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4日 18.3°C-20.9°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街边的采耳别乱试,耳朵能长霉你敢信?

2022-10-11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作者:黄文钦,卓正耳鼻喉科医生

“采耳”俗称“掏耳朵”,这个平平无奇的操作,现在已经发展成了闻名遐迩的“采耳文化”,遍地开花,有些甚至号称可以给你“帝王级”的享受,让人欲罢不能……可掏耳朵一时爽,一直掏未必能一直爽。

耳朵竟然长霉了?!

这天,梁先生来看诊,说这几天,耳朵越来越痒,闷闷堵堵的,湿湿的,好像有水流出来,时不时有点刺痛。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我一看,梁先生的耳道里——长霉了!,他不是得了中耳炎,而是真菌性外耳道炎。

我问他,平时有没有掏耳朵的习惯?他说,以前也偶尔自己掏,不过前几天,自家楼下,新开了个“耳艺馆”,尝试以后觉得体验还挺好的,于是充了大几千块钱办了会员。可是掏了没多久,耳朵就开始不舒服了。

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掏耳朵。

可能大家以为,只有用不干净的工具掏耳朵,才会把“别人的病”传染给自己,所以,只要用消过毒的,或者干脆用一次性的工具,就不会有问题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耳朵是如何染上真菌的?

你有没有见过下雨后公园里长的蘑菇?有没有见过潮湿的厨房里长霉的餐具?有没有见过放久了、但是之前没有被碰过的食物?

我们并没有在公园种蘑菇,厨房的餐具也是洗干净了的,没有碰过的食物也没有被我们的口水污染。可是为什么,这些霉菌自己就会冒出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空气里面本身就漂浮着很多真菌的孢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真菌是怎么繁殖的),只是在干燥的环境下,这些孢子没有条件发芽。但是一旦有个温暖、潮湿、又有营养的环境,这些真菌孢子就开始发芽繁殖了。

那这跟耳朵感染真菌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我们耳道是跟外界相通的,空气里有的东西,我们耳道里面都会有,当然包括真菌的孢子。只是平时,我们耳道干燥,皮肤完整,它们没有条件生长繁殖,和我们和平共处。

但是我们耳道皮肤很薄,皮肤下面就是骨头或软骨,没有皮下组织缓冲,很容易受伤。

耳道壁就那么薄薄的一层

不一定要出血,哪怕是表面的角质层受损,也会让细胞液渗出来,这些富含营养的细胞液,就为住在耳道里面的病源菌提供了营养。也就是说我们,人为地为这些病原菌创造了生长繁殖的条件,最后就发展成外耳道炎了。

因此,不仅仅是掏耳朵的工具不干净,会被传染“别人的病”,其实,掏耳朵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

蘑菇的种类千千万万种,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真菌形态也各不相同

因为真菌孢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它就会生长繁殖,因此这个病特别容易复发。而要想不复发,也很简单,保持耳道干燥,管住你的手,放下手中各种掏耳朵的工具。

关于“正确掏耳朵”

那肯定有很多朋友有疑问:“不掏耳朵,耳屎怎么办?”好像所有人都在担心,不掏耳朵的话,耳屎就会堆在耳朵里,越堆越多。

真的会这样吗?事实上,我们外耳道分两部分,能产生耳屎的只有外面软骨部,里面是不产生耳屎的。

而外面这一部分,会随着说话、咀嚼的动作移动,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把手放在耳屏前面,张嘴,是不是有一个关节在动?

随着关节的移动,耳屎也会随着排出来。耳屎每天产生一点,排出来一点,一直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不掏耳朵,耳屎也不会真的越堆越多。

但是,确实有部分人耳屎真的堆了很大一块出不来的,尤其是小朋友。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小宝宝牙齿没有发育好,咀嚼能力差,耳屎就很难排出来了。

还有一些人,因为长期掏耳朵,使得耳道自洁功能受损,也有可能导致耳屎不能自己排出来。或者喜欢用棉签清理,不仅没有把耳屎清理出来,还把它推到更里面去了,这样耳屎就很难自己排出来了。

而有一小部分人耳屎排不出来,可能是因为解剖因素,耳道很窄、曲度很大等。

那如果发现耳屎堵了,建议找专业医生帮您处理,医生可以判断中耳有没有炎症、鼓膜有没有问题,要知道鼓膜很薄的,随意冲洗,用力过猛都可能伤害鼓膜。

最安全的办法是由专业医生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既安全,又舒适。

你肯定又有疑问了:医生,你不是说要保持干燥吗?用水冲不是也会潮湿吗?水能出来吗?

在我们耳道皮肤粘膜完整、健康、还有鼓膜完整的情况下,耳道进水本身是不会有危险的。所以,大家游泳的时候耳朵进水,一般不会引起外耳道炎或中耳炎。

但如果耳道有皮损、各种原因导致的外耳道炎症、鼓膜穿孔,或者曾有多次反复游泳(进水)后耳道感染的经历,还是要尽可能避免耳道进水。如果耳朵进水后较长时间还是有耳闷、耳朵里潮湿、有分泌物流出,或者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反复耳痒等,需要及时就诊寻求医生帮助。

最后,有文献显示,耳部创伤(如捅伤耳道)、局部不规范抗生素使用(如过度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耳部过度清洁(如反复采耳),以及游泳进水都是一些引起外耳道炎的可疑的危险因素。不采耳,创伤、过度清洁能规避一大半。

本文作者:黄文钦

卓正耳鼻喉科医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

审稿专家:李文婷

卓正耳鼻喉科医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

参考文献

内容团队:医学编辑/隼

监制/耶娄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ID:D-HealthExpress),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