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2日 21.4°C-24.4°C
澳元 : 人民币=4.74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悄悄产生“反式脂肪酸”的烹饪方法,你可能一直在用!

2022-11-22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太长不看

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是日常反式脂肪酸摄入最常见的来源。

炒菜不要油冒烟再放菜,家中最好有一个能测油温的金属温度计。

控制油温在140℃以下时,基本上各种油都是安全的,更高的温度因油而异。

图源:pexels

大家都知道反式脂肪酸有害,但往往只盯着加工食品,忽视了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今天就来说说怎么减少烹饪产生的反式脂肪酸。

饱和、不饱和、反式,到底什么关系?谁害处大?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以目前证据来看,一般情况下,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多点,饱和脂肪酸少点,对心血管健康更有利。

但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果经过不恰当的加工,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健康效应大打折扣。(而饱和脂肪酸是不可能变成反式脂肪酸的)

纯反式脂肪酸和纯饱和脂肪酸相比,那还是前者危害健康的证据更充分,害处更大。综合世卫组织以及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22版)的规定,成年人每天的反式脂肪酸摄入最好控制在2g以下。

大家吃进去反式脂肪酸的途径,除了加工食品里的“不完全氢化植物油”,还有烹饪过程也不能忽视。我们用来做菜的植物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高温之下可发生氧化异构,变成反式脂肪酸。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3年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非天然反式脂肪酸里,接近50%是来自植物油。

图源:pexels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心脏病风险↑

反式脂肪酸能提高“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动脉硬化和血栓风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增加2%的反式脂肪酸摄入,患心脏病风险增加25% [2-3]。

对大脑功能不利

反式脂肪酸还被发现可能促使大脑动脉硬化和功能衰退,摄入量大的老人更容易发生老年痴呆,而孩子可能增加学习障碍[4]。

对婴幼儿发育不利

母体通过胎盘或母乳将反式脂肪酸传输给婴儿,可能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5]。

做菜过程是怎么产生反式脂肪酸的

最关键的因素是油温,其次是时间。加热油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

此外还跟油脂的种类有关,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更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

炒菜

不少家庭炒菜都有油冒烟了再放菜的习惯,但实际上植物油烟点很高,冒烟时油温多在200℃以上(比如是一级油的话,大豆油烟点约225.8℃,菜籽油215℃,玉米油221℃,花生油192℃,葵花籽油215℃,棕榈油231℃),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所以大家一定要和家人一起戒掉油冒烟再下菜的习惯。

图源:pexels

煎菜

煎菜通常意味着把食材按到油里煎到金黄,涉及对植物油进行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反式脂肪酸含量也会增加。

图源:pexels

油炸

油炸就是用热油完全浸没食物进行加热。油炸过程不仅油温高(常常在200℃以上),而且时间长。为了省油,还经常是一锅油持续地炸制一波又一波的食材,炸到最后,油维持在高温的时间可能已经有几十分钟甚至数个小时,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加上油炸会使食物表面快速失水,包含反式脂肪酸的油脂会被持续被吸入食材内部。这些因素都使得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值得警惕。

油最好只用一次,就算不能整锅换油,也要及时添补新油,减少陈油的用量,能降低成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图源:pexels

如果用明火烤,火焰接触的部分可达350℃以上,食物中的油脂可能大量变成反式脂肪酸。

如果用烤箱烤会好很多,尤其是控制在160℃或180℃左右时,产生量低,无需担心。

图源:pexels

煮、炖则因为温度较低,反式脂肪酸增加量很低。

这几种烹饪方法差别有多呢?

看看在牛肉上的对比。

把牛后腿肉进行简单腌制后,分别蒸(不加油)、煮(不加油)、炖(加10ml植物油)、烤箱烤(160℃ 40min)、煎(加50ml油,200℃以上煎2min)、炸(加200ml油,200℃以上炸3min)、干制(先煮熟,然后60℃烘烤4小时),反式脂肪酸都会比未经处理的生牛肉有所增加,但只有煎、炸达到的量需要警惕[6]。

如果把油炸时间延长到5分钟,每千克炸牛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接近5g[6]。

二次加热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过程,就是剩菜二次加热过程。

尤其是煎炸的食品如果没吃完,放置过程中其中油脂会和空气进一步接触氧化,再次高温加热后反式脂肪酸含量也会再次增加。

怎么监控油温?

