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29日 25.3°C-27.7°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古代为什么每次给农民改革 受伤的总是他们呢

2019-05-22 来源: 趣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农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从王莽、王安石到朱元璋,都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农民开辟出一片乐土,结果一个身败名裂,一个宦海沉沦,一个死后洪水滔天,所有的改革,结果都重新归零,甚至有时农民的生活还不升反降,结果为负值。

古人也曾经观察到这个现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義对农民之难有一番论述,大意是各朝各代都曾经进行税赋改革,可是每改革一次,农民头上的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还受到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许多朝代都统一征税,只有中下等土地的农民日子苦不堪言。这个论述被后人称为"黄宗義定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农民上交的钱粮,而税收支出却往往很少用于农民身上。

古代为什么每次给农民改革 受伤的总是他们呢 - 1

统治者利用手中权力,对底层农民进行盘剥,有些改革根本就是以盘剥百姓为实质的,这是黄宗義定律出现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的农民天然就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生产出来的基本产品--粮食,是一种弹性很小的产品。这里说的弹性,不是大米松软不松软,也不是面条筋道不筋道,而是指当粮食价格变化时,市场上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大不大。粮食的价格弹性小,意思就是粮食价格变化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却变化很小。

古代为什么每次给农民改革 受伤的总是他们呢 - 2

当粮食价格下降时,人们也许会适当地增加一些粮食需求量,但是增加的很有限,因为人的胃口基本上就是那么大,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太多。反之,当粮食价格上涨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毕竟人们总要填饱自己的肚子。如果我们排除农民上缴的皇粮多少,只看农民种粮食自己获得的收益,就会发现即使出现大丰收的年景,农民们竞相要卖出自己生产的粮食,而需求量却上升很小,这样粮食的出售价格就会下跌。甚至在有的时候,大丰收后农民的收益反而会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

古代为什么每次给农民改革 受伤的总是他们呢 - 3

粮食虽然是社会的基础物资,但种粮食难有好的收益,这的确是很无奈的事实,但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经济规律。朱元璋就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或者也许他不懂得什么是粮食的弹性,他希望通过让人们安心务农、生产粮食和棉花这样的初级产品,获得幸福的生活。想法很好,可惜违背了人性规律和经济规律。如果一家农户拥有大量的土地,变成了农场主,大规模生产粮食,提高生产效率,的确有发家致富的可能。比如现在美国的农场主就收入不低。

古代为什么每次给农民改革 受伤的总是他们呢 - 4

但是偏偏古代中国是个农民人口偏多而耕地偏少的国度,人均耕地很少,兼并土地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会制造出大量的无业游民。而且古代中国缺乏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行业,又不组织剩余劳动力向海外殖民,大量的无业游民一旦出现,就会威胁王朝的统治。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就只能抑制土地兼并,让每个农民都能有一块地,不论这块地多么小,好歹能养活人。

今天介绍的三位改革家都是这么想,也都是这么做的,古代中国人口与耕地的国情,决定了他们改革的回旋余地并不大。能够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时代,距离他们还太遥远。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