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4日 15.9°C-18.4°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2022-08-09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的转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也时常霸占热搜。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孝顺”是大于天的,在古代的传统背景之下,父母甚至有对孩子进行生杀予夺的大权,而孩子甚至只能算是父母的附属品。

虽然现时代的社会对“孝道”的定义已经发生转变,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孝顺”仍然是要所有年轻人背负一辈子的责任。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 1

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我们的基本需求已经被社会所满足,那么人类就开始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孩子们也希望能够被当作一个正常人和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得到自己最基本的人权和平等。

无数心理学研究证明发现,能够拥有自己自主权的孩子往往在生存竞争上会更加有竞争力。孩子对于孝顺的改变,其实也是社会的孝道看法的改变。

虽然在一个家庭中,“孝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孩子不孝顺那么会受到同龄人的耻笑,甚至会觉得这辈子生育孩子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但是比起孩子不孝顺而言,其实有三大困境更可怕,一位72岁的温大爷就在经历着这种悲剧。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 2

有房有车每个月还有8000元的退休金,但是他的晚年却非常不幸福,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他的子女。

1、工作十多年、一事无成

温大爷的儿子非常懒惰,工作了十多年了,基本上没有存下什么钱,真的可以用一事无成来定义他的人生。

温大爷的儿子为什么会这么懒惰,在心理学上其实是因为他的“敏感机制”不是特别强的,对危险的来临不是特别敏感,但是对安逸却十分放纵。

那么反过来推敲,其实是因为温大爷的家境还是不错的,养成了儿子懒惰的习惯,并且对于儿子来说懒惰的成本非常低。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 3

温大爷和整个家庭都没有给儿子营造一种危险的环境感觉,舒适的家庭让儿子一直处于一种非常“平和的心理状态”,对于危险没有“警觉意识”,所以一事无成。

2、婚姻破裂

结婚数十年,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离婚,这也许是很多中年家庭最大的家庭变动了。温大爷的儿子就是如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他会走向婚姻的消亡,主要是因为“爱情三角理论”,没有非常稳定,“爱情三角理论”指的是“亲密、激情、承诺”三个要素组成的三个关键元素,因为温大爷的儿子一事无成,所以无法满足对妻子的承诺,久而久之两个人之间的激情就会消亡,也会带来亲密关系的破裂。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 4

3、啃老

因为温大爷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的,并且退休之后的退休金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事无成的儿子仍然在啃老,现代社会的啃老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

从心理学中来讲温大爷的儿子过分啃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对家庭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对于“独立”的镜像意识和边界意识不是特别的强,更可能是因为人格独立性不是特别的高,相对一直生活在家庭所营造的幸福生活中,没有外界的压力,所造成这一类孩子在心理上仍然是非常“稚嫩”的,是无法脱离家庭的。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 5

所以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放置在孩子的身上,就会出现期待性比较强的情况,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但是这种过分的亲昵或过分的家庭眷恋,就会导致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感过强,这也就会产生一种现象:家中最受宠的孩子最不孝顺,家中最不受宠的孩子却是最孝顺的。

而现在很多父母因为对孩子的爱非常强烈,所以对孩子也不会过分要求他在长大之后能够“反哺父母”,对孝顺的期待值就会降低。

一位72岁老父亲的倾诉:比不孝顺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 6

但是对于孩子本身而言,如果父母对孩子自身的要求比较高,那么比起孩子不孝顺,孩子的“一事无成”“家庭不幸”“啃老”或许才是家长在孩子长大之后更加需要重视的问题。

因为这已经不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了,而是孩子自身的未来,他的未来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下一代,这种行为就会逐渐传递,是一种持久性的伤害,而不是像“不孝”一样只是伤害父母本身。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