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13.4°C-16.4°C
澳元 : 人民币=4.8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看似无稽之谈,为什么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传播着都市传说?

2021-11-26 来源: 36氪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跟你说,我有一个朋友...”

对这类开场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而下文往往接的是某个有些离奇、又夹杂着一些本地特色元素的故事。从375路公交车事件,到四角游戏、消失的搭车客......这些吊诡又奇异的情节,看似是无稽之谈,实则有着强大的传播力。它们不仅在茶余饭后闲聊之时流传着,甚至越传越广,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衍生出了版本各异的内容。

如今,它们在媒介的助推之下走向了更多人群。无论是剧本杀里让人眼花缭乱的玄幻推理本,还是桌游、手机游戏、综艺…甚至是影视作品中的大热IP,这些民俗怪谈从“我有一个朋友”作为惯用开头的口述文学,发展为了多种文本,成为文化传译的典型。

这也吸引了学界的关注。在民俗学中,学者将这类“贴近现代城市生活、改编自不寻常小事”的怪念头和遐想,称为“都市传说”。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探究都市传说背后的传播逻辑。

古老母题如何切中现代城市遐想力?

“故事发生在一群日本研究院学生毕业旅行的聚餐上,众目睽睽之下,女学生田中由美跳楼自杀,尸体躺在楼下的水泥地上,但等大家跑下楼检査的时候,却发现田中由美的尸体不翼而飞,诡异的是,本该死去的田中由美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并且对自己死亡的事情一无所知,但当晚,田中由美死在自己房间里,门窗是从内侧锁上,唯一的钥匙在她自己的房间内......”

这并非恐怖片,而是当下剧本杀圈中颇有名气的硬核推理本《二重身》。其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是自己在2018年用了四个月时间完成的第一个作品:“以独家本的定位发行每盒3688元”。[1]

在明码标价的故事背后,《二重身》的灵感来自一个古早的都市传说,这个词语起源自德语中的“Doppelgänger”,Doppel指的是双生、而Gänger则指行人或旁观者。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让·保罗在《齐本克斯》首次提到了“二重身”的概念,具体出自书中主角二重身的一封信:“我,完全地孤独,没有脉搏,也没有生命。”在《白夜追凶》《暗黑者》中也有类似的推理情节与设定。

如果仔细推敲,像二重身这样的议题还有许多。剥开现代都市元素的外壳,我们会发现其内核却是古老的母题。

比如被民俗学家称为“研究沃土”的故事——《消失的搭车客》。主线情节为乘客或者幽灵从正在行驶的轿车内无故消失,有时还会留下警告或者预言。作为头号都市传说,传播力十足。印第安纳大学作为美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镇,将目前衍生的故事版本从A到O排列,从1935年的伯克利,到1973年的多伦多,直至现在,消失的搭车客们仍在各地神秘出现......

为什么古老的议题会始终保持如此强大的传播力?这与都市传说本身的特性脱不了关系。

其一在于故事载体总是工业化元素,而快速发展的科技能够让剧本有新元素植入与翻新的潜力。

其实,在民俗学领域中,都市传说并非仅限于起源于都市的传说,而是泛指一类新式故事传说。在这类故事中,虽然场景不限定都发生在都市,但总会带有一些工业化与现代化生活的影子。它可以发生在废弃的工厂、城市郊区的高速公路,也可以存在于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都市,或者现代化工具普及下的农村。因此,故事的剧情也能够通过主人物使用技术的升级,而演变成为多个版本。

一如“消失的搭车客”,最早就能够回溯到17世纪的出租马车时代,随着从马车社会到汽车社会,故事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但并不影响主线剧情。换言之,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下,附加与更新当下生活的故事背景元素,更加有利于被人当作身边事件继续传播。

借助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翅膀,这种生命力与真实感是都市传说区分于传统神话或是传说的关键,也是即便故事诞生许久,还能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地域特色翻新流传的原因之一。

