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11.9°C-16.1°C
澳元 : 人民币=4.8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2021-11-22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南宋僧人“志南”写过一首诗,里边有这么两句话流传至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文很经典,不过我想稍作修改:沾衣欲湿杏花雨,山雨欲来杨柳心。是不是跟当下更为贴切?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1

还有比这更贴切、更直接的。《大明王朝1566》大家看过没?嘉靖末年民生凋敝,国库营收连年亏损。嘉靖召开御前会议,大奸臣严嵩提议“改稻为桑”,一场好戏就此开场。

“改稻为桑”的设想是这样的:老百姓种地只能糊口,桑树经济价值高,卖出生丝赚来的钱一部分交税,一部分买粮食。织造局买来生丝织成丝绸卖到海外,50万匹的销量就能弥补国库每年1000万两白银的亏空。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2

想法看起来不错,张居正、高拱表示支持,大老板嘉靖拍板,“改稻为桑”作为国策推行。

实施起来,麻烦大了。老百姓的水稻已然种下,种植桑树要等到明年。地方知府等不了那么久,掘开黄河口“毁堤淹田”——水稻淹死了,你不得乖乖种桑了吗?老百姓洗脚上楼,不是,洗脚种桑,似乎势在必行了。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3

“毁堤淹田”有损朝廷体面,官方策略是花钱买田,这个重担落在了大明商业教父、江南织造局董事长沈一石肩上。

江南织造局是一家国企,每年织成的丝绸运到大内,供嘉靖一家用度。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升级,丝绸用度颇有剩余,慢慢做起了海外的买卖。“改稻为桑”推行的时候,织造局已成立20年。

但是在外人看来,织造局是一家私企,老板沈一石号称“江南首富”,不少地方官员认为他“富可敌国”。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4

沈一石开始认为“改稻为桑”可行,但当海瑞、王永汲分别上任淳安、建德知县的时候,沈一石意识到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死局”。

沈一石所谓的“可行”指的是借用朝廷的威慑,以8—10石水稻的价格贱买老百姓的田地,织造局能够维持运转。但是海瑞、王永汲上任后他知道这一套行不通,织造局必须按照市场行情,以40—50石水稻的价格从老百姓手里买田。但是这么多钱,沈一石拿不出来。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5

为什么呢?沈一石自焚前留下的遗书说明了原因。织造局成立20年,共纺丝绸400万匹,其中210万匹运到朝廷,100万匹给地方知府“发年薪”,剩下90万匹买生丝维持生产。正常销售产生的利润少之又少。

最关键的是,沈一石看透了时局。所谓的“改稻为桑”明面上是增产创收的国策,实际上是裕王系跟严嵩派的政治斗争,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6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7

严嵩严世蕃鼓动买地,高拱张居正捂着不让卖,造成的结局就是“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这个“锅”严嵩不会背,他后面是嘉靖;张居正不会背,后台是储君裕王。背锅的只能是沈一石,所以他断定自己死路一条。

沈一石必须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背负了太多见不得人的“秘密”。20来年浙江上任3任知府5任巡抚,除胡宗宪外皆贪用无度,百般搜刮,国家的钱白白进了私人的腰包。这个秘密决不能泄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沈一石“闭嘴”。

大明王朝1566:大明商业教父、国企董事长沈一石之死 - 8

如果没有“改稻为桑”这件事,商业教父沈一石还能够很体面地活下去。有点风吹草动也会有杨金水撑腰:摸着石头过河嘛,有点错误难免,不能因此否定沈一石商业先行者的贡献。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