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0日 15.9°C-20.7°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艺术收藏看点| 嘉德拍卖之清康熙“清宁之宝”寿山石印章赏析

2023-03-24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国石"候选石。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

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在梁克家的《三山志》中写道,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资料记载,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并且,在那时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就有"易金十倍"的价值。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几任皇帝都对寿山石钟爱有加,寿山石因此成为宫廷御用品,以寿山石作为篆刻材料的风气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雍正时寿山石已纳入官府征税范围,寿山石雕刻因材施艺,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出现了印章、文房用具、人物、动物及金玉镶嵌等类别。最喜欢用寿山石制作印章的非乾隆帝莫属,乾隆帝拥有的田黄石印章近千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大名鼎鼎的《田黄三链章》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枚,该印是在一块田黄石上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寿山石雕刻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杨璇和周彬。杨璇,是明末清初最为杰出的寿山石雕刻巨匠,以善制钮雕及人物圆雕而闻名,有鬼斧神工之美誉,雕刻题材广泛,诸如观音、罗汉、动物形印钮皆为其所擅长。与杨璇同时期的周彬,擅长人物雕刻,尤精于印钮制作,为清初制钮第一高手,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所制人物及印钮。

民国时期,印章收藏之风极盛,专门收藏印章的藏家辈出,以寿山石刻印风行一时。寿山石章洁净如玉、柔而易刻,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如吴昌硕、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都对寿山石钟爱有加。

这一时期,福建出现了多位声名显赫的寿山石雕刻大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门派"代表人物郭懋介和"西门派"高手林清卿。郭懋介以雕刻薄意而著称,擅刻人物圆雕及浮雕,兼工篆刻、书画,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融诗书画篆于一炉。林清卿师从寿山石雕高手陈可应,开创薄意雕刻,其作以画法行之,以印章文玩用具为主,自出新意,成为誉满榕城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

清康熙“清宁之宝”寿山石印章 225g印文:清宁之宝边款:玉璇。

清代帝王的玺印,近年以来一直是艺术品市场上的“龙睛” 之物。一方面,因其珍稀鲜有;另一方面,器物虽小但是却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所谓:“画龙点睛”,不在大小,而在出彩也。颇富有意味的是,君王帝胄大都不满足于其最高统治者的角色,同时还要努力成为当代的最大收藏家,甚至诗人、画家、书法家、设计家和艺术鉴定家。此拍品于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上以2070万收槌!

在帝王的一切理政和文化活动中,印章是他“不可或缺” 的“参证物”。在皇帝委任翰林院文臣名宿所编辑的“庋藏总集” 如《西清古鉴》、《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天禄琳琅》的著录中,帝王的印章也是作为唯一的“证物”而存在的。凡在册的藏品,一定于书画卷册、传世善本上,钤有相应的印章。正因为如此,这些印章和它们遗存下的“钤本”印迹,才成为后人为艺术品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这些印章的实物,历经兵燹和日月风雨的磨砺,如能保存至今,更具有材质、钮制、雕镂工艺之美、篆刻文字之美的艺术面貌,是历史文化与艺术遗存的绝妙合一。

嘉德从海上资深藏家征集到一方清康熙御用寿山石章。此印石材选用的是寿山石中的“善伯石”,雕刻卧马钮,印文为篆书朱文“清宁之宝”四字。此印在故宫博物院存档的《清宫历朝印薮康熙册》中有著录,经校验真实无误。

把玩“清宁之宝”,首先是印材材质灵透温润、宛若珠翠、纹理绛晕、有如珊瑚,是善伯石中的上品。寿山石有田、水、山坑之分。善伯属于山坑中的杜陵坑,产自月尾山西南,善伯洞又称“仙八洞”、“仙伯洞”,善伯洞石质地微坚而带有韧性, 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富有光泽。在清中期以前,山坑中的高山、芙蓉、善伯石与水坑中的鱼脑、桃花冻石,田坑中的田黄并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只是其后,因将“田黄”与“皇帝”挂钩, 抬到了唬人的地位。善伯洞少人开挖,故而传世的善伯洞石旧品十分罕见。

“清宁之宝”的印钮,用精巧细腻的手法,雕刻了一匹栩栩如生的卧马。马匹安静的眼神,以及宽阔隆起的鬃毛,具有非常独特的造型特点。马头下面的印台侧面,有楷书款“玉旋” 两字。清代康熙年间,闽中杨玉璇( 玉旋) 堪称当时的一代雕刻巨擘,他所雕刻的印纽、摆件,无论是人物禽兽俱精巧入微、顾视如生。而其运刀之神妙、盘礴尽致、堪称一绝。至今在故宫所存的不少印钮、文玩,豪放精严、古拙有致、神形兼备、均出其手。

翻检印面“清宁之宝”四个篆体朱文配以宽边框,为求布局匀称,其中“宁”字做了省笔,“之”字刻作复文,这正是清前期治印布局的特点。印面刀痕明显,这与雍正以降内府工匠制作印章,平地深铲、笔画平直、规整化一的风格,具有明显的不同。以钤本与故宫所存档案比对,可以发现:印面的四角, 尤其是印文上半部大约四分之一以上的部位,有些许的磨泐痕迹。此印经过了三百余年时间的磨砺,辗转流传,能保存至今也堪称“奇迹”了。艺术收藏交流送拍加收藏之友(scb958)民间正路收藏。

