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移民二代为“洗白”排斥学中文!Aussie老师叹“华人小孩太悲哀了”!
国庆长假马上要到了,而我们澳洲小学则刚刚结束了第三学期的长假,学生老师们都意犹未尽地回到了学校。
办公室里Aussie(澳洲本地人)的老师跟我抱怨:“华人小孩真的太悲哀了!放假时居然写邮件来问我有什么作业,因为爸妈不相信没有作业,非要再确认一遍。就不能让他们有点小孩的样子吗?我一气之下,写了一张“作业列表”——躺到草地上看云、在沙发上边吃薯片边看电视、跟朋友去公园骑单车……但最后我问他们放假怎么过,却还是都跟我说被送去各种补习班!
听到这里我也不禁苦笑了起来:我自己也被家长逼问过很多次,为什么不给小孩布置作业。三年级的Judy每次下课前都会说:老师拜托你布置点吧!这样老没作业,我妈又要让我多上几次补习班了……
1.一代移民的挣扎,二代移民的反叛
作为老师,我看到很多华人移民的家长,在中澳教育孰轻孰重中挣扎沉浮、摇摆不定。他们几乎都有过无法挤进“白人社会”的恐慌,所以不少父母将白人社交圈等同精英圈。他们既怕自己孩子低人一等,又怕自己英语不好教不好孩子,因此拼了命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
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二代移民,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强烈抵触。很多学生曾直言不讳地问我:
“爸妈经常抱怨中国环境污染严重,有很多假货,我们又不回中国,为什么还要我学中文呢?”
“他们要我变成像Aussie的律师医生才逼我上英文补习班。所以我不要浪费精力去学中文。”
……
而在我留学期间,则看到二代的华裔同龄人为了“洗白”,拒绝参与任何“像中国人”的活动。还有女生故意将自己晒成小麦色,因为这样看起来才不会“太中国”。
我作为一个在中澳都接受过教育的移民之一,也常常会问自己:学习中华文化对于移民到底有什么好处?
2. 会中文将成为国际优势
很多人觉得,华人在国外的最大障碍是肤色和语言,其实不然。中文非但不是阻隔华人和Aussie的墙,反而在很多时候会是移民华人的亮点。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客户爸爸”,是否会说中文已经是许多大公司的录取加分条件。
因此外国人都纷纷开始学习中文,连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都花高薪聘请了会中文的保姆。
至于Aussie会不会排斥你,我自身的经验是:喜欢你的人自然会接受你,尊重你,而且越是有内涵的人,就越能抓住任何机会,去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再说了,当代社会强调多元和包容,那些看不起亚裔的人反而是目光狭窄,态度落伍。
3.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的知识财富
我有幸认识一个Aussie老爷爷,他曾担任某基督教学校的校长,退休后还受邀继续担任学校顾问。这样一位蓝眼睛红鼻子的老爷爷,在聊起佛学参禅,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俗时,却让我这个中国人深感惭愧。他对中国的安居风水更是津津乐道,还对我说,这些古老的习惯现在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他们的合理性了,比如床头不能对门窗,卧房不宜朝西……
再例如中药、针灸、民乐等这些经过数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成果,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它们不仅仅是华人思乡念国的情怀纽带,还是全球都值得深入研究的知识财富。
4.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聪明
英国爱丁堡大学在多年前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随机挑选835名英语为母语的人,并在他们11岁时进行智力测验,65年后再测第二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18岁之前就掌握了两种语言。最后研究显示,这些掌握双语的人,他们的智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人,并且这65年间的智力成长速度也更快。
另外WES(世界教育服务)的教育专家Mia Nacamulli,解释了双语孩子为什么更聪明:一个掌握双语的人,脑内至少有双倍的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的传递速度也更快。双语学习让孩子受到的刺激都有机会产生双倍的效益。而这样的“益智”脑力活动是每个华人家长都能为孩子提供的,我们当然不该错过这样的机会。
5.如何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其实许多中国家长都意识到了回归中华文化、教导孩子中文的重要性。然而每年开学,我还是会遇到耸着肩,翻着白眼,走进中文课堂的孩子。这些小孩一开始总是苦着脸问我,老师,我又要学英语数学,又要学钢琴学游泳,为什么还要多加一个任务给我。中文好难,好无聊,我不要学中文!
