匠,故宫培养的年轻人大都是周边地区的,没有北京户口,培养完又回原籍了。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3

单霁翔

会后,单霁翔写给全国政协领导的报告,得到了“特事特办”的批示。一个“特”字,让单霁翔得以一点一点在体制的缝隙中,把故宫丢掉的匠心找了回来。

如今,故宫正进行着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此次,故宫对所有接触建筑本体的工匠都进行严格选拔培训与考核,体现出精细、审慎专业的态度。故宫的修复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当现代工匠们像对待有生命的事物一样看待故宫的维修时,古法的技艺、现代的工艺都会被匠心独运。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4

《我在故宫修文物》截图

故宫的文保科技部是古代营造工匠们的现代继承者,这些年轻的“宫里人”要修理大到木构、壁画,小到小摆件的各种文物,他们自嘲道,“不同组的手粘的东西都不一样,青铜器组手上是锈,木器是鳔,漆器组是漆。”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5

《我在故宫修文物》截图

鳔说的就是粘木头用的鱼鳔胶,也是古法熬制。为了制作上等鱼鳔胶,故宫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科长屈峰经常要到千里之外的厦门,亲自采购挑选最合适的黄鱼鱼肚。买回来以后,用温水泡发、加热,然后放到铁锅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以后裁成条状,用时加水熬成胶。

最痛苦的是砸胶。在鱼鳔不断捣碎成糊状的过程中,胶的拉力会逐渐出来。通常砸上五分钟,屈峰就手抽筋、浑身发酸冒汗。就这样,木器室里年轻的小伙子轮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半斤鱼鳔胶,整个制作周期要长达数月之久。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6

央视节目中砸胶的示范

相比市场上卖的乳胶,只有费如此心思砸制的鱼鳔胶,在文物修复时才不会对文物产生腐蚀。

漆器组科长闵俊嵘的手上则经常沾满各种漆,碰到身上还会引发过敏。但为了防止戴手套手滑而引起的文物损害,他经常赤手刷漆。为了获得更纯粹的漆,闵俊嵘会跋山涉水和漆农一起去崇山峻岭采漆。采漆基本在三伏天晚上进行。从深夜十二点到第二天黎明,闵俊嵘经常只戴一个头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里作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入山谷。

这些只是开始。为了修复好一把构件都翻开、漆脱落殆尽的清宫旧藏、国家二级文物金陵易少山斫古琴,闵俊嵘还专门买了一把斫琴学习乐理和演奏。9年时间,一直坚持学习。“修复过程中,不能违背古琴基本的演奏功能。如何演奏自己也得懂。”闵俊嵘说。

正是这样的匠心精神,使得营造、修复的技艺在工匠们世代心口相传中传承至今,成为一种活的遗产;更使得故宫在历经维修、重建后,涅槃重生。

这样的匠心,才是故宫建筑真正600年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5

联袂腾讯:数字时代的匠心传承与创新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6

在古代,只有皇家才有能力集合一个时代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构思,最高的技艺要求去追求完美。故宫数百年的皇家生涯,不光是建筑,她的每一个细节都透着这种匠心的要求,故宫里小到碗碟、净瓶、挂画,大到宫墙、宫门、楼阁,无不代表那个时代最精湛的工艺水准和对审美极致追求。

比如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宫御用瓷器——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通体斗彩装饰,所用釉上彩除红、黄、绿外,尚有珍贵的胭脂红彩,使所绘花卉更显富丽。画中还引入粉彩、金彩,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粉彩的新工艺,是对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明代斗彩瓷器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是清代斗彩瓷器最高水平的代表。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29

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

故宫的匠心沉淀下来到如今,保存下来丰富多彩的建筑,典藏的文物、珍宝和艺术品,凝聚了一代代匠人们的精湛工艺技巧,使故宫成为一座蕴含中国传统工艺智慧的珍宝库、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载体。

故宫在无数匠心的汇聚中,成为一种工艺品质的品牌,融汇着一种追求品质的虔诚与执着。细究“匠心”,就是工匠们穷尽才能去做好一件事,直到完美。哪怕耗费一生,哪怕世代相替。

从故宫开建者蒯祥到当代年轻的维修学徒,匠心是他们受人尊敬的原因,不管用的是古法还是新法,都有一颗立身专业、追求完美的心。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30

数字时代,我们要面对的不再局限于金木石瓦的构造和研究,而是更广泛和多变的领域。故宫今天也经历着数字化革新,故宫的美与文化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需要有一种与故宫匠心一样的“数字匠心”。

故宫x腾讯三周年

“故宫国宝唇彩”是故宫数字时代匠心的一个缩影,腾讯天天P图上线20个色号的唇彩,每支色号都有考究和出处。比如#花蝶,取自清雍正时期的胭脂水釉粉彩花蝶纹碗,此器胎体轻薄,釉色匀净,在胭脂水釉上装饰花蝶纹,于娇艳中愈显精致典雅;#宫粉,取色于清乾隆时期的粉色玻璃圆盒,盒作圆形,以子母口相扣合,外底中心阴刻双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通体为不透明的粉红色,原本就带着三分柔美七分气质……借线上唇彩试色互动,传播相关趣味文物色彩知识,上线一周就有千万人次参与,治愈了一大批“颜色强迫症”网友。《奇迹暖暖》游戏推出故宫主题服饰皮肤也是如此,皇后冬礼服、立持如意等多套皮肤总下载近4000万,创作其来有自、考据之细也令人叹为观止。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31

故宫国宝唇彩

匠心品质使得故宫对合作伙伴极为挑剔,自2016年7月故宫选择牵手“产品之王”腾讯,共同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深度结合以来,三年间,腾讯以“数字匠心”,结合社交、游戏、动漫、音乐、人工智能等十大文创业态与前沿技术,全力助故宫文化“活起来”,进入年轻人的数字生活,联合故宫先后推出故宫QQ表情、《奇迹暖暖》故宫服饰主题、《故宫回声》漫画、“玩转故宫”小程序、《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功能游戏《故宫:小小宫匠》等十余款优秀代表作。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32

功能游戏《故宫:小小宫匠》

匠心来自于精心打磨,也来自跨界创新。比如千年前,年仅18岁的宋代少年王希孟,挥笔绘下旷世画作《千里江山图》,千年后,18岁的易烊千玺唱出一曲《丹青千里》全新演绎。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这是一次奇妙的超级链接”。古代画作与数字音乐跨界,歌中有画,画中有歌,交织传递着独特的意境、心情和故事。

故宫六百年 | 渡尽劫波犹在 匠心薪火相传 - 33

《丹青千里》MV

通过数字化创意和传播,腾讯和故宫降低了普通人体会“匠心”的门槛,又丰富了“匠心”的内涵,不论是锛凿斧锯还是手机键盘,都只是“匠”的工具,更重要在于背后那颗不断追求极致卓越、尽善尽美的“心”,这也是故宫传统文化走向下一个千年的要义所在。

参考资料:

1 路培天妮李永革(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故宫的砖——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李永革》,世界建筑,2016年09期

2 李燮平:《明初徐达筑城与元大内宫殿的拆毁——“明代北京营建始末”辨析之一》,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02

3《记忆:北京城百年改造》,新浪图片

4 陆波:《“蒯鲁班”与明宫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 756 期

5 成飞:《故宫百年大修预计投资19亿曾被单霁翔叫停》,新浪

6 丁雪《故宫文物修复师:工作时聊个天都不行》,法制晚报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