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澳后又想着回国!离开中国的第八年,这位哈佛女博士崩溃了…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经济发达、福利完善、环境优美,吸引了很多华人的目光。在过去5年中,有近20万的华人移民澳洲。但随着移民条件越来越严苛,来了澳洲又回国的人,数量也越来越多了!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为什么有人留下,有人又离开呢?究竟是移民好,还是回国更好呢?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澳洲的新移民,想在这里简单的分享一些我和身边朋友的经历。
移民还是不移民,this is an issue!
移民中介会说,这里看病不要钱,这里养孩子很容易,这里房子不限购,这里工资非常高,这里的空气没有PM2.5,这里的牛奶没有三聚氰胺……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都是真的!可是,从确定要移民,到能够实现移民的愿望,这中间的起伏和波折,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成功!
(图片来源:网络)
技术移民难的是各方面打分的高要求,凑够那些分数都得脱层皮;雇主担保难的是怎样找到一个靠谱的雇主,为你担保、给你加分;商业移民难的是放弃国内还算安逸的生活,从小生意开始打拼;父母移民难的是,语言不通还要帮儿女带孩子,累心还累身体。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我
来到澳大利亚已经四年了,当初来的时候只为读个硕士镀镀金,回到原公司再升一级,所读专业根本不在移民列表上,也没敢想移民的事儿(毕竟那时英语很差,考到雅思四个6的时候,都让我高兴半天)。
能拿到PR,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我的爱人,他想留也能留,我就跟他一起留下了——虽然,技术移民的申请过程也是异常曲折!
刚来澳洲的时候,我先是在大学开设的直通班学英语,然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四年的澳洲生活,从学习到毕业,中间结婚生子,毕业后工作再买房,终于总算落地生根了。
而这些年遇到的好多华人,走的走留的留,还保持联系的寥寥无几,留在澳洲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因为年龄段的不同,他们的选择和经历也不尽相同。
(图片来源:网络)
年轻的来留学的,也许会觉得澳大利亚好山好水好无聊,想念中国的便利,思念家人和朋友。中年的想留下的,多半是为了子女考虑,但需要舍下的太多,国内的工作经验、高级头衔可能都不作数,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老年人已经投奔儿女来的,虽呼吸着澳洲纯净的空气,却体验着超出年轻人几倍的culture shock文化差异,能种花种菜、含饴弄孙固然好,可是思乡的心情却比谁都浓烈。年轻的一代,有的想留有的想走
(图片来源:网络)
之前在语言班的年轻同学,大部分都回国了,有的是一开始就没想留下,只为镀个金,家里在国内给找个好工作就回去了。
有的是实在凑不够越来越高的技术移民打分,而不得不走。上次听说一个学会计的朋友都凑到70分了,好像还是不够!
有的是自己不想留,但父母特别想让他们留,每天为了通过职业评估、拿到EOI,特别辛苦也特别委屈,学雅思、考NAATI、完成职业年、去做无薪实习等等等等,起早贪黑、披星戴月。
还有拿了TR就工作了的同学,一边拿着还好的薪水,一边纠结要不要留下,很多人都觉得还是国内有发展,却又怕回去没法赚的一样多,可是要移民的话还得考英语,又担心自己不能通过。
技术移民越来越难了,工作签证又要到期了,好多年轻人真的很迷茫。
(图片来源:网络)
中年的一代,有勇气但也有压力
(图片来源:网络)
我身边,中年的有了孩子的,都是有着强烈移民愿望的,因为澳洲的环境真的很适合有孩子的家庭!
这里有那么多孩子可以免费玩的公园和项目,有那么好的幼儿园和教育条件,有那么棒的公费医疗体系!一人全职工作,全家就饿不着,只要努力,就能有一个好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可是,中年人移民,真的不容易!
有的辞职来留学,希望毕业的时候能够技术移民,可是移民分数越来越高,移民清单上的职业越来越少,有可能现在还能移民的分数和专业,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不符合要求了!