在跟这些孩子打交道后,我总结出了一些方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国内外的家长都能有借鉴意义。
6.用生动活泼的方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拿出一个卡通大脑举着哑铃锻炼的海报,对孩子们说,“我们的大脑在学习的时候,就像在做运动,我们的脑神经就像运动时的肌肉,而这些蓝线是我们用英语学习的东西。”
“当我们用中文再学习一次的时候,得到的知识就是这些红线;蓝线和红线并在一起时就会更强,就像送我们的大脑到健身房去特别的体能训练。“
你的大脑锻炼得越多,也会有更多蓝线连接红线,红线连接蓝线的新连接。连接越多,大脑的“肌肉”越强壮,我们就更聪明,这么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大力士了呢!
听了我的解释后,孩子们嘴上不说,心里却都暗下决定要成为聪明的大脑运动员,因此中文课也变得活跃起来了。
7.浸入式学习
我们学校推行浸入式学习方法,就是不仅在中文课堂用中文,还要用中文学习其他学科。这是为了告诉孩子,中文并不是他们的学习内容,而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如果我们在英文课上教孩子们关于季节的变化,我们也会同时用中文学习春天的嫩芽,夏天的海。如果我们在英文课上教孩子,几何图形图形,那中文课也会同步。
比如在学习美食时,我们会给孩子们看《舌尖上的中国》,让他们对比中西饮食的异同。孩子们会抒发他们对食物的“高见”,讨论着这些美食历史怎样影响着民族与国家。这样他们也不会再觉得中国文化无聊,或者离他们很遥远。
8.拒绝死板文化教育,中国文化不是只有红包和饺子!
今年年初,借着春节的气氛,我决定给孩子们上一节文化课。结果我才宣布要学习中国文化,孩子们就纷纷说,“中国文化不就是土气的红色,吃饺子,穿Chinatown卖的廉价唐装吗?唯一的好事就是收红包而已啊!”
“噢真的是这样吗?那我们来看看这两组图片吧……”
我亮出第一组照片,孩子们说,“这不就是中国商城里那种很吵的舞狮吗?”
那这组呢?
“也是舞狮啊!”孩子们抢着回答。
“那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又问。
孩子们这才认真地观察起这两张图片:
“第一组的狮子比较小,第二组很长”
“第一组的头上有红花,第二组的头上有一个角,像独角兽!”
……
“太好了,但你们知道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孩子们都静了下来,摇晃着小脑袋。
“那是因为第一组是小北狮,第二组是南狮哟!其实舞狮有很多种,在中国主要分南狮和北狮。小北狮通常只有一个人扮演,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所以看起来比较短。而南狮则由两人扮演,一人在头一人在尾,看起来就很长。再仔细看看他们的头,北狮的眼睛是画上去的,所以不能动。而南狮的眼睛是会动的,所以它可以做出许多喜怒哀乐的表情呢!”
我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南狮全国比赛冠军的录像,孩子们一会被它乖巧摆尾的“表情”逗乐不已,一会又被吓得惊叫连连。在那以后,再也没有孩子提到商城的舞狮了,因为他们对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意。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孩子们灌输中国文化,却不一定能挑出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给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自问,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们教给孩子那些所谓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大众媒体灌输给我们的刻板印象,有谁仔细了解过旗袍、民乐、国画背后那些精雕细琢、匠心独运的文化精髓呢?
如果孩子们接受的,只是快餐式的中国文化,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温情和美?
带孩子学习中国文化,不是“教”他们,而是一同溯源我们血液里厚重的底蕴。
去编钟里看见礼乐射御书、去布帛菽粟里看见耕读传家......
莫言说:“我们的文化,既要离经叛道,也要有根基。”
我们的文化有根,心就有了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