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17.6°C-21.2°C
澳元 : 人民币=4.85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2017-05-18 来源: 格上理财 评论0条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


来源:《接力》杂志


2月,《南洋商报》发布了“2016年马来西亚十大富豪榜榜单”,“华裔糖王”郭鹤年2016年财富再增3.7%,以367亿3500万马币再次蝉联南洋富豪榜首位。“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首富。但他异常低调,他的事迹和声誉并非家喻户晓。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2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1923年10月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享有“亚洲糖王”“酒店业巨子”“香格里拉之父”的美誉,他还是马来西亚首富。


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郭鹤年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郭鹤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领袖外,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人。


他出生于小康之家,崛起于青年时代,郭鹤年的成功在商界已是一个传奇,而他的低调也为平添很多神秘色彩。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3


下南洋,闯天下


1949年,对于郭氏家族来说,是家族企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经营粮油食品在当地创下丰厚的家业,但郭家也只是在当地——马来西亚的新山比较知名。1949年之后,郭氏家族企业重新整合,年仅的25岁郭鹤年由家族兄弟推举为掌舵人。此后几十年中,郭氏家族开始名扬海内外,成为东南亚经济界举足轻重的角色。


郭鹤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创二代。当然,如果没有父辈早年打下的基础,郭鹤年还会成功,只是通往成功的路可能走得更曲折、更长一些。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4


马来西亚是上个世纪初许多中国人下南洋的第一站。1909年,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还只是个16岁的少年。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马来西亚,他的几位哥哥几年前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他们经营一家名为东升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两层小楼的杂货店,主要做粮、大豆、糖等生意。郭钦鉴就在哥哥的公司里做店员。当年,谁也不想到这个杂货店会成为多年后郭氏商业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也许郭氏家族天生的商业基因,十多年后,郭钦鉴竟然由一个小小店员,成长为当地颇具知名的百万富翁。郭家渐渐跻身新山的名流之列。虽经四十年代的战乱,郭氏的东升公司经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后很快东山再起,更重要的是郭家的第二代已经成长起来。


1923年10月6日,郭钦鉴的第三个儿子降生,第二代鹤字排辈,他为儿子取名为鹤年,希望他将来承继米粮生意,年年都有好收益。大儿子名为鹤举,希望他扬眉吐气,二儿子名为鹤龄,意为长命百岁。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5


父亲的取名寓意深刻,除了鹤龄在战争年代早亡外,鹤举在马来西亚确实仕途一帆风顺,小儿子更将家族企业发扬光大,而且光大到他可能无法想像到的地步。


25岁少帅担纲家族企业重担


郭家的鹤字辈人数众多,关键是他们像父辈一样齐心协力,共同将家业推至一个更高的境界。


1948年12月,曾为郭家掘到第一桶金的郭钦鉴去世,郭家因此分家。曾和郭钦鉴一起创业的妻子、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不想家业就此没落,她提议郭氏几房堂兄弟,各拿出一部分财产入股,成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6


谁来掌舵呢?大家一致推举年仅25岁的郭鹤年。


此时的郭鹤年已经有了一段创业经历。1947年,他在新加坡创立平生第一家公司——力克务公司,像父亲一样经营米面生意,同时还做船务经纪、船租业以及胶粘剂制造,生意格外红火。因此由他接手郭氏企业,大家心口皆服。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7


力克务公司后来也于1965年易名为郭兄弟(新加坡)有限公司,成为郭氏在新加坡的大本营。新加坡郭兄弟有限公司所拥有的品牌包括“金龙鱼”。1974年,郭兄弟集团在中国投资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从此开辟了中国市场。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8


正当家族兄弟把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之时,1954年郭鹤年突然飞往英国,在那里他参观众多知名大企业,了解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他见识了期货的作用。1957年,他满怀热情地回到马来西亚,郭氏兄弟的公司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9


郭家依然做父辈的老营生,米、面、糖还是他们的老业务,不过郭鹤年敏锐地注意到食糖越来越走俏了。他花了两年时间全面考察炼糖业,之后在一次家族董事会提议,全资投入炼糖业。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0


当时的马来西亚没有一家炼糖厂,这是一块空白市场,也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但郭氏家族最终同意了。郭鹤年配合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炼糖厂——马来西亚制糖公司。同时,他看准时机,迅速建立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一体化经营”体制。1962年郭鹤年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糖王”。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1


这是郭氏兄弟公司成名的第一仗,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郭氏的甘蔗园不断扩大,食粮产量越来越多,1976年,郭鹤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的93.3%股份。据媒体报道,郭氏集团控制了国际糖业市场的10%的份额。郭鹤年也升级为“亚洲糖王”。


香格里拉之父是怎么炼成的


当初郭氏家族全资投入炼糖业,当丰厚的利润滚滚而来时,郭鹤年又做出多元化国际化的决策,把放到一个篮子的鸡蛋又放回多个篮子里。


除了继续发展炼糖业,郭鹤年又将企业经营的触角伸到粮食、工业、航运、矿产,地产、国际贸易、保险(放心保)、酒店、建筑等多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他以巨资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香港无线电视等香港重要媒体,从而使他多了个“传媒大亨”的美誉。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2


在郭鹤年众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里拉之父”的称号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亚洲政局大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经常飞往世界各地的郭鹤年又注意到旅游业将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而酒店则是旅游业的发展工具之一,环太平洋区域拥有促进旅游业成长的最大潜能。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3


