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3日 16.8°C-20.5°C
澳元 : 人民币=4.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2021-10-20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山贼抢劫进京赶考的考生,属于收益低,风险很高的事情,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对考生下手,他们重点抢劫的是商队。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 1

在古代做学文的人,最后的梦想都是金榜题名,高中举人或者进士。学子们也要经历多次等级的考试,才可以参加最后的会试和殿试,所以进京赶考的人都是举人。

每当到了会试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举人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从老家出发,进京赶考,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就为了在会试和殿试中一鸣惊人,高中状元。

这里不禁有人要问,古代考生进京赶考,会路过很多地方,其中肯定有土匪占山为王,考生柔柔弱弱,为什么没有山贼抢劫进京赶考的考生呢?

其实也有山贼抢劫进京赶考的考生,比如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就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就连包青天包大人不是一样遇到过山贼抢劫吗?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说没有山贼抢劫进京的考生,而是很少,为什么会很少有,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首先说一下能进京赶考的都是些什么人。

古代的科举制度应该是从唐朝开始的,虽然也有形成于隋朝的说法,但是缺乏依据。很多证据表明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投牒自应(所有读书人都可以参考考试),而是由人举荐。同时隋朝的科举制度也不是定期举行,只看皇帝的心情而已,完全不能算正规的科举制度。

那么有人问,再往前呢?朝廷怎么选拔人才,只能说越往前越不公平。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 2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基本上就是世袭制,老子是官,儿子也是官。等到春秋时,慢慢地出现了“军功”制度,战国时又出现了“养士”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招揽人才来为诸侯服务的。

汉朝出现了“察举制”,意思很明显,就是由一些地方官员向国家举荐人才。这种制度相比世袭制肯定是一大进步,可是也有很大的弊端,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平常老百姓根本得不到推荐,所以会出现“四世三公”这样的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汉朝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其结果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代替了汉朝的门阀士族而已,穷苦老百姓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就像华佗一样,想当官根本不可能,只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当医生而已。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隋朝有了改观,士族慢慢地衰落,唐朝时基本上就没有了门阀士族,随着科举制度的开始,国家选拔人才有了新的度量衡,这对于以前的举荐制度是一种大的进步。

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朝廷诏令》

从上面这些就可以看出,朝廷明确了州、县要进行地方的预试,这种预试就相当于后世的“乡试”,并且还明确了考试的时间,每年十月。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又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从此下层百姓也终于可以参加考试了,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这一年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河北故城县人)。

当然这时候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后来经过唐宋的改革,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到达了顶峰。但是明朝以后科举主要考的是八股文,其结果就是科举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由于无法接触新的思想,没有改革精神,这样的科举制度对于时代的进步是消极的。

但是即使这样,对于读书人来说,通过科举光宗耀祖,还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很多人考到白了头,依然奋战在科举的路上。

咱们以明清时期的科举为例,看看考生要经历几关才可以进京赶考。

首先是童试,童试属于资格考试,只有通过童试才有考科举的入场券。童试又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县试,一般在本县进行,由知县负责,时间一般定在每年二月举行(清朝就二月进行),连考五场,考试合格的才可以进行府试。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 3

府试,在州府进行,由知府负责,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考试合格才可以进行院试。凡是通过府试的可以称为童生,不论年龄大小,即使七十岁了也是童生,见到秀才和举人也只能称自己为“学生”。

院试,这个考试就比较重要了,类似于现在的升学考试,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比较正式。清朝的院试每三年考两次,通过院试的就是我们所称的秀才,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秀才又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秀才就属于士了,有很多特权,比如见到县官你就可以不用下跪,也不能随便对你施加刑法。

然后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基本上每个省城都有贡院,专门考试用的。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乡试的主考官,地位更高,一般都是国家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试非常严格。

贡院里面都是一人一间,进入考场都要进行严格的搜身,防止作弊。考试期间好几天考生都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要在这个小房间里进行,考试结束才可以出来。

乡试这样重要,肯定考中的人会有很大的益处,乡试通过的就是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古代能够中举人,可以说在科举的路上就算“小有成就”,因为中举人是很难的。

一个省里也没有多少人(清朝一个省乡试录取的举人大约几十人不等),并且举人就有更多特权了,甚至可以做官。

很多人都觉得举人不能为官,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清朝时期有很多举人充当县令的,进士当县令的很少,举人才是县令的主要成员。

这也难怪为什么《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举人这样兴奋,全县的有头有脸的都来巴结,主要是因为举人地位很高了。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 4

中了举人的考生下一步就可以进京赶考了,例如光绪年间的康有为等人就是进京赶考的举人,他们组织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进行维新变法,所以被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人都是举人。

会试需要到京城考试,时间是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礼部进行。会试高中者,还会参加排名的殿试,也就是最后的考试。

咱们回到问题中来,为什么山贼不抢劫进京的考生?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 5

第一,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上没有多少钱。

古代都会说穷书生,说明书生通常都没有多少钱,进京赶考的考生通常最多就带着一个书童,两个人的盘缠其实没有多少钱。

第二,那就是考生的身份不一般。

能够进京赶考的考生都是举人身份,科举的初衷是为了什么,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所以古代举人的身份很高,因为举人就是半个官员了,即使考不上进士,为官的可能性也很大。

山贼如果不开眼,要抢劫举人,无疑是属于和朝廷对着干,抢劫朝廷后备官员,万一书生有个三长两短,这是国家的损失。所以古代政府对举人进京赶考还是挺重视的,会发放一定的银两给考生用来进京赶考,这些钱是国家发放的,山贼如果抢劫,属于公然和朝廷对抗,很有可能被剿灭,所以他们不敢抢劫进京赶考的考生。

第三,进京赶考的考生有地方官府保驾护航。

咱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书生和自己家的书童,两个人就去进京赶考了,其实则不是这样,举人们大多都是结伴同行,并且驿站都会有人派人专门护送他们。

但是即使这样,朝廷还是不放心,毕竟这些都是国家的人才啊!古代山高林又密,即便是太平盛世,也难保不会遇到坏人。

所以进京赶考的考生都有朝廷发的通行证,叫作“火牌”举人们可以在驿站兑换马车一辆,马车上插有“礼部会试”的黄旗。

有了这个黄旗,到哪里都没人敢惹,毕竟古代皇帝最大,举人们可以说是奉旨考试,山贼们见了黄旗,谁都不敢拦截。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 6

第四,山贼很多也都是穷苦人出身,他们也很同情考生。

古代考生不容易,几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高中,很多考生家里贫穷,甚至都是借钱考试。山贼也知道盗亦有道,他们也是穷人出身,知道考生没有多少钱,更不会为难考生。

总结一下,就是山贼抢劫进京赶考的书生,收益太低,并且风险大,国家很重视科举人才,举人被抢劫很有可能会对山贼带来灭顶之灾,再说古代都是讲究义字,山贼抢劫考生,会让别的山贼看不起,不如抢劫商队来的“实惠”。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