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06日 19.9°C-22.5°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悉尼打拼老公逃回国!中国女最后嫁了洋丈夫

2015-07-09 来源: 澳洲网 评论1条

授命采访辛夷楣时有点小得意,过去,她是编辑,是记者,都是她采访我们,现在,终于轮到我采访她了。其实,我一直想写她的,写她当年在《东华时报》主编文学版“移民沙龙”,向我们催稿;写她每周必定出一篇大特写,让英文还不是很好的中国留学生了解当时的主流社会。这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这次采访是因为她和她的洋丈夫盖瑞合写的新书——《人约黄昏》。

他们两个,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却又跨越千山万水,在南半球相遇、相爱,想想都会好看。

此前,2009年,辛夷楣已经出版了她退休后的第一本书《记忆深处的老人艺》。那是本写北京老人艺的书,由知名的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当时挺火的,中国知名青年评论家郜元宝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告诉我们说,北京和上海的各大书店都在重点推这本书。后来,听说在《北京青年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及《深圳晚报》等多家知名大报都曾连载过,足见火到何种程度了。

有了《记忆深处的老人艺》的轰动,我们都很期待这本《人约黄昏》。

一、家

虽然我和辛夷楣以及她的洋丈夫盖瑞认识很多年了,而且这部书稿在我为南溟出版基金做评审的时候就已经细心拜读过了,但我还是想再去他们家一趟,做一次认真的采访。

悉尼打拼老公逃回国!中国女最后嫁了洋丈夫 - 1

(图片来源:澳洲网)

他们住在悉尼西区一幢依旧很新的Townhouse里,辛夷楣依旧健谈,而且声音和二十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一样年轻;盖瑞依旧热情,依旧很用力地握手,像是在和我比手力。在客厅里坐定后,我一眼便望到不算很大的后院里又添了新装置。我问这些装置是什么,盖瑞笑而不语,把我带到楼上。楼上三个房间,有一间放了好几台电脑,好几个屏幕连成一片,又被分割成很多小画面。这是盖瑞的中央控制室,在这里,可以监控他们家的每一个角落。我当即傻眼了。可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呢?你们家又不是大英博物馆!辛夷楣笑了笑,说,是呀,我也这么说他,可他退休了,总得干点什么吧?他喜欢IT,就做了这个。不光这个,还有花草的灌溉系统呢!想想也是,人退休了不能傻呆着,总得干点什么,我选择了写书,他选择了做这个,挺好的。后来,我把他也拉了过来,两个人一起写,写我们自己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不知不觉中,采访已经开始了。

二、缘起

辛夷楣可以说是做了大半辈子的编辑和记者,退休后专注写书,这很正常。可是盖瑞,一个IT爱好者怎么也会进来凑这个热闹?辛夷楣又笑了,不无欣赏地说,你还不了解盖瑞,他其实早就开始写书了,是本科幻小说,只是尚未完成罢了。
这倒是件挺令人意外的事。可是,他怎么肯放下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和你一起写《人约黄昏》了呢?

好吧,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辛夷楣把我带回到面向花园的客厅里,娓娓道出这本书的源起。

你知道,自打退休后我就开始写书,每天都很忙,不知不觉中冷落了盖瑞。有一天,我正在整理《记忆深处的老人艺》的书稿,盖瑞看我一直忙,也不理他,就好奇地问我,你在写什么?我说写书,写我父母和老人艺的故事。写你父母?他想了想,突然建议到,你为什么不写你自己呢?比如,我们两个人的故事。

我当时觉得,我和盖瑞的故事属于我们的隐私,还不想公开。而且,我也觉得写中西婚姻的书已经很多了,不想去凑那个热闹。后来有一天,一个杂志社的朋友向我约稿,而且指定了要写中西婚姻,我就试着写了《洋女婿吃中餐》,还配了几张我和盖瑞的照片。没想到盖瑞去报店买报纸时被报店的华人老板认出来了:哎,你不是那个……那谁嘛……辛夷楣的洋丈夫……对,你叫盖瑞是吧?盖瑞一头雾水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叫盖瑞?报店老板:你上杂志啦!我在杂志上看到你的照片啦!华人老板这么说着,还拿出杂志,找到我和盖瑞的照片给他看。盖瑞很高兴,并指着照片中的我问:你认识她?报店老板:当然!她可是我们悉尼的名记者呢!然后,华人老板就把我夸了一通,说我当年在《东华时报》每周一篇的人物专访和大特写是他们必看的,还说我很厉害,是华人社区的名人什么的。

