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9.9°C-21.8°C
澳元 : 人民币=4.8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2021-09-16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1

多年以前,曾经和一个意大利人聊天。他在纸上画了一大块,像个烤白薯,然后说,这是亚欧大陆。在“烤白薯”两边,他各画了一小块,指着说:这个是英国,这个是日本。接着,他猝不及防地来了一句:亚欧大陆所有的麻烦,都来自这两个地方。

这句话当时真是让我深感意外。意外之处有两个:一、我第一次意识到,西方人虽然都是大鼻子,但并不是铁板一块。意大利人居然对英国人如此不以为然。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从亚欧大陆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很多年过后,回头再看这两个“意外”。第一条已经广为人知。现在大家都知道,正如“东方”是个内容庞杂的大概念,“西方”同样是个复杂的大概念。在这个大概念之下,其实有很多种“西方”,至少英美和欧陆就是两个区别很大的思想体系。

但第二条还很少有人提及。确实,亚欧大陆实在太大了,内部的差异也太大了。东方西方的差异、穷国富国的差异、人种差异、地理差异、语言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制度差异、宗教差异……方方面面,各种各样,让人很难把亚欧大陆看成一个整体。

看起来,亚欧大陆唯一的一致性,就是在地理上连成一片。

其实,除了地理以外,亚欧大陆的思想观念,在表面的极度多样化之下,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

何中华所著《马克思和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直接分析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之间的相通相连之处。但却也因此揭示出一个更大的课题:相对于英美思想体系,亚欧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一致性。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2

现在,西方文化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准确地说,世界的主流文化是英美文化。英语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意识形态上,英美倡导的自由主义、投票式民主、小政府加代议制是主流;经济上,私有制、股东为主体的企业制度、资本自由流动的投资市场、限制最小化的劳动力市场则以“市场经济”的名义成为主流。总之,目前,是英美主宰了全世界的价值观。

可是,并非一直如此。美国不用说了,历史往长了说,也就只有二百多年。就说英国,16、17世纪工业革命以前,只是欧洲一个边缘岛国,无论是国家影响力,还是思想观念,都同样边缘。当时,欧洲的核心是法国、德国、奥匈帝国等欧陆国家。

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猝然崛起,美国继之而起,加之两次世界大战英美都取得了胜利,法国遭到极大削弱,德国更是两次战败,至于奥匈帝国,干脆解体消失。英美这才占据了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另一个因素则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以来,欧陆国家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内部争斗不止。同时期的英美,则基本保持了国内和平。此消彼长,英美国家的实力就占了上风。到一战,在西方国家中,美国已经鹤立鸡群。

早就有人对比过法国大革命和英美革命。结论基本上是批判法国大革命,推崇英美的保守主义,认为法国大革命太暴烈、太混乱、太残酷,而保守主义指引下的英美革命,要好得多。

这样一来,在物质实力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西方世界内部都经历了一次置换,从原来的欧陆国家为核心,置换为英美国家为核心。欧陆的思想观念,也被英美思想所取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这其中,英美的自由主义实际上占据着主流地位。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作为当时世界头号强国的英国,就将其制度、语言、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要素引入中国。进入20世纪,美国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向中国输入名为西方文化,实际上是英美文化的种种要素。在美国留过学的人,成为中国政坛和思想界的核心和主力,比如胡适。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3

写中国宗教史,“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定要提及的。这是证明基督教在中国曾经传播过的重要历史文物。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得知,虽然唐朝时基督教传教士就努力向中国传教,但终究还是不成功。基督教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社会。就算到今天,虽然很多人声称信教,但相比佛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实在不算成功。

佛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成一败。无独有偶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成一败。这两组案例,如果做一番对比研究,想必很有意思。

前文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大量进入中国。这其中,英美主导的自由主义,很强势。可是,虽然强势,中国人最终选择的,却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德欧陆思想,有直接的承继关系,是欧陆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代表。

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去看历史,会有很多新发现。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4

事实上,中国人和欧洲大陆国家的“惺惺相惜”,早已有之。在西方思想大量进入中国之前,在16、17世纪,曾经出现过一次欧洲人大量接受中国思想的过程。其中,法国重农学派的魁奈和德国的莱布尼茨是最突出的典型。

其实可以说,重视世俗之乐、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是欧洲反宗教、弘扬人性的文艺复兴的精神源泉之一。在遍地只有宗教形象的欧洲,突然看到来自中国瓷器上所绘画的优美的人物形象。当时的欧洲人,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刺激。那基本上就是原教旨禁欲社会遇到文明开放社会的反应。

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于英国来说,影响有限。英国在其中的作用,也很有限。而且,基本上就是从那以后,英国和欧陆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英国的发展道路,核心是海外扩张。英国在世界各地占据了大量殖民地。来自殖民地的财富支撑着大英帝国。

而在欧陆国家,虽然法国也占据了不少殖民地,但整体上来说,欧陆国家的发展是“内向的”,以开发建设本国为主。相比英国,欧陆国家对殖民地的经营也很不成功。德国发动一战,原因之一就是想要和英国争夺殖民地。这也说明了德国没多少殖民地。

国家发展是海外扩张式的,还是内向的,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这需要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

因为无法通过海外扩张获取财富,缓解国内矛盾,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同样,因为必须依靠国内工人阶级发展经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国民福利体系。

