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4日 23.7°C-27.2°C
澳元 : 人民币=4.7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战狼式外交】从“挨打”到“挨骂” 中国外交风格的转变(图)

2020-01-04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中国外交风格,从来没有像今天一般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 “呵呵”、“可笑”、“颠倒黑白”、“蜉蝣撼树”、“手伸得太长,容易闪着腰”等与互联网时代极其贴近的表述,不断从外交部的例行发布会中流出,外交官们火力全开的回应,往往也在第一时间占据社交媒体热搜榜。可以看到,中国外交的频繁出圈,也在不断强调一个事实,中国内外环境的确发生了巨变,外交形式的转变不过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侧面,在这个过程中,普遍舆论喜闻乐见外交语言“接地气”且“解气”的转变,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这种进攻性的外交语言或许意味着中国外交辞令进入了最危险的时刻。

【战狼式外交】从“挨打”到“挨骂” 中国外交风格的转变(图) - 1
沪港通之后中国证监会“另起炉灶”推出沪伦通。(新华社)

“和风细雨”到“狂风骤雨” 外交语言全副武装

“你们一直号称秉持客观公正全面的立场,也非常关心涉疆问题,当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撒着关于涉疆问题的弥天大谎时,你们趋之若鹜,而当新疆的事实和真相展现在面前时,你们却唯恐避之不及,这是为什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发布关于新疆反恐英文纪录片之后,一贯热衷于挖掘新疆问题的西方媒体几乎集体噤声,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之后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对记者如此反问。

中国与西方媒体围绕新疆问题的舆论拉锯战开展了几个回合,而这不过是当前中国外交大幕的一个篇章。回顾近年来中国的内外挑战,中美贸易谈判在达成第一阶段之前,数次反复,给世界经济同样带来巨大不确定性;香港反修例游行示威持续发酵的同时,西方国家一旁煽风点火;美国高官就新疆西藏等问题不断指责中国压迫人权。文章开头列举的中国外交言论,便是出自于中国外交发言人就这些具体事件的回应。

时间拉回19年前,中美在南海地区发生战机相撞事件,双方围绕事件责任主体争执不下,随后演变成一场持久的外交战。中方除指责美方发表不负责言论,要求美方道歉之外,外交言辞十分克制,对比今日却是天壤之别。

回到当下,中国的外交力度已然不可同日而语。去年曝出英国集装箱藏尸39具一案,且遇难者疑似中国人(后来证实遇难者全部为越南国籍)。在尚未完全确认遇难者国籍的情况下,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直接将此案与中国此前刚结束的70周年大庆活动联系起来,提问华春莹为何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仍有这么多人选择偷渡。华春莹则迅速驳斥对方先入为主,提问不怀好意。

外交领域的类似交锋,近年来并不少见。如果说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不信任程度与中国崛起的速度成正比,那么这一命题的最佳解释便是当前每况愈下的中美关系。美国在2018年3月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中美的角力随即扩散至各个领域。特朗普上台后,鹰派牢牢把握华府的对外话语权,美国朝野上下更愿意从现实主义视角解读当下的中美关系,丛林法则的思维模式在中美关系上尽数演绎,双方在外交上的缠斗能更好的说明这一点。

7月26日,美国就WTO关于发展中国家地位认定一事再度向中国发难,华春莹在记者发布会上连用自私自利、任性狂妄予以回应,其中“做人不能太美国”更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引发全民愤慨,民族情绪高涨。

“我们没有感受到美方的善意,我们丝毫没有感受到美方的善意。”华春莹在回应关于美国学者“美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而中方却以持续的恶意回馈美国。”的演讲时,数次强调以上观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带来的巨变也正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涟漪,一个站起来并富起来的中国,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这个阶段的转变,亦有观察者将之概括为从“挨打”到“挨骂”。一个明显事实,中国的发展逐渐超出了西方所能理解的政治光谱,中国也面临着西方世界与日俱增的忌惮乃至敌意。

这一切都正在或者已经塑造着中国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从外交视角来看,无论是美国前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Kiron Skinner),语出惊人的美中之间冲突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在涉疆、涉藏问题上揶揄中国压迫人权和信仰、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称香港反修例游行示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等来自美国的指责抹黑还是诸如澳大利亚炒作“中国间谍案”,都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

当中国展露出全面崛起的姿态时,西方世界并没有做好接受这个事实的准备。此时的中国,已然成为西方政客们取之不尽的“政治提款机”,所以,若延续以往和风细雨的外交姿态,并不适应现实需求。

可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中国越来越难以向西方解释自己的制度,而西方也从未切换视角,以至于转而怀疑对华接触是否做错了选择。

当彼此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认知鸿沟时,比起爆发实际冲突,外交或许是更好的交锋平台。

近些年来,中国外交官们在发言中使用的言语较之以往更具攻击性、对于别有用心的提问不留情面地揭露对方本意的风格,也让民众直呼过瘾。此外,科技的发展也让外交有了更多载体,从官方到民间,都加入了话语权争夺的战役之中。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挨打”成为历史,但“挨骂”的新问题已然摆在面前。将外交风格上适当的展露锋芒粗暴解读为“外交辞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更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自缚之举。

“韬光养晦”到“积极有为” 中国外交走向自我塑造

外交语言风格变化之外,中国的外交行动也有了新布局。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苗吉在接受多维新闻采访时提到,几十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概在2012年之后,中国的外交开始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更主动的态势。如果说此前中国的外交更像是对外部世界的应激反应,那么之后的中国外交便开始走向自我塑造。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积极融入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之中,在邓小平时代确立的韬光养晦外交路线之下,埋头发展经济。值得注意的是,韬光养晦的内涵更多在于避免在意识形态上挑起与西方世界的争执。

习近平执政以来,中国在地区事务方面展现出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协调伊核问题和调解缅甸与孟加拉国的罗兴亚难民问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是中国外交走向主动塑造的一个标杆,中国有了越来越多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目标,稳定国内经济增长也需要依靠外部市场。

从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到澜湄合作机制、东盟自贸区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等具体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布局逐渐走出原有领域,也引发了中国是否放弃邓小平时代“韬光养晦”外交路线的讨论。然而,有所作为与韬光养晦并不是两个对立面,每个时代的外交路线都不能脱离当前现实,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最大的现实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外部环境悄然发生改变,客观现实要求中国外交在一定程度更加积极有为。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向外部世界解释自己依旧是中国面临一大考验,显然当下的中国正面临着解释力不足的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在西方掌握强势主动权的国际舆论场中,正处于下风。外交战也是舆论战,未来中国如何脱困,对中国外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Cong--cong
Cong--cong 2020-01-04 回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积极融入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之中,在邓小平时代确立的韬光养晦外交路线之下,埋头发展经济。值得注意的是,韬光养晦的内涵更多在于避免在意识形态上挑起与西方世界的争执。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