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9.5°C-14.8°C
澳元 : 人民币=4.79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2022-07-11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一、2022 年中考和高考的特点

2022 年的高考和中考先后结束了,作为 " 双减 " 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次中高考,很明显,今年的高考和中考体现出来的特点异于往年,那就是高考变难了,而中考变简单了。这是考生们的普遍感觉。中考因为不是全国统一试卷,试题变容易虽然不能确定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但多省市已是这个趋势。

先看 2022 年高考:

今年 6 月 7 日上午高考语文结束后," 语文全国甲卷有关《红楼梦》的作文题太难 " 冲上热搜,而下午的数学更是难出了高度,考试刚结束," 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 "、" 今年高考数学难 " 又占据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榜前列。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1

再看 2022 年中考:

2022 年北京市的中考试卷难度降低,被家长们拿来证明这一点的也是数学题。数学卷第一题竟然是问哪个形状是圆锥体。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2

有网友做了一张图,来调侃北京中考的难度演变: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3

与人们的感受相一致的是考试成绩,这次分数线出来后,北京城的鸡娃圈直接炸了 ……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4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5

还有几个区 655 分以上学生较少,没有列上去。

660 分的总分,8 门课合起来只扣了 5 分以内的竟然有这么多,海淀区 655 分以上的 517 人,655 分的有 293 人,654 分的有 303 人 ……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6

谁家的娃,就算平时是学霸,如果考试那天稍微粗心了下,就可能与名校失之交臂。

去年能进人大附中的成绩,今年连区重点都进不去,只能进个普通中学。

如果再直观一点,去年六小强的门槛是 624 分,今年估计是 652 或者 651(考虑到扩招)以上,今年的门槛可能要提高 28 分。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7

满分!满分!只能争取满分!

除了北京,湖南长沙的中考也因为题目太简单而频频冲上热搜。

湖南长沙中考,总分 720,考 680 分以上的就有 2812 人。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8

如果按普高录取率 50%来计算,考 620 就得去技校职高了。

广东也因为中考数学太简单而上了热搜,评论里 22 届尖子生抱怨数学拉不开分数,说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9

此外,还有杭州、重庆等地,也是差不多这种情况。

二、"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 " 是趋势吗?

那么,中考变简单这事,是今年偶尔为之,还是未来的总趋势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 2022 年 3 月 25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22 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2022 年将迎来 " 双减 " 政策实施后第一次中考,做好 2022 年中考命题工作,对于引导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减负提质、巩固 " 双减 " 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要求: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各地要按照 " 两考合一 "" 兼顾毕业和升学 " 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对各相关学科中考试卷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规范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10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11

通知虽然强调了,要科学设置试卷难度," 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 但从通知整体的精神来看,主要还是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很明显,这样要求,也是跟轰轰烈烈的 " 双减 " 政策一脉相承的。

其实关于降低中考难度的问题,2021 年 " 双减 " 伊始时,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一份文件就已经对中考做出了规定: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 0.95(即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 95%),初中不低于 0.85。按这个规定,如果满分是 100 分,小学平均分不低于 95 分,初中平均分不低于 85 分。这可不就是要求尖子生向满分看齐吗?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12

综上所述,在 " 双减 " 大背景下," 中考考题变容易 " 似乎已成定论,不像是今年偶尔为之,应该是今后的普遍趋势。想想看," 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 在这样的要求下,纵使中考想难,也难不起来,因为我们小学和初中的教材并不难,考试不准超纲,不准考竞赛题,不准考校外培训内容,那还怎么增加难度?