最直观的还是买一个专门测油温的金属温度计,可以测一下自己家炒菜时的油温。测过几次之后就知道了,可以靠经验去判断。

如果一定要油炸,可以用自带油温表的炸锅,方便始终监控油温。

可以夹在锅上的油温表,方便,但准确度可能不如直接手持测,图片来源于电商平台

手持的温度计,图片来源于电商平台

如果油温能控制在140℃以下,那基本各种食用油都没问题。如果温度更高,那就因油而异。

还要补充一下,控制油温好处不仅仅是少产生反式脂肪酸,还能少产生其他有害物质,比如苯并芘,杂环胺等。

用什么油,也很重要

不同的油脂,同一条件下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速度和量也不同,跟具体的脂肪酸组成有关[6-11]。

亚麻籽油

虽然市面上也有一些热炒亚麻籽油,可以做到200℃、热炒3分钟内亚麻酸含量仍然较高。

但毕竟亚麻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60%以上,温度过高就容易发生氧化和异构,产生反式脂肪酸。有实验发现亚麻籽油加热到160℃维持2分钟,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就达到了5%以上。如果温度提高到240℃,2分钟后反式脂肪酸含量高达36.9%。

因此,亚麻籽油最好只用于凉拌菜、炖菜,千万不要煎炸。

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同样非常不适合用于煎炸,用葵花籽油加热到170℃炸了8分钟的油饼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即达到了6.17g/kg,温度提高到190℃的话,是8.54g/kg,也就是一个250g的油饼就会超过一天限量。这还是用的刚开封的新油,炸过多次的油情况更差。

菜籽油

由于菜籽油生产过程中通常会经历200℃以上的脱臭工艺,新买的菜籽油可能本身就有比其他油高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约1.67%),而加热过程涨得也比较快,尤其是加热到180℃以上时,因此菜籽油同样不适合煎炸。

以上实验结果用的是超市里买的非转基因压榨一级菜籽油,但是实际上市面上菜籽油的种类非常多,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菜籽油。

玉米油

玉米油也是新买的本身可能就有一定的初始反式脂肪酸含量(1.62%),但在加热过程中增幅比菜籽油小很多。只要不是冒烟再下菜,用于炒菜是可以的,短时间煎炸也是个相对好点的选择。

大豆油

大豆油中的脂肪酸较为稳定,尽管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但却不易受煎炸的影响而生成反式脂肪酸,比上面几种要好很多。

比如有实验发现加热大豆油至210℃维持2分钟后,反式脂肪酸含量刚达到2.4%。因此大豆油用于炒菜基本没问题,但也不要冒烟再下菜。

控制油温在180℃以下的情况下,用于煎炸也是可以的。大豆油加热到170℃炸了8分钟的油饼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是3.62g/kg,还可以接受。

花生油

花生油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幅并不大,可以用于炒菜和煎炸。但是花生油较为昂贵,用于煎炸你可能更不舍得换油了,所以不如还是用便宜些的油来炸,勤换。

橄榄油

图源:pexels

如果是特级初榨橄榄油,里面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少,还有一定的饱和脂肪酸,相比其他植物油还是比较稳定的,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增幅也不大,拿来炒菜是可以的。至于煎炸,控制油温的情况下也可以,但你舍得拿橄榄油来煎炸吗?

棕榈油

棕榈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本身就比其他常见植物油稳定,加热时反式脂肪酸产生量低。但问题是,长期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同样也不利于人体健康。偶尔煎炸的时候可以用棕榈油,但还是尽量少吃,肯定不推荐长期大量用。相同的道理,也不推荐你干脆用猪油做菜。

总结

葵花籽油、亚麻籽油、菜籽油最好只用于凉拌和炖煮。

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可以用于炒菜,但也不要冒烟了再放菜。用于煎炸时,注意控制油温在180℃以内。

棕榈油、猪油这种是很稳定,煎炸也没事,但是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吃太多同样有害,不建议长期大量吃。

最重要的是控油温、控油温,还是控油温。

参考文献

[1] 陈银基,周光宏. TFA分类、来源与功能研究进展. 中国油脂,2006 05:7-10

[2] Willett, W.C.,M.J.Stampfer, et al. Intake of trans-fatty acid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women. The Lancet,1993,341:581-585.

[3] Willett, W.C. Trans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epidemiological data.Atherosclerosis Supplements,2006,7:5-8

Phivilay, A.,C. Julien, et al. High dietary consumption of trans [4] fatty acids decreasess brain docosahexaenoic acid, Neuroscience,2009,159:296-307

[5] 刘小如,邓泽元,李静. 氢化植物油中的TFA及其对妊娠哺乳期母婴的影响中国乳品工业,2007,12:29-34

[6] 张兰,高天丽,刘永峰,赵晶,廖晶,库婷.八种中式烹饪工艺对牛肉中多环芳烃、反式脂肪酸和亚硝酸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06):1126-1138.

[7] 李一凡,王凤玲,王玉玮,肖瑶.加热对亚麻籽油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01):10-13.

[8] 李静,刘琳,曹君,范亚苇,邓泽元.中国烹饪过程大豆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3,37(02):155-158.

[9] 杨美艳. 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与控制[D].南昌大学,2012.

[10] 杨明,邵鹏,沈甘霓,石佳丽,仝东超,贾丽.加热过程中植物油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J].分析仪器,2018(02):138-146.

[11] 何天宇,刘春英,康丹,何计国.不同植物油油炸面制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7,29(02):149-154.DOI:10.13590/j.cjfh.2017.02.007.

编辑:小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营养师顾中一(ID:yy4gz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