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5日 20.7°C-25.1°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盛行:毁掉了忙碌的年轻人,和混吃等死的老年人

2022-04-27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不知道大家是否好奇过这样一件事,为什么外国老人和中国老人的生活截然不同呢?

每当新闻提起外国老人的时候,总是会讲述他们的人生有多么传奇,无论到了多大的年纪,他们都愿意追寻梦想,从而达到人生的新高度。

然而国内却很少有这样的新闻,大部分老人都安安静静的待在家里,甚至固执的回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农村老家。

有些人认为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关,我们国家的老人到了老年就是想要颐养天年,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这真的是老年人想要的吗?

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盛行:毁掉了忙碌的年轻人,和混吃等死的老年人 - 1

岁月的流失固然会让年纪增长,皮囊变老,可若灵魂充满激情,那我们就还是年轻的。

有些老人虽然年纪很大了,可他们的内心却十分火热,他们也想过有趣的生活,但遗憾的是,每当老年人想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身边的人总是会横加劝阻。

在年轻人看来,老年人似乎只要吃好喝好,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就能安享晚年,而自己也尽到了相应的赡养义务,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种养老方式看似轻松安逸,可它却毁掉了无数的年轻人,也毁掉了2亿多老年人。

生命的长度有限,可价值却无限,既然活着,那就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安逸的养老方式固然能让年轻人更加省心,但这其实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同时也会让老年的生活陷入到尴尬的境遇当中。

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盛行:毁掉了忙碌的年轻人,和混吃等死的老年人 - 2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和梦想而打拼,尽管我们有那么多的事无法完成,但内心始终充满着希望。然而到了老年阶段,自己再也不用为物质生活而发愁了,因为孩子们会主动提供保障,在此情况下,老年人无需工作,无需社交,只需要成为被照顾的人就好。

如果所有人都告诉他自己并不需要他的帮助,而他一时间又找不到兴趣爱好打发时间,那么老年人就会越来越孤独,以至于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孤独是最悲惨的贫困,若长期孤独,便会出现厌世情绪。芝加哥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据说长期孤独的人过早死亡的概率都会比普通人多14%。

安抚老年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多多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盛行:毁掉了忙碌的年轻人,和混吃等死的老年人 - 3

老年人只是年纪大了,他们依然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年轻人不要为了自己省心省力而剥夺老年人追求梦想生活的权利。

或许有的人自认为已经很尊重父母的想法了,但就目前的生活而言,中国仍有接近2亿多的老年人不懂得上网。

老年人难道不好奇网络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老年人都会上网,他们绝对能寻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曾有人做过一项调研,几乎有80%的老人都愿意学习互联网,然而有90%以上的年轻人没有耐心教导父母如何使用网络。

现如今中国的养老模式已经掉进了怪圈,年轻人似乎习惯了把父母当成宠物赡养。

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盛行:毁掉了忙碌的年轻人,和混吃等死的老年人 - 4

老年人不是什么都做不了,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观念,如果仅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吃喝需求,而忽视了精神的需求,那老年人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枯燥。

在不影响生命的基础上,子女应该多尊重父母的想法,与此同时,老年人还要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清晰的认知,最好在退休之前就已经把后续的养老活动明确的规划好,如此一来,才不会手足无措,茫然的不知做什么好。

山东有一位女性在年过半百时经历了丈夫的离世,当时的她无比孤独,于是便想着做些事来打发时间,由于她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所以她果断选择了学习读书写字这件事,不光转移了注意力,还满足了小时候的遗憾。

中国新型养老方式盛行:毁掉了忙碌的年轻人,和混吃等死的老年人 - 5

后来的她愈发喜爱书写,甚至在70岁的时候找到了写作的乐趣,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己的故事编著成书,卖出了7万多册。

由此看来,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没人规定老年人一定要安分守己的生活,如果每天都像行尸走肉一般,脑会越来越迟钝,思维能力也会逐渐退化。

年轻人更应该意识到老年人也有着自己的精神需求,莫要采用混吃等死的废物式养老,从而让老年人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