盖瑞可能没想到他的中国太太还是华人社区的名记者,于是有点小兴奋,回来后就又开始劝我写我们的故事。

这一次我倒是动心了,不过还是有点小担心,口味越来越刁了的读者不会已经厌倦中西婚姻或中西文化冲突的故事了吧?而且,一个中国男人和多个西方男人的故事都出笼了,像我这样一个中国女人和一个西方男人的故事还会有人感兴趣吗?田地,你还记得吗?当初我把我的担心说给你时,你还给出了个主意呢。

三、婚姻观

说心里话,不仅辛夷楣担心,我也替她担心。我那个主意,更多地只是在形式上给了这本书一个新的包装。但是,当读者拆开新的包装之后,里面的内容新不新,还得靠辛夷楣和盖瑞两个人一起去挖掘。所以,我还是提出那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

如果中西文化有冲突,如果这个冲突会影响婚姻,你们是怎样维系这段婚姻的?或者,谁退让了?

结果辛夷楣的回答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她说,中西文化是有冲突,但我并不认为这个冲突一定会影响婚姻,甚至会导致一个悲剧结果。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可是,离婚率却是越来越高。这说明什么?说明婚姻和文化冲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说我和盖瑞吧,在我们相识之前,我们各自都有过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婚姻,但却都以失败告终,而我们这样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却能一直走到今天。

盖瑞的前一段婚姻维持了20年,最终还是分手了。虽然他的前妻是非英语背景的移民,但也是欧裔,应该说文化差别并不是很大。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是盖瑞太单纯,而前妻太复杂,甚至也可以说是太有心计。事实上,她在认识盖瑞时已经有过两段婚姻,而且也有了两个孩子,她和盖瑞走到一起,其实只是把盖瑞当成照顾她和她的两个孩子的工具。而盖瑞从小离开家,在心理上特别需要一个家,于是一心朴实地照顾这个家。可是,前妻和他并不同心同德。最后,当盖瑞感觉不到一丁点儿的婚姻快乐而决定分手时,他才发现,自己几乎就是个分文皆无的穷光蛋。

我的第一段婚姻,另一半也是个中国人。在中国时,还看不出多大分歧;后来到了澳洲,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是我先出来的,我辛辛苦苦地打工赚钱,还要读硕士,然后就把他也办了出来。原指望他出来后也能像我一样打工,减轻一点我的负担,我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可没想到他根本吃不了这里的苦,也不想改变自己,竟然回去了!

我还曾与一位西人同居,但我们最后只能以分手告终。

就我和盖瑞所经历的几段婚姻来看,维系婚姻或者说破坏婚姻的,并不是文化差异。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维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呢?我以为,是两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和盖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都是奉献型,都在为对方着想。

我郑重写下辛夷楣的这段话,并在下面划了加重线,作为这次访谈的核心。

四、晚餐

采访进行到这里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已经到了晚餐时间。我狐疑地望了望四处,我们三个一直在聊天,是谁准备了晚餐?辛夷楣似乎看出我的狐疑,会心一笑,走进厨房,打开烤箱,一样样端出热气腾腾的美食:羊羔肉、火鸡腿、土豆、红薯;然后又打开冰箱,取出一盆拌好的色拉。而与此同时,盖瑞已经打开一瓶红酒,并斟好三杯。妇唱夫随,相得益彰。

相信所有人都会关心,中西婚姻,两个人每天吃什么?中餐?还是西餐?我很自然地问起这个问题。

辛夷楣答道,毫无疑问,我喜欢中餐,其实盖瑞也喜欢中餐,但问题是,他不可能顿顿都吃中餐,那样他会受不了的,所以我是中西餐交替着做。时间久了,我不仅越来越会做西餐了,而且也慢慢喜欢上西餐了。特别是请客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做西餐。如果是盖瑞的西人朋友,是他们熟悉的食物,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我的中国朋友,觉得新鲜,也没问题。还有一条是,做西餐简单啊,你瞧,一锅出!在你来之前,我把这些肉啊菜啊一股脑放进烤箱,等我们聊完了,饭菜都好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聊天!

可是盖瑞并不同意辛夷楣的说法,一口咬定自己喜欢中餐,而且是特别喜欢,顿顿都吃也没意见,只是“亲爱的”不给他做。确实,我见过盖瑞吃中餐,他和大多数西方人不一样,几乎什么都吃,什么猪舌啊,牛肚啊,甚至鸡爪子,什么都吃得津津有味。

故事讲到这里,得铺垫一下,既然是吃西餐,自然要上西餐具,刀、叉、勺,每人一套。这个我也得客随主便,不能有意见。再说了,吃西餐还真就得用西餐具,想想啊,那么大片的羊肉,没有刀叉怎么吃啊?