其二在于,相比于单纯的恐怖与奇幻,都市传说蕴含着更多的人性与情感。相比情节本身,这种背后体现出的情感张力更加让我们流连往返,欲罢不能。

回到“二重身”的例子,为什么它会被引入神秘学,在三个多世纪里,被诸多小说家、导演们偏爱?因为传说中,二重身是注定“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因为如果“见到另一个自己”,则象征着厄运甚至死亡。故事中这种残忍却戏剧化的设定让人们着迷,也为凡世中许多故事蒙上了神秘色彩。

在中国台湾,这类故事也被学者们整理出书,如相关著作《台湾都市传说百科》中,记录的多是由真实的城市悲剧为母题所衍生出的鬼魅文学。

一方面,许多灵异故事将真实惨案作为土壤,留给后人口口相传,从另一方面来说,由集体悲剧留下的哀恸故事,又何尝不是民间自发进行悼念的别样方式呢?

这些被留于心、记于册的都市传说,细究其内核,会发现它们都带有对生命的垂怜与对亡魂的慰藉之心。而对时代悲剧、灾难怀有共情的读者们,也相应成为了让这些故事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忠实信众,将衍生出的一个个篇章,讲给更多的人听。

“三人成虎”有怎样的荒诞魅力?

相比几个世纪前,在如今社会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通讯逐渐发达的背景下,为什么都市传说还会被快速创造、翻新与传播?

不同于古早时期“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交谈式传播,如今我们能够在更多的媒介渠道接触奇特诡异、真假难辨的故事,也使它们有了更多被证伪的机会。然而,似乎真假与否并不影响都市传说对我们的吸引力。

而恰好就是这种“故事半真半假,我们半信半疑”的暧昧环境,成为推动奇闻怪事传播的催化剂。为什么这种所谓“三人成虎”会在传播中有如此荒诞的魅力?

首先,虽然说都市传说与谣言从内容上有着根本差别,但在传播逻辑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传播学界,可以将其统称为“社会流瀑”效应。它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提出,简单来说,当无端之事开始传播时,哪怕一部分人不确定信息的准确性,但如果发现舆论场上更多人处于认同状态,那么这类内容会被嵌入更多的可信度,得以继续传播。

图片来源 :公众号提供

对此,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了谣言公式R=I×A(谣言强度=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换言之,当信息的主线并无太大变化,模糊程度越高,那么事件的传播程度也会越高。

都市传说除了各国各地口口相传之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推波助澜”,都使得故事的来源更加追踪不清。无论传谣还是辟谣,扩散即为版本催化,而这正提升了传播的强度。

但都市传说并不等同于谣言本身。因为其不仅仅是单纯的耸人听闻或空穴来风,它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方可成文:强烈的故事性、一定的置信度、可延伸的现实意义。

故事性保证内容本身的轻幽默或荒诞离奇具备发酵潜力;与生活有关联的一定可信度,一方面引起读者共鸣,另一方面难以查证的信源也提供了言说的自由度。而最后一点的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在单纯的猎奇与好奇心之外,这些故事也戳中了大众心理的共鸣。

这些故事设置了多重冲突,如乡村与城市、高科技与传统工业、迷信与理性、落后与现代,都能让人感同身受。同时,在高关注度背后,也反映出我们对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婚姻出轨、食品卫生、时尚虚荣等现实问题的担忧。[2]比如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的“肯德基六脚鸡”的不实传言,背后就体现了人们对于食物是否被注射激素、影响健康的忧虑。

恰恰是这些在情节中凝练的社会现状与价值,折射了人们在生活中关注和幻想的种种景象,也延续了传播的广度与生命力。

现代媒介如何让都市传说走向更多人?

在传统媒介时代,各地电视台、报纸就致力于收集都市传说,例如在美国,电视节目 Urban Legends 、 Beyond Belief: Fact or Fiction 和 Mostly True Stories: Urban Legends Revealed 专门 向观众介绍传奇故事,探索频道推出的《流言终结者》则尝试通过科学重现的方式验证传闻是否真实。

而我们最熟悉的都市传说来源还当属电台。在过去,多少人曾半夜调频,然后被《张震讲故事》《午夜惊奇》抑或《惊险时空》吓得久久不能入眠?