而靠海外扩张的英国,面对的问题就要简单得多。在殖民地,他们主要依靠武力和笼络当地上层精英为主。并不需要关注殖民地普通人民的生活。对英国殖民者来说,殖民地的民众,和棉花、茶叶一样,只具有经济意义,是经济核算中的一个数据而已。

因为有庞大殖民地的支持,英国的国内矛盾要缓和得多。英国基本的运行方式,就是以殖民地“供养”国内人民。英国人整体,在大英帝国内,实际上处于奴隶主的有利地位。

美国的发展模式类似。虽然美国没有多少字面意义上的殖民地,但美国在北美大陆的“西进运动”,获取土地和种种资源,比占领殖民地还要高效,而且,在北美,同样有“殖民地人民”,那就是黑奴。和殖民地人民一样,黑奴同样是只具有经济意义,不用考虑其他的“经济要素”。

相比英美,欧陆国家的条件则要复杂困难得多。由于“内向的”发展方式,他们必须在国内时时调节、整理、分配各种利益关系。因此,阶级矛盾在欧陆国家是个不容忽视、必须严肃对待的大问题。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一系列战争和革命,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5

行文至此,一个概念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大陆性”。

欧陆国家和中国同样具有这种“大陆性”,意思是,国家发展以国内发展为主,而不是像英美那样的“海洋性”国家,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殖民地或者大规模对外扩张上。

因为都是大陆性国家,因为都以国内发展为主,欧陆国家和中国就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包括怎样成功调节国内的利益分配,怎样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动员国内的人力资源,说到底就是,怎样建设一个更和谐、更团结、更上下一心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在中国这边,由于文明的早熟,很早就出现了成熟稳定的国家,所以,管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等思想家,在文明早起就开始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儒家是解决方案之一,而且是经受住时间检验,被证明最成功的解决方案。

面对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问题,大家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就差不多——毕竟大家都同属智人。

这就是欧陆国家和中国内在的一致性,也是整个亚欧大陆内在的一致性。亚欧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长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心。历史最为悠久,文明最为成熟。自从国家出现以来,亚欧大陆各地,都面对着上述类似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但其中的内核是一致的。进一步精简的话,这个内核就是重视“民”。中国说得最透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他亚欧国家说得可能不太清楚,但大家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在亚欧大陆,失去了人民,也就失去了政权。法国大革命、苏俄十月革命,核心都是“民”,是底层民众对上层精英的反抗。在亚欧大陆,民众的反抗,即使是粗暴野蛮的,也永远具有正当性,或许违反了法律,但符合人们心中更高级别的道义。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6

反观英美这些“海洋性”国家,则没有这种“民”的概念。别看美国现在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实际上,这个大旗是从苏东国家“偷”过来的。冷战时期,对东西方阵营的代称是民主阵营和自由阵营。英美真正一直高举的大旗,是自由。民主属于东方,属于亚欧大陆。

那么,自由不好么?

看上去当然很好,但理解了英美“海洋性”国家的特点,就能看出来,他们的自由,说到底只是一部分人的自由,是帝国内部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权利。这种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剥削。既然是剥削,必须要有被剥削者才行。所以,这种自由,本质上一定是少数人的自由,是古希腊那种奴隶主自由的延续和升级。

在英美系的国家,民众的反抗,从来都被指为暴民和民粹。英美人很自豪于本国从来没有这种彻底的革命和“暴乱”,很自豪于他们一直都有秩序有法律。他们的社会,从来没有被彻底颠覆和重新整理过。

对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英美人的仇视和恐惧是发自内心的。民众的觉醒,是他们最大的噩梦。丧尸围城的影视形象,就是这种恐惧的流露。

毫不意外的是,当“海洋性”国家失去了军事占领和经济占领意义上的殖民地以后,他们国内必然发生“内卷”,1%和99%的人之间,很快就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我们正在目睹的现实。

亚欧大陆的一致性 - 7

大陆性国家和海洋性国家根本上的不一致,是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拒绝自由主义的原因所在。自由主义必然内含的剥削性、对民众的无视、对精英的袒护——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被“民本”传统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很难接受。

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有所谓“殷海光现象”。著名学者殷海光,毕生信奉英美自由主义,坚信只有自由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到了晚年,却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而且,这不是殷海光一个人的思想经历,这是好几代信奉英美自由主义的中国人共同的思想经历。“殷海光现象”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和英美自由主义的“异质性”,也就是内在的互斥和不相容。

同样具有大陆性的亚欧大陆国家,则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整个亚欧大陆,在深层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尽管这一点还没有广为人知。

美国二战以后的崛起,及其占据世界领导国的地位,大大掩盖了这种一致性。实际上可以说,正是亚欧大陆的分裂和对立,让本来处于边缘地位的英美有机可乘、脱颖而出。

但亚欧大陆毕竟才是人类文明的重心和中心。由于中国的国家复兴,亚欧大陆未来的趋势非常明确,那就是重新成为人类文明的中心。当然,在此以前,亚欧大陆先要实现内部的整合和团结。

现在,或许很难想象,亚欧大陆的整合如何可能。其实,这种可能性正存在于“大陆性”之中。因为大陆性,国家在本质上必然是“民本”的。前几个世纪,最能掠夺扩张的国家,成为世界的弄潮儿。今后,世界将恢复常态,那就是最能整合、团结人民的国家,将成为胜利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早就指出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