没想到,盖瑞刚吃几口就跟辛夷楣说:亲爱的,能帮我拿双筷子吗?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一西方人,吃西餐,你还要筷子!显摆给我看吗?辛夷楣给盖瑞拿了一双筷子之后,向我解释道,盖瑞的右手臂曾经骨折,长期吊着绷带,不方便活动,连用刀叉都困难,于是他就练习左手拿筷子,还别说,用筷子吃饭动作小,他的双肩都有工伤,所以比用刀叉更省劲。

于是,在这个温馨的家庭晚餐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奇特画面:我和辛夷楣,两个中国人,在稍显笨拙地(主要是我)用着刀叉;而餐桌上唯一的西人盖瑞,却在熟练地用着筷子。

看着这样的画面,谁还会说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婚姻?

五、关于文化冲突

当然,每天摆到餐桌上的食物,只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在更深的文化层面上,有没有冲突呢?答案很简单:有;但是,并不影响交往。事实上,两个人在刚刚认识的时候,文化的冲突就已经显现了。现在回想起来,两个人认识之后,甚至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就一见钟情了。盖瑞喜欢辛夷楣,就一直约她见面;辛夷楣也喜欢盖瑞,但是想矜持一下,或者说,想把握一下交往的节奏和速度,于是拒绝了他几次。当然,东方人的拒绝是很艺术的。有一次,辛夷楣说,对不起,我正在看新闻,你知道,我是报纸的编辑和记者,看新闻是我工作的需要。盖瑞就有点不悦了。还有一次,辛夷楣刚好正在和朋友讲长途电话,就说,我在和朋友讲电话,我讲完电话再给你打过去好吗?可想而知,盖瑞更加不悦了,心想,我在你心中难道还没有你朋友重要吗?还没有你的工作重要吗?幸好,盖瑞特别喜欢辛夷楣,忍了。这两次的“不悦”,都是两个人真正搬到一起之后盖瑞才说出来的。

我想说什么呢?毫无疑问,上面两个故事完全显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喜欢直来直去,东方人喜欢兜圈子;西方人把爱情和家庭当做一切,可东方人还要照顾到朋友、工作等等一系列事情;西方人敢爱敢恨,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东方人可能会把一切都藏在心底。但是,这些丝毫阻止不了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走到一起,直到终老。

六、两位作者的人生

到了该介绍两位作者的时候了。

我相信,当我们多少了解一点这两位作者的成长过程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样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会走到一起。我是说,两个人的人生——在他们认识之前的人生,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书的折页上是这样介绍辛夷楣的:女,澳大利亚中文传媒资深记者。生于上海,长在北京,曾在山西原平插队4年,后又在北京焦化厂当了7年工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地质部《地质报》担任编辑、记者8年。1987年赴澳留学,自1990年始,在悉尼中文日报、周报、周刊及月刊担任编辑、记者、主编多年,并在此期间发表了几百万字的时事特写与人物专访,深受读者欢迎……

盖瑞是这样介绍的:1942年生于英国,父亲是英国皇家空军、二战英雄。他从小就被送进军事寄宿学校,不仅受到军事技术方面的训练,也学到许多文化知识,并且培养了有关英文写作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兴趣爱好。16岁只身移民澳洲,曾在牧场放羊,也在城里当过工人,业余时间自学电子技术,并在技术进修学校学习,终于自学成才脱颖而出,成为医疗测试行业出色的工程师,长期就职于国际大公司……

首先,两人都出身中产阶级家庭。辛夷楣在上海出生时,家里住的是小洋楼,搬去北京之后住的是四合院,什么样的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待遇?辛夷楣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还是西南联大的呢!而盖瑞的父亲则是英国皇家空军,还是二战英雄呢!

其次,虽然两人都出身于良好家庭,但由于时局更迭,两人又都历尽坎坷。辛夷楣是当了农民又当工人,然后才凭本事进了中国地质部的《地质报》,做了记者;盖瑞也是一样,从小就住军事寄宿学校,应该说是苦不堪言,而且,尚未成年就一个人来到地球的最南端,也是先做农民,再做工人,直到最后,也是凭本事, 成为医疗测试行业出色的工程师。

再次,我们不难发现,两个人都是自学成才。辛夷楣是北京第一批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中文系大专文凭的,而盖瑞更是口袋里没有任何文凭,就一步步做到技术含量颇高的医疗测试工程师。

最后,两人都以自己的文化为荣。辛夷楣就不用说了,在澳洲快三十年了,做的一直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业;而盖瑞也一直为自己的英国文化而自豪,可以说,英国文化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他移民澳洲半个世纪了,却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英国国籍。

瞧,这样两个人,文化背景完全不同,而且每个人都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地盘,但是,因了他们的出身、他们的经历的惊人相似,让他们各自在东半球和西半球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相同构成,也形成了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是这个,让两个人最终走到一起,直至终老。

祝福他们。

郑重向读者推荐这本好书。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Momo花
Momo花 2015-07-09 回复
辛夷楣。。。。没听过。。。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