现在,让我们将故事的背景幕布从传统媒介时代换成互联网媒介时代,新兴媒介的拾遗与再创造让都市传说体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少都市传说被重新搬到台面,媒介平台甚至学会以此作为噱头,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以获取更多的流量。在国外,不少网站都致力于搜罗扑朔迷离的网络流言,比较出名的如Usenet新闻组与snopes.com。

进入21世纪的日本,几大著名都市传说的流行也与互联网关系密切,如“八尺女传说”“如月客栈”等悬疑故事的起源地都是日本论坛2ch,这引发了当地都市传说的一轮新热潮,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网站,也带动美国出现如“瘦长鬼影”论坛的风气。

相较于前工业时代人们还对未知的领域保有敬畏心理,如今比起恐惧而“忍住不看”,我们更会因为单纯好奇,而驱使自己即使捂着眼睛也要点开窥上几分。因此,当今的都市传说在灵异与怪诞之外,还多了几分戏谑甚至调侃的意味,一如2020年疯狂在朋友圈刷屏的“立扫把挑战”“楼上不明弹珠声”等都是典型案例。

倘若我们将媒介的范畴放大,会发现都市传说在传播之中变得更加有趣。

如果你是一名《英雄联盟》玩家,那你一定对“毒液蛮王”不陌生。相传有人曾经在网吧中打游戏突然被求加好友,对面发过来一句“你听说过毒液蛮王吗?”如果回复了这个问题,就必须一直和他玩游戏,“要么赢,要么输了就要死”。

这个传言相传甚广,甚至有人因此形成了游戏习惯,“我才知道我兄弟如果打完游戏不出结算,那个‘跳过下一局’从来不点,是因为远古时期看LOL恐怖小说留下的阴影。”在虎扑社区,有用户留下这样的评论。

除去游戏,如今解密类综艺、剧本杀也成为了都市传说传播的新型迷因。网综《密室大逃脱》将“四角游戏”这个多少人曾经的梦魇故事变成节目中的一环,通过明星效应拴住观众的好奇心;而剧本杀则提供了我们成为故事主人公的机会,在一个又一个凶杀案现场或者推理环节沉浸式体验情节中的爱恨情仇。

由此,从广播电台到播客App,从线上的网络论坛到线下剧本杀,从2D恐怖漫画到3D悬疑电影,都市传说能够成为现代流行文化之一,与媒介的演进密不可分,这让原本只能口口相传的故事,以极高的效率铺张在公众视野中。

而换个思路,都市传说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提供给广大读者的“集体创作媒介”呢?[4]

创作主力为“编故事的人”“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从这个圈层逐渐向外扩散。人们以高速率复制着故事,故事也流传中不断被在创造,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比如代表着“外太空超能力”的“黑衣人”、多重人格的“二重身”、密室设定下“哭泣的桃金娘”等经典IP,不胜枚举。

汽车幽灵、UFO、钩子杀手......在我们身边,总能找到一两件曾经被大家津津乐道或“故弄玄虚”提起的奇幻故事。 或是因为我们单纯的猎奇与刺激,又或是妖怪或鬼神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的折射,籍由讲述的方式,投射出人类的心理与思维。

这些故事情节与人物,透过“谣言”和“传闻”的面纱,依托蓬勃发展的媒介载体,集纳我们的集体创作体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之作。我们自然可以将其严肃看待,也可翻玩再释成为饭后的消遣娱乐,更能够借着虚幻的故事,洞察更多真实世界中的情感。

就这样,都市传说从小众走向流行,从工业时代走向科技时代,从口语传播走向互联网场域。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以一种略显荒诞的魅力从古老母题中洗练而出,让无数人传阅与着迷,注入更加现代的生命力。

【今日互动】

你听说过哪些都市传说?你认为都市传说是怎么吸引人口口相传的?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参考链接:

1.剧本杀编剧口述:好剧本≠一夜暴富|界面新闻· JMedia.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132482.html.

2.“三人成虎”的荒诞与魅力_腾讯新闻.

https://new.qq.com/omn/20200908/20200908A07CCW00.html?pc.

3.解析都市传说及其背后涉及的文化心理 | 机核 GCORES.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40665.

4.解析都市传说及其背后涉及的文化心理 | 机核 GCORES.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4066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Lilyann,36氪经授权发布。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