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4日 11.1°C-15.6°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2021-12-21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孩子性格形成,大多数是受家庭的影响,也就是父母的影响。”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年以后有出息,少吃苦受罪,不受别人欺负,堂堂正正地活着。

但任何结果都离不开最初种下的因,很多父母在最初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孩子性格懦弱,即便成年还经常被欺负。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1

若你有儿女,一定不要把孩子养得懦弱无主见

每个生命最初都拥有主动操控生命的欲望,孩子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经常试着说“不”来表达自己要做决定的态度。

但源于不少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以至于孩子的这种欲望被熄灭。

这类家长通常都以孩子是否听话懂事来衡量孩子,他们习惯性的代替孩子做决定,包办孩子的一切,他们厌烦孩子的错误决定给他们增加负担。然而操控一切虽然减少了成人的负担,却给孩子的性格造成了毁灭性的危机。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2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体验主动性对人类至关重要,那意味着个体“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体验主导权是重中之重,比吃什么食物、衣服是否干净重要的多。

如果他没有获得这种感受,而是始终觉得行为和结果错位,就会觉得抑郁、自我意识迟钝。

伦敦大学的学者曾在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3

观察现实中发生的那些校园凌霸、精神凌霸,受害者大多数都是性格温顺的孩子,被教养的懂事乖巧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如果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第一次受到攻击时,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击,很多悲剧就会被避免。

凌霸都不是某一天形成的,作恶者都会花费时间试探,如果对方没有那么好欺负,就会罢手或转换目标。欺软怕硬是人的本性,我们对抗不了人性规律,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的应对方式。

孩子不用太听话,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太听话的孩子最容易被动攻击,那些失败的父母不改掉这个爱控制的毛病,养大的女儿多半会被欺凌。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4

他们要么被人控制欺负,要么最终沦为一个巨婴,虽然有成年人的外形但却只有婴儿的大脑,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性格的孩子,将难以在社会竞争中谋求生存。

没有主见就意味着没有主动思考的能力,成人世界里不思考不主动谋求,就意味着被淘汰、被压制。

茱莉·利思科特(Julie Lescott)说:“在一定范围内运行尝试、失败和做得更好的自由,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完美主义不仅是美善之敌,也是成长之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要考虑的绝不仅仅只有衣食住行,孩子未来的路走得如何取决于孩子早期形成的性格、思维模式。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5

所以请不要剥夺、取缔孩子做选择的权利,或许他们的选择经常是错误的,经常给你带来麻烦。

但你要清楚,相比较几年的麻烦,未来几十年的被人操控欺凌才是最可怕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期望孩子什么事情一次就能做对,给孩子时间选择、思考、犯错、改正、积累经验。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6

父母们不要做你儿女人生的摧毁者,不要因为你的错误而让他们的人生失去应有的光彩,做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培育者。

当然每对抚育幼崽的父母都曾有无数个要崩溃的瞬间,但请记住这是你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孩子可以崩溃但你不行,在决定成为父母的时候你就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否则不要轻易成为父母。

成年人在培育孩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修炼自己认识自己,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意志。

家有女儿,一定不要养成这种性格,长大后极易受欺负 - 7

其实亲眼见证一个鲜活生命的逐渐成长也是人生中的绝妙体验,看着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谁又能说这不是对生命的深刻见解呢?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