至于 2022 年高考数学 " 难 " 的问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回复是: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目高考的选拔功能。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13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高考承担的就是 " 为国选材 " 的选拔功能?既然是 " 选拔 ",那就是要难一点,就是要让考试结果有区分度,把聪明好学的学生 " 选拔 " 出来,送入优秀的大学,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好苗子培育成国之栋梁。

高考似乎一直在发挥着选拔功能,只是近些年,人们纷纷感叹高考题目越来越容易了,高考阅卷越来越松,导致高考成绩越来越高了,而且高考难度的降低使得细心的考生比聪明的考生更占便宜。

那么高考难度的改变,是今年偶尔为之,还是说今后的总趋势就是要增加高考考题的难度?按官方 " 发挥数学科目高考的选拔功能 " 这一说法,似乎增加难度是以后的总趋势。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挺好,高考既然要发挥 " 选拔功能 ",那题目就应该难一点,阅卷就应该严一点。

三、"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 " 的利弊分析

目前," 双减 " 是大政策大方向。为什么?因为 " 双减 " 不止是在减学习的压力,更是在减 " 育儿 " 的负担,而减轻育儿负担和成本,释放生育潜力,增加出生人口,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最重大的国策。没有人,一切繁华都将昙花一现,如果中国在未来 100 年内减少一半人口,那我们的综合国力无论如何都将下挫很多。但目前来看,这已是大概率事件。

我在 2021 年 2 月写的文章《未来 15 年将新增 3.8 亿退休老人,没钱养老?或许农村老人的养老能给我们启发》中就明确说过:

新生儿一直锐减下去肯定不行,这会让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会给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大萧条。因为现代化的经济越来越倚重消费和服务,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智能机器可以替代人力去生产去劳动,但不能代替人类去消费。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对经济和税收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第二产业,在未来,生产制造会越来越不重要,而服务和消费会越来越重要。机器人的短板就在于不能像人一样去消费。机器人不需要美容美发,不需要每天换几套衣服下几次馆子。而社会如果缺少了这些经济活动,就业、税收、商业活力都将锐减。今天繁荣的商场,几十年后很多可能就会沦为鬼楼。

减缓全面萧条的出路就是增加人口出生率。所以,现在国家应该把提高人口出生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人口问题应该成为 " 百年大计 " 之首,所有的政策都应该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让路。国家应该尽快把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一个个找出来,并且一个个排除。

我认为目前有两个方面必须立即纠正:

一是,由高科技和互联网大厂们发起和推动的 996 甚至 007 的用工方式必须立即被遏制。

二是,必须立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压力,把家长从繁重的 " 鸡娃 " 中解放出来,去生二胎、三胎。

显而易见,增加人口出生率是大国策,而减轻育儿成本是落实这项大国策的重要举措。但怎么减轻育儿成本又是个很难办的事情。

这些年,我们在 " 初中毕业普职分流 " 的政策引导下,青少年的人生分层年龄提前到了初中毕业,于是孩子的成长压力和家长的育儿压力统统提前,使得中考变得比高考还竞争激烈,因为高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可以复读,而中考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考得不好就只能去职业高中或中专去学习职业技能,走职业道路。

而这些年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得并不好,市场难认可,家长难信任,职业教育对应的就是低层次的职业和低层次的生活,职教毕业生和 985、211 大学毕业生,甚至一般本科院校的的毕业生相比,在求职就业、恋爱结婚等方方面面饱受歧视。

无论我们在言语上怎样美化职业教育,至少在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世界,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当然,我们希望不要有歧视,公平是我们的愿望。

既然初中毕业去接受职业教育让家长和孩子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觉,既然绝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想上普通高中,参加普通高考,那么,中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是人的正常趋利避害行为。

现在,把中考的试卷难度降低,低到满分或接近满分的孩子成百上千,低到几乎失去了成绩的区分度,那么这种状况好吗?有利于减缓竞争,减轻压力吗?

根据财新网的统计:北京海淀前 2000 名的入口,卡在了 651 分,失分率不能超过 1.3%。但是考 651 分有那么容易吗?中考满分是 660,考 651 分就是说只能扣 9 分。抛去体育因为疫情全员满分,剩下的 7 门功课,一定要有多门满分,才能给其他科目留下点容错空间,考进前 2000 名。再有就是,7 门功课下来,655 分最高分档和 651 分前 2000 名线(实际上是前 2269 名)仅差 4 分,一两道题的差别啊!