清代帝王的玺印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执政玺——如二十五宝,历朝皇帝沿用,代表皇朝政权;颁赐后妃、亲王宝玺,蒙、藏、滇边疆的玺印,还包括历朝帝后的谥宝;各处殿堂、宗庙的“殿宝”。这三类都是政权的标志物,印章就代表权力与名号。除此而外是我们于书画作品,典籍善本中常见的玺印,多属于某位皇帝“私用”的印章,如“御书”、“御笔”、“宸翰”之类, 也有成语、成句或自撰的句子,如康熙的“稽古有文”、“敕幾清晏”;雍正的“为君难”、“亲贤爱民”;乾隆的“幾暇怡情”、“古稀天子”等。此外,顺治还常钤“广运之宝”,康熙也用“懋勤殿宝”,雍正常用“养心殿宝”,乾隆常用“避暑山庄”等印。

帝王的玺印大多属于下令镌制,很多印章皇帝本人还要积极参与设计、定稿,然后由内务府酌定委派工匠分头制作。也有遇生辰寿诞,由地方官吏访名手秘制、恭献的印章,此无非是讨好献媚、以博一哂,但稍有差池,反会招来申饬、罢官, 这一类印章,很少进入“宝薮”著录。

这方“清宁之宝”,从篆刻的角度来看,在文字布局方面,或康熙参与了设计,从镌刻的刀痕分析,与雍正以后的寿山石印章,面貌上具有很明显的区别,推测应是康熙委命文臣而非工匠篆刻的。

此印的收藏家,是沪上名宿汪统老先生。汪老生于1916 年9 月,卒于2011 年2 月。自幼饱习传统文化,青年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学贯中西。汪老自小就善写榜书大字,又精通诗律。年轻时曾用“忒翁”的笔名,后来即用作别号。在这件玺印囊匣的正面,有其亲笔题写的笺条。汪老以世交和文友的身份,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其一生收藏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汪老藏石极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收藏,并不拘于“田黄”、“鸡血”一类的昂贵石材, 而是只要喜欢就不拘一格的买下来,并且渐有名气。在上海解放前夕,有钱人争相割金换币之时,他却醉心于购石觅印。日积月累自然就“富甲一方”了。2010 年的“京沪收藏家藏品邀请展”中的印章,基本源自汪老珍藏。他还有许多收藏的趣闻, 希望能有人辑录编纂起来,用作史料为文化界共享。这方“清宁之印”,就是汪老的“藏中遗珍”。

至于“清宁之印”文意若何,考索起来倒是颇有些来历。

在清迁都北京之前的盛京(沈阳)皇宫,崇政殿后高台上的内廷,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其中心的主体建筑叫做“清宁宫”,这里除了供皇帝日常居住以外, 在“大清朝”奠定基业的过程中,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极立国号为“清”,正式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清宁宫除供帝后日常饮食起居外,还往往是召见王公、机要大臣,密议国事和皇帝设置“家宴”的场所。其西次间也被称之为“堂子”,是萨满教祭祀的重要地方。清初,在这里皇太极还宴请过一些归降的明朝官吏, 能在皇帝的中宫飨宴,当然是永生铭记的莫大荣耀。皇太极的这些笼络手段,确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1643 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这里驾崩,终年52 岁。可以说,“清宁宫”集中体现了清迁都前的民族传统、历史遗风和余韵。

顺治元年(1644 年)清帝迁都北京伊始,便建“堂子”于长安左门之外玉河桥东,大约在今天“中国对外友协”的位置。顺治十二年(1655 年),又将十年前刚重修过的紫禁城坤宁宫依照盛京清宁宫满族“口袋房”形式改建。将明代大殿“一明四暗”的建筑格局,改为由东次间辟门,将东间作寝宫,也就是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作为皇帝“大婚合卺”的洞房。西间三面垒连炕,作为清宫内萨满教祭祀的神堂,正门北面是宰牲煮祭肉的二连大锅台,每逢祭祀,杀猪、煮肉、食用祭肉都在这里举行。萨满教祭祀,分为“野祭”和“家祭”两种,自此在家建“堂子”进行祭祀,成为唯皇室宗亲独享的特权。

顺治十一年(1654 年)3 月,孝康章皇后生康熙于景仁宫,七年后的正月初七日,顺治在养心殿去世,终年只有24 岁。初九日,年幼的玄烨升太和殿,即皇帝位,改明年(1662 年) 为康熙元年。四年后的1665 年,玄烨大婚。婚礼就在按照“清宁宫”改建后的“坤宁宫”内举行。而在此后,只有同治和光绪使用过这里东间的“婚房”。由此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被称为“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一代英明帝王——康熙皇帝,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图治之间所担负的重任。

康熙曾三次东巡,第一次是在他亲政并降服鳌拜两年后的康熙十年(1671 年),他首巡盛京,谒陵祭祖,表示他已承续传统,再握皇权,可以告慰列祖列宗。第二次是在平定“八蕃之乱”后未久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第三次是在平定准噶尔之后的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每经历重大长期艰苦奋战, 奠定边疆版图之后,康熙必要重谒盛京。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方“清宁之宝”,大约就是在三巡之间,康熙帝回京不久命人镌刻制作的。回溯清代宫廷沿革历史,北京紫禁城内唯有坤宁宫曾按照清宁宫改建,以承续满族文化习俗传统。而康熙为弘扬祖宗基业,鞭策自己励精图治、奋发努力。用以自警、自勉而镌制的这方印章,意味深远。

近年在艺术品市场,曾见数方明白无误的清宫御玺,材质有石有玉,殿宝、闲文互见。我以为,材质上的不同,没有高低等级之别,玉材若佳,故其宜矣,而若石质美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得者。回顾汪统老先生的收藏经验,所谓“积石成冢”, 不“从众”而独具“远见卓识”。一件收藏,得者在天、地、人和, 终不在一时市值若干。收藏家之物,在于把玩自足,知其流传三味、历史典故,知其所以然,而不在藏品数量之多寡。愿此历经三百余年雨雪冰霜,兼具传奇色彩,深含一代帝王缅祖承续的“清宁之宝”,能够得到很好的延续传承。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