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未必最佳!老外谈在中国开车:释放“驾驶本能”(图)
美国《洛杉矶时报》9月10日文章,原题:我在中国开车 妻子的舅舅累了,她想让我替他开车。一般而言我乐于坐到方向盘后。但当时在中国,坐到驾驶席后我忐忑不安,就像10年前刚在美国当菜鸟司机一样。
在美国沿公路行进时,我们慢慢但坚定地踩下油门。但在中国的驾驶版本中,我的脚总是不得不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移动,疲于应付意外出现的车辆。我紧盯挡风玻璃前的路面,但双眼需要时不时看向侧面,以确保没有车突然加入。最异乎寻常的是,尽管我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10点和2点的位置,但左手似乎被某种神秘重力吸引,常不自觉地按喇叭。
在中国,汽车鸣笛声是城市乐章的一部分,但在美国并非如此。我在美国很少按喇叭,除非警示别人可能马上发生撞车事故,因为在美国开车鸣笛似乎是没必要的粗鲁挑衅行为。但这点不适用于中国。在这里,鸣笛很多时候并非表达气愤、斥责,只是提醒。于是,我开始按喇叭。慢慢地,我开始喜欢这么做。有汽车进入我的车道,鸣笛!公交车试图在我前面进站,鸣笛!行人试图走进我的车道,鸣笛!中国令我释放出某种被压抑的驾驶本能。
在中国,正式驾驶规则不像在美国那样被严格执行,却存在许多不成文规则。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开始让我感觉合情合理。这酷似冷战时期的“确保相互摧毁”政策——没有任何司机认为别的车会让他加塞,反之亦然,没有任何一名司机认为其他司机不会试图加塞。但世卫组织2015年报告称,在中国每10万人中就发生19起车祸。
即便如此,我在中国看到的都是小剐小蹭。在华两周之旅即将结束时,新驾驶习惯已令我很舒服,以至回到美国后我感到难以适应。几个月后,我发现自己仍试图在城市街道上超越慢车,仍想在别人还没招手示意可以并道之前就加塞,我的手过于频繁地被吸引到喇叭上。
如今,每当我按喇叭时都告诉自己,旅游开阔了视野:我们(美国人)的驾车之道未必总是最佳方式。嘀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