考试是几乎没有区分度了,但著名高中的录取却依然按照分数高低来掐尖。只是说,以前考题难的时候,按分数掐尖很准确,现在分数不能有效反映智商和学习力了,按分数掐尖变得不准确了,但按分数掐尖录取的规则没有变,分数低的还是得去很差的普高或者职高、技校。

中考变易,高考变难,是趋势还是偶然? - 14

可见,竞争依然激烈,只是变了个方式。以前是考难度,对应的是智商和学习力,为了考高分,就得超前学习,就得报课外培训班,因此家长和孩子的压力很大。现在是考细心,超前学超纲学的难度压力没有了,但满分的压力却更大。

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着眼于难度的竞争好,还是着眼于细心的竞争好呢?

我认为对于年龄不满 15 岁的孩子来说,哪种激烈的竞争都不好,让孩子从容长大最好。但如果做不到从容,一定要竞争,我觉得无论是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国家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着眼于难度的竞争可能更好。

因为着眼于难度,至少孩子探索的是未知的知识,就算难一点,学起来吃力一点,但这种付出是有回报的,是有价值的,总是学到了新知识。

可是,着眼于细心的竞争,只会锻炼孩子的细心,锻炼的方法恐怕就是无休止地狂刷内容简单的题目,形成肌肉记忆,其结果就是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只固守已经学到的东西,生怕有任何闪失,而对未知的探寻不再有勇气和信心。这对孩子的创造力将是巨大的打击。

孩子就是要犯错的,经常犯错的孩子才是具有童心的孩子,做七百来分的多门题目,几乎一个错误都没有,这样的孩子很优秀吗?十全十美如果成了孩子的价值标杆,这不但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更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敏感。七百来分的题目,一两分的闪失,可能就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这对孩子太过残忍了。

我们成人都有这个感觉,自己哪里不如别人,如果差别大一点,倒也心平气和;可是,如果你以毫厘之差败北,心里总会愤愤不平,总会后悔甚至悲伤,很难放下。

当中考分数从 " 五分一个档 " 变成 " 一分一操场 " 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心会怎么想?会坦然接受,还是会愤慨悲伤?

我看到有人发的视频,几个孩子因为没有考进心仪的高中而聚在一起痛哭,那情景让我觉得悲伤,15 岁的孩子,他们应该快乐,而不应该承受这份沉重。

有时候我会想,我马上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七年之后的中考中,如果因为粗心而丢了几分(粗心是他的特点),从而与他心心念念很多年的高中擦肩而过,他痛哭的时候我到底该怎么劝他?想想都让我觉得忧愁。他一直在努力学习啊!

四、取消 " 初中毕业普职分流 " 才能让双减通畅

如前文所述,我是支持 " 双减 " 的,增加新生人口是大国策,减轻育儿负担是落实这一大国策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必须尽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学业负担。

但是," 双减 " 的政策要逻辑通畅、要科学合理,不能种瓜得豆。

既然中考成绩的区分度下降了,中考成绩几乎已经失去了选拔性,甚至已经失去了鉴别性,那么,轻松学习、轻松考试的过程,应该对应一个相对轻松的结果,这才是逻辑通畅。

如果学生学得很轻松,考试考得很容易,孩子们 " 享受 " 了快乐学习的过程,结果,成绩一出来," 一分一个档,一档一人生 ",这显然是逻辑不通畅,过程和结果不匹配啊。

如果容易的试卷能对名校的掐尖招生起到釜底抽薪的瓦解作用,从而把很多细心但学习力并不强的孩子送进名校,而把很多学习力强但略微粗心的孩子送进一般普通高中,这有助于教育公平,因为著名高中主要靠的是优秀生源,老师其实比普通高中好不了太多,这是长沙顶尖高中的名师亲口对我朋友说的。

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就像好的大学,主要还是生源好,利用高考掐尖把好学生聚在了一起,就算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靠自学也不耽误自己成才。高中当然也是如此。

如果用容易的中考把好学生和差学生完全混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差学生会在 " 榜样的力量 " 下变得更好。

但这里面有一个家长和孩子都不愿接受的结果,那就是成绩低的学生没有普通高中可上,只能去职高和中专学习技术技能。" 初中普职分流 " 变成了初中的孩子和家长无法快乐学习的紧箍咒。

