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3日 24.0°C-26.8°C
澳元 : 人民币=4.5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 是国际期刊把关不严的错?(组图)

2017-04-24 来源: 今日话题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摘要]107篇中国学者论文因同行评审造假被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被撤作者还不乏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而这次事件距离去年12月底的同类事件才仅仅过去4个月。有意思的是,面对这种不甚光彩的事情,有机构出面指责了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认为出版集团和期刊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对此该如何看待?

要点速读

就“同行评审造假”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国“学者”不仅是小人,还是“老鼠屎”。

与其指责国际学术期刊“把关不严”,还是先想办法让国内学者别干这种不光彩的事。

通常来说,国际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不妨先介绍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学术期刊撤稿这是科研领域的常见现象,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错误”,一类是就是“造假”。本次斯普林格从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大规模撤稿,原因就是造假,更具体点说是同行评审造假。

同行评审造假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同行评审(Peer Review)这个概念搞科研的人应该比较熟悉,即一篇学术文章投稿之后,出版单位会让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来进行评审,以决定稿件是否能被录用刊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学术与该学科领域的标准,可以称的上是现代科研大厦的“根基”。所谓同行评审造假,就是论文作者写上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虚构了评审人的电子邮箱,编辑把论文发到虚假的邮箱地址,从而收到“百分百认可”的同行评审,以致于让不合格的论文得以发表。斯普林格这次发现,旗下的《肿瘤生物学》从2012年到2016年,有107篇来自中国机构的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决定撤稿。

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 是国际期刊把关不严的错?(组图) - 1
对中国论文进行大规模撤稿的斯普林格,是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巨头

慢着,这里存在明显的漏洞呀!为什么是论文作者来提交评审人的名字和邮箱?难道不应该是由学术编辑来决定把稿件交给哪位评审人吗?难怪中国科协会指责出版集团和期刊“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并且,按照中国科协的说法,2015年大规模撤稿事件就发生了,斯普林格和《肿瘤生物学》还依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那不就得让出版方“分一锅”吗?

看起来的确如此。然而事实是,由论文作者来推荐评审人,在学术界其实是通行做法。这个做法的理由是存在的,随着科研领域越来越细分和深入,学术编辑往往已经不能找出该领域最适合的评审人,往往是论文作者自己更清楚哪些专家有资格进行评审。因此学术界是允许作者推荐若干评审人的,但通常情况下,由谁来评审还是由编辑来选择,评审过程依然是匿名进行的,作者和评审人之间不会有联系乃至利益输送。斯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在回应果壳网时,明确表示,“由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也是许多期刊认可的做法。”

现在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了,所谓的国际期刊同行评审漏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审核机制“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有人挖空心思利用审核机制的“漏洞”,那确实是很容易得逞的。前年同类事件出现后,科技日报采访了斯普林格医学及生物医学出版执行副总裁威廉·柯蒂斯,专门问同行评审程序上是否有漏洞,柯蒂斯是如此回应的——“同行评议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同行评议过程是以信任为基础,只不过有时遗憾地被人操纵了。”这一说法值得玩味。

就“同行评审造假”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国“学者”不仅是小人,还是“老鼠屎”

为什么出现大规模造假后,出版机构的一些人员还是坚持认为“同行评议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呢?这是有原因的——虽然大规模造假行为会受到很多关注,但就国际期刊的整体情况而言,造假比例还是很有限的。前述的彼得·巴特勒就表示“我们发现并调查的文章与这一时间段内所发表文章相比,所占比例极小。”2016年一篇关于同行评议造假的研究文章也指出,存在这种造假行为出版者和刊物,其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换言之,所谓的“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在整个国际学术界,总体上来说并未遭到滥用。只是被个别人钻了空子,因此“作者建议同行评审人”这一通行做法在大方向上,也不太可能会进行调整。

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 是国际期刊把关不严的错?(组图) - 2
各种“第三方语言润色机构”在造假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另外,很多人还发现,中国学者之所以往往会出现同行评议造假行为,是与一个特定机制有关的——由于中国学者普遍英文水平不过关,往往需要把论文提交给所谓“提供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润色。这些机构不仅会负责把文章润色成正规的学术英语,还能保证让查重软件识别不出来文章有抄袭现象——前几次撤稿事件引发议论时,一些被撤稿者就辩解问题出在这里。现在人们还知道了,这些机构为了保证文章能够发表自己能赚到钱,还在同行评审上头提供造假服务。而论文作者们甘之如饴地接受了。

所以,国际期刊上“同行评审造假”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部分的中国“学者”在已经铺好的路上,选择了去做“小人”,充当了一小撮“老鼠屎”。

不要拿各国都有来安慰自己,事实上“同行评审造假”已经打上了中国人的标签

理论上来说,国际期刊同行评审的“漏洞”谁都可以钻。彼得·巴特勒回应“107篇论文作者都是中国人”时还客气地表示,“对同行评审及投稿过程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人们有发表文章的压力,这不仅是在中国,全球范围也如此”。事实上也的确有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彼得·巴特勒 这实际上是给中国人留面子。“同行评审造假”这一行为很大程度上已经打上了中国人标签,比如,一个叫做WUWT的科研博客,前年发表了一篇叫《破碎的同行评审》的文章,讲的就是某次同行评审造假撤稿事件,正文完全没有提中国。结果很多国外科研人员就留言指出那次撤稿97%都是中国人,很多人还讨论了中国人的造假做法。

而知名的学术不端观察网站“撤稿观察”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专门报道了前述的2016年那篇关于同行评议造假的研究文章,指出因同行评审造假撤稿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所有撤稿稿件中中国论文比例多达74.8%——加上这次新鲜热辣的、全部属于中国作者的107篇,比例恐怕又要大大提高了吧。

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 是国际期刊把关不严的错?(组图) - 3
知名的学术不端观察网站专门报道了“同行评审造假中国表现突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