以朋友L为例,为了移民把国内的房子都抵押了,在留学的时候老婆孩子都跟过来,但最后技术移民分数不够,只能走雇主担保,又兜兜转转找了几家雇主都不成,不得不先让老婆孩子回国,到现在TR都要到期了,还没拿到PR……
而另外一个朋友Y,在国内也是金领了,为了孩子移民,结果所学的专业在澳洲找不到工作,只好做了蓝领。虽然衣食无忧,但还是有心理落差。
还有商业移民的朋友H,为了孩子能在空气清新的澳洲生活学习,毅然选择移民,但国内的产业不能丢下,家人经常分隔两地,还要尽快满足政府提出的移民条件(比如总投资额、净利润等等),否则TR不能转成PR,压力也非常大。
人到中年,移民真的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
(图片来源:网络)
老年的一代,爱儿女但不爱澳洲
(图片来源:网络)
我的父母还没有移民,而是否给他们移民一直是家里争论的一个焦点。
作为独生女,我自然而然的认为父母应该跟自己一起生活,而父母,虽然愿意偶尔来澳洲帮我带带孩子,却总是觉得很难融入当地社会。
(图片来源:网络)
尤其是他们生病的时候,语言不通,自己不能去看病,什么都得依靠我们,让他们觉得很难过。可是,如果不移民,他们就没有medicare公费医疗,一旦在澳洲生病,费用特别高。
上次爸爸在机场突发心绞痛,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救护车费用就超过2000澳币,住院一天就要1800澳币,全部自费!当时又赶上我们要买房子,虽然最后一切都好,但我爸妈觉得非常拖累我们,跟我说再也不想来澳洲了……
其他的已移民的朋友,有双方父母轮流过来帮忙带孩子的,也有已经付费或者排队给父母办了移民的,可是,在图书馆里偶尔看到中国老人们聚在一起,都是在抱怨带孩子太累,儿女不知感恩……我想,他们应该不是那么幸福的……
父母移民,不易,移民的父母,也很难!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
来澳洲四年,我算是身边朋友中比较幸运的,除了是否给父母移民的问题,其他事情还都是比较顺风顺水。
偶尔,望着窗外,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华人朋友的脸庞还会浮现在眼前,也会唏嘘感叹,不知道他们现在过的怎样。手机都换了几个,联系方式都失踪不见,虽然相遇是缘分,但终究大家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都在彼此的世界路过,但是移民与否,只是一个选择,我喜欢这个城市的静谧,你却爱国内街头的熙熙攘攘,虽然我也时常想念中国高效的电子商务和微信支付,但也许你也会怀念澳洲空荡荡的车厢和花园般的城市。
移民有移民的困难,回国有回国的辛酸,移民有移民的快乐,回国也有回国的甘甜。但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即使在不同的国度,也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来自北京的Helen Gao是哈佛大学的博士,8年的学习,Helen Gao(高宇莘)说自己变了。
变得焦躁,变得崩溃,变得抓狂…
在世界著名媒体《纽约时报》上Helen Gao发表了一篇文章,激起了无数海外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的共鸣,海外的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学业巨大的压力
爸妈的期待
害怕老师不信任自己
得不到良好的心理沟通和治疗,
都十分的困扰Helen Gao。
哈佛博士,全世界都羡慕的称号,然而Helen Gao现在拥有的,只有痛苦。
2015年的秋天,Helen Gao踏上了美国,哈佛格鲁吉亚的枫叶色的建筑,让她想起了爸爸曾经在一张明信片后面写的“有一天你会亲眼见到它”,那是爸爸对自己儿时的期待,也是自己目标。
多年以后,真正踏进哈佛的Helen Gao却远没有那么轻松,相反,生活变得紧张,生活变得焦虑。Helen Gao自己用了struggle,挣扎这个词。
每天,Helen Gao发现都能听到自己心脏扑通扑通跳跃的声音,讨论课上,面对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用自己非母语的磕磕巴巴的英文,表达着同样磕磕巴巴的观点….
走在校园里,Helen Gao发现自己病了,自己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没有安全感,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数脚底下红砖,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八年了,这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八年了,离开祖国的时间也越来越久。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学校感觉到孤立,用一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和在北京的亲朋长久分离产生的隔膜,都开始一股脑的压在她身上。
压力好大!为了搞清楚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Helen Gao开始试图反思。她观察那段时间其他中国留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但是,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只是小小的不顺利:
缺课,抱怨失眠,突然几个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各种矫情长文…
用现在的一个词形容,叫做“丧”。
但是,这样正常吗?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在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中国留学生报告有抑郁症状,29%有焦虑症状。
这是普遍的,但绝不是正常的。45%的比例令人吃惊!而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大学一般人群中的抑郁和焦虑的比例只有13%。中国留学生深陷焦虑的困扰!
学业的压力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让中国留学生很是头疼,非母语的表达能力尽管在出国前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但是每个抵达海外的学子才会真正的知道,现实的学习语言环境和自己学习时的差异有多大。
爸妈的期待,家庭的压力
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是父母支付全额学费来美读书,每年的开销至少也要30-40万人民币,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
因此,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或者卖掉房子才送出国的。
尽管在父母方面,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慷慨而减少。
一旦挂科或者学业出现问题,压力将是致命的。
老师不信任自己
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而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
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有时候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不是有措辞不当的地方......
得不到治疗
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所以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
2017年3月2日,来自济南日报的消息,出国留学的甄梅梅(化名),因无法适应国外全英语教学环境以及国内外生活状态变化,罹患上重度抑郁症,被送回国后不到一个月坠楼身亡。
2017年2月16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传出噩耗,20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被发现在寝室内自杀身亡,1月底她曾在社交平台发文谈及抑郁症,惨剧发生前一周,她曾发文感谢母亲抵美陪伴近一个月,并表示“自己已经长大懂事”。
2016年1月25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化名),疑因课业压力跳入密歇根湖后离世。这样的出国迷茫惨剧数不胜数,小编最后也想要对所有的留学生说一句话:
停止自责,丰富生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营造轻松快乐的生活氛围,给自己减压。
不要拒绝亲戚朋友们的帮助!学会向他人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定期去远足、郊游、爬山、游泳等活动,亦可将自己的精力适当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
尝试探索新事物,培养新兴趣,多接触生活阳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