我承认,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职业教育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一些顽疾至今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关于职业教育的弊病我在《一文说清当前教育的问题:关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思考》中详细分析过。

人力市场上,用工企业更偏好好学校的学生,从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来说,清本毕业生>其他 985 高校>211 高校>普通本科>大专>中专、职高,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惯例,人们把这个称为鄙视链。

前几天我还听一个学生说,她看到的招聘启事,招本科学历的,注明了不要专升本的,招大专学历的,注明了不要中专升大专的。她问我为什么,我想这些企业都得了一个毛病,那就是把高考看得太重,他们要参加过普通高考的学生。

人才市场上这样的鄙视链必须打破,人人平等,凭什么有这样的鄙视链!但是,雇主是爷,人家想用谁就用谁,轮不到求职者说三道四挑三拣四,求职者只能按照雇主的意思打造自己。

我们也得试着去理解雇主的想法,雇主又不全是体制内,他们要求学历又不完全是为了装点门面,学历低点,少发点工资,还能多干活,雇主何乐而不为?但现在雇主坚持这条鄙视链,自有他们的原因。

雇主看重的员工素质,可能就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赋予人最基本的东西。

这个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是职业教育所教授的技术技能,那为什么职业教育搞了几十年了,职教生却始终处于用工鄙视链的最底端?我们不能全怪雇主有眼无珠吧?

在职业教育本身质量不佳,且遭受普遍歧视的当下," 初中毕业普职分流 " 政策是不合时宜的,让 15 岁的孩子去学习技术技能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学不好的。关于这一点,我在《普通高中太少,让更多的孩子上职高,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点击阅读)一文中详细分析过。

在这个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时代,几乎每个孩子都被家长看得很金贵,15 岁的少年,还是个孩子,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学技术,更不愿意让孩子学三年技术后 18 岁就去打工,基本上中专毕业还要上大专。

前几天给二哥打电话,问起小侄女的情况,侄女读了三年中专,今年毕业了。我问情况,二哥说:" 哼,读了三年中专,连一次作业都没做过。啥都没学下!" 二哥有些夸张了,我相信作业肯定做过,但啥都没学下肯定也是真的。没学到东西,有她本人的原因,但我觉得更多的责任在职业教育本身,我老家村里那么多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我几乎没见到毕业后凭技能从事本专业的。

但二哥的意思还是让侄女再读个大专,学什么不重要,长年龄才最重要,18 岁就去打工,不放心。学什么专业无所谓,就是混。我无法给二哥提出任何建议。那么就混吧,混大点年龄再说。

说了这么多,我的建议总结一下就是:

我支持 " 双减 ",支持中考考题变简单,但应取消 " 初中毕业普职分流 ",让政策逻辑更顺畅。小学、初中的孩子们快乐学习,轻松考试,没有作业负担,没有成绩压力,能自由成长,中考时人人有普通高中上,将来人人都有考取普通大学的机会。

把学习的压力转移到高中,学生经过高中三年艰苦学习的磨练,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家长和学生基本上也心里有数了。到高三毕业时,用高考对已成年的学生进行普职分流。高考要增加难度,充分发挥高考的 " 选拔 " 作用,把聪明好学善研究的学生选进优秀的本科大学,其他的学生就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18 岁的学生,也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了,如果职业教育水平提升一点,学生应该能有一些收获。

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在政策逻辑上是顺畅的。

政策很多时候跟管理的对象是一种博弈关系,而这种博弈中,始终是 " 堵不如疏 ",也就是说,政策逻辑一定要顺畅,要 " 存天理,顺人性 ",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去设计政策。

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一令而劳万民,政策涉及到的群体广泛。而且没有百分之百的好政策,很多时候只能 " 两害相权取其轻 ",既然小学初中的 " 快乐学习 " 和 " 初中毕业普职分流 " 不能两全,那就尽早做出取舍吧。

要记住,减轻养育压力,促进人口增长,才是最大的国策。而一个人,长大了能干什么,要干什么,长大了再说嘛。关键是,要先生出来。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