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1日 16.1°C-18.4°C
澳元 : 人民币=4.69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2022-02-23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今年年初,网友的一则视频,让 " 杭州报刊亭正在逐渐关停 " 的消息受到了全网关注。

早已习惯了手机阅读、甚至不再阅读的人突然发现,从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报刊亭,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从自己生活的城市里 " 黯然退场 "。@三联生活周刊 在 2022 年 1 月 22 日的一次微博调查中,也有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的城市已经不太看得到报刊亭了。

时间退回到 2008 年,国内多个城市就因为各种原因,开始了规模化的传统报刊亭拆除、整改或者升级。有报道称,在 08 年之后的四年间,全国累计拆除 10468 间报刊亭。而在 2012 年,郑州更是因 " 国内首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 " 冲上热搜。* 数据来源:《全国四年拆了 10468 个邮政报刊亭 不该消失的风景——访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总经理刘绍权》,人民日报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1

不少报刊亭每天依然有固定的顾客驻足

摄影 / 五月 may

有网友感慨:" 报刊亭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是我为数不多的在缥缈记忆里能找到的锚点。"

的确,那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报刊亭,承载着几代人的珍贵记忆,让人们难以忘却。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2

今年 77 岁的俞奶奶,已经独自生活好多年了。每天到社区附近的小菜场买菜、然后遛个弯、顺道和街坊们聊天拉家常,最后到小区门口的报亭买一份当天的报纸,成了她这几年来生活中的一项每日作息,几乎风雨无阻。

以为老太太是喜欢阅读看报,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曾提过给她订一份报纸,每天有人把报纸送到报箱,既尽了孝,也更安全方便。但被她拒绝了,因为买报纸不仅仅只是为了看,更多的,是一种属于她自己的社交和生活方式。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3

城市角落里,报刊亭占据着路边小小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报亭,老板是个衣着朴素、总是一副没怎么睡醒似的中年男人。一辆很旧但总是擦的很干净的电瓶车、一张小折叠桌和几个小马扎,是这间报刊亭之外的常规配置。这里是俞奶奶和一众老街坊们时常聚集的场所,家长里短之余,偶尔还会站在打扑克或者下象棋的人群边上 " 观战 " 一会儿。

到了时间该回家做饭了,老板总会把留好的《都市快报》递给她,每月有新到的《益寿文摘》,也会一并留一本给她。老太太和老板之间甚至达成某种默契,报纸和杂志的钱可以一月一结。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4

报亭摊主们常会将记录收支的纸片夹在窗边

在俞奶奶看来,那个小小的报刊亭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她和老街坊们之间的一种约定和默契,让她在这个快得已经跟不上的城市里,不再孤单。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5

晓晓阿姨开报刊亭的这十多年里,收入并不理想。从一开始单纯地卖书报杂志,到后来增加了零食饮料、儿童玩具、话费充值、电瓶车充电的业务,小小的报刊亭越来越显得拥挤,但却没能让晓晓阿姨的钱包鼓起来。

她说,早上 7 点开门,晚上 10 点打烊,一天下来整整 15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也只能赚五千块钱。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6

像极了小卖部的报刊亭

" 但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有收入就多一份希望,况且还有孩子嘛。" 受到报刊亭成长环境的熏陶,儿子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小就远超同龄人,学习成绩也总在年级前列。

晓晓阿姨说:" 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书了,长大以后也是书不离手。之前我有几次想关掉报刊亭,他就会跟我说自己喜欢读书看报,在这里就像在图书馆一样。所以我一开就是那么多年。"

十几年的时间里,每天和儿子一起待在这座报刊亭里彼此相伴,绿色铁皮小屋变得像是她和孩子的第二个家,留存着母子俩安放多年的感情。晓晓阿姨渐生皱纹与白发,儿子在长大中褪去稚气,逐渐变得成熟,都被这座报刊亭一一见证。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7

11 从初中起就开始住校。一个月 450 块钱生活费里,她总会省下早餐钱,在校门口东侧的那间报刊亭买自己那时最爱看的杂志,夹在衣服里偷偷带进学校。3 块钱的潮流杂志《伊周》,5 块钱的《飞言情》,还有藏在课桌下和寝室床头的《桃之夭夭》《花火》《男生女生》《最小说》,是正值青春期的她梦与幻想的开始。

她那时总是边看边调侃:" 比起教材,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而那间报刊亭,就是学校与外面的世界的链接点。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8

时间过去很久,这条路上却没有什么变化

摄影 / 诺亚

后来,11 升入高中部,从北校区搬进了南校区的寝室。还是每个月省下的早餐钱,还是那间开在初中部门口的报刊亭,只不过 11 爱看的杂志,换成了《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和《三联生活周刊》。一人买书,全班传阅,11 印象最深刻的是韩寒主编的《独唱团》,当时班上所有人都看过之后,这本杂志已经被翻烂了。

那间报刊亭仿佛成了一个 " 小学堂 ",那些杂志就像 11 课余生活的 " 野路子语文老师 "。六年中学时光里,这个 " 小学堂 ",看着她从一个爱看言情的懵懂少女逐渐成长为关注社会话题的成年人,直至毕业。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9

报刊亭的架子上仍然售卖着 11 曾经爱看的杂志

摄影 / 诺亚

区区一间报刊亭,但总让人意难平 - 10

2020 年,俞奶奶家门口的报刊亭拆掉了,虽然偶尔有中老年人光顾,但还是有一堆报纸杂志卖不出去。后来,俞奶奶开始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年轻人都不一定玩得明白的 PS、PR,她学得津津有味;

2018 年,开了十几年报刊亭的晓晓阿姨,告别了自己的 " 第二个家 "。她在学校边上租了间房子,希望能够更好地陪伴孩子备战高考;

2013 年高考结束后,11 翻出了那本《独唱团》,让班里的同学们分别在对应学号的页码边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带着这样一份满载着回忆的杂志,挥别高中校园……

今年是 11 毕业后的第 9 年,复工后的第一个周末,她回了趟学校探望老师,也顺道看看那个见证了她成长的报刊亭。

在学校里逛的时候,耳机里放的是 The Smiths 那首名为《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的歌," 有束光永不熄灭 "。

即便报刊亭的身影正在城市中逐渐隐去,但它所承载的几代人的记忆,就像那束永不熄灭的光,依旧会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或许我们终将不再需要报刊亭,但我们需要有温度的记忆。

↓↓↓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