1971年,郭鹤年在新加坡建立了他的第一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在他的心中,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就是个世外桃源,他希望自己的酒店成为所有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清静不受干扰地卸下所有的负担,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像他的低调处世原则一样,不论他现在多么知名,他还是像隐士一样希望不受外界名誉受累,执意把自己隐于媒体的聚焦之外。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4


像当年糖业一战一样,定位于高级酒店的香格里拉酒店又是一战成名。郭鹤年趁热打铁,开始在新马泰布局。渐渐地,香格里拉被认为是高级、与众不同的象征。而在郭鹤年创办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档次的五星级宾馆才能命名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亚洲酒店服务的一个标尺。比如“亚洲人的待客之道”,就发轫于香格里拉酒店,风行于世界。


事实上,为亚洲酒店确立新的核心价值的推动者,正是香格里拉酒店集团。“香格里拉之父”、“酒店业巨子”的桂冠又戴在了郭鹤年的头上,甚至有些掩盖了“糖王”的光芒。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里集团在中国成立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龙鱼”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5


1984年,嘉里集团斥资5亿美元在北京兴建当时最高的建筑国贸中心,成为北京CBD的地标性建筑,这也是当时外资在中国内地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6


酒店和航运一度是郭氏王国投资的重点领域。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两个行业同时出现了历史性低潮,导致郭氏旗下所有航运生意连续出现亏损,在曼谷和吉隆坡新开业的香格里拉酒店也经营不利。面对如此局面,郭鹤年显示出他果断坚决的一面。在航运业的投资亏损数亿美元之后,郭鹤年在1986年果断放弃了航运业务。


1988年,郭氏集团以20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视有限公司31.1%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1993年,郭鹤年的嘉里集团又斥资26.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销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英文报刊《南华早报》,郭鹤年也因此被港媒封为“传媒大亨”。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7


不过,在2015年年底,郭鹤年以2.65亿美元的价格将南华早报集团出售给了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就此退出了传媒业。这笔买卖一度被认为是郭氏王国走向衰落的信号,但郭鹤年说:“这是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决定”。


打不倒的商业巨子


六七十年代是郭鹤年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似乎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来他说了历年心得: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经验,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位商界奇才也历经了几次商业帝国拓展中的失败。


早年郭鹤年的力克务公司就经营航运业,他的船队后来也成为家族企业的重要部分。七十年代的经济复苏让航运界十分乐观,船只被一艘艘造起来,到了八十年代大家却发现全球贸易虽然繁荣,但一些原产品加工生产已经转移到原料产地,而且飞机也被用来运货,航运生意日渐清淡。


经过慎重的考虑,郭鹤年决定从航运业中脱身,只保留在新加坡的太平洋船务。据媒体估计,他在航运业的损失高达1亿美金。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8


与此同时,曾经给他带来荣耀的酒店业在八十年代中期也陷入了低潮,不过他不再“断腕”。后来他解释道:酒店主人的成功故事,必定促使他人造更多的酒店,最终造成客房过剩,但是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平衡之后,还会有一个盛宴期。因此郭鹤年相信酒店业还会看到“太阳的再度照耀”。


而曾让他最早成名的糖业在八十年代后期因判断失误,在糖的期货生意上遭遇滑铁卢。几次失误让郭鹤年对“成功是失败之母”有了特别的认识。不过他不会就此泄气。新加坡财经界由此评价郭鹤年不是一个在经济衰退时期会破产的人。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19


与中国的“不打不相识”


祖籍中国福建的郭鹤年与中国的结缘却是从一场贸易战开始。1962年还是“马来西亚糖王”的郭鹤年突然发现当地市场白糖数量急剧增加,他调查后才得知,这是来自中国的白糖。中国政府希望能占领这个市场,以赚取外汇。眼见中国糖物美价廉,郭鹤年并未退让,他从印尼调来更廉价的糖,终于夺回了市场,由此奠定他的糖王地位。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20


这次与中国的贸易战,却让中国政府对他刮目相看。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21

▲曾与李光耀成为同学


1973年,还在新加坡的郭鹤年被一个神秘电话请到了香港,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国外经贸部的官员和华润公司的高管。原来中国政府希望他帮助国内搞一批糖,同时也帮做一些期货。在之后的几周时间里,郭鹤年漂亮地实现了承诺,不但帮助中国从巴西买回了优惠价的白糖,还从期货市场赚了四五百万美金,并按要求存入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这次联手,郭鹤年被定位为“爱国华侨”。改革开放后,他成为各地政府最受欢迎的投资者之一。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22

▲1990年,邓小平接见郭鹤年


在上海,他参与了虹口区的重建以及闸北不夜城的部分重建;在杭州,他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在北京,他兴建了地标建筑物——国际贸易中心。即使在89年的政治风波后,很多外国投资者相断撤资,郭鹤年反而增加了项目和投资。


从在中国一系列的投资来看,郭鹤年不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更是一个出色的观察家。他认定: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这种政治敏感度从他的父辈就可以看出来。早在郭钦鉴发家之后,他就与当地政府首脑关系很好,战后,他因此担任了米粮统治官的要职,负责采购事务。而郭家的东升公司还经营了政府特许生意,家族企业更赚得盆满钵满了。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23

▲2012年,郭鹤年获得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第二代鹤字辈中,郭鹤年的大哥郭鹤举在外交界颇有作为,还曾被委任为马来西亚驻欧洲共同体育首席代表。


而郭鹤年一直对外声称,“我只是一个商人”。他本人并不热衷政治功名,但却十分注意和政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在经济上他对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和反对者都提供支持,但他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


他从杂货店小老板到马来西亚首富,与中国不打不相识,低调到无人知! - 24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