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请不要移民澳洲!”二代移民饱受澳人排挤又无法融入留学圈,无声呐喊“我不要生就中国人面孔!”
本文转载自:澳洲微报
2017年6月,一则叫做《我们的偏见:关于华裔与中国人》的短片在国内着名娱乐网站哔哩哔哩上线,如今点击率已经破万。
这部片子的导演兼制作人郑凯成(Victor)是一名典型的ABC(美籍华人),曾在维吉尼亚大学修读历史与中文双专业,并在清华大学做过交换生的他,能够说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
然而,如此优秀的Victor,却在找工作时遇上了麻烦。
多才多艺的Victor想要进一家唱片公司,然而那家公司却在最后关头告诉他,理由是“观众更喜欢像大山那样的,长着外国人的脸,中文说得好的人”。
郑凯成的经历并非个例,澳大利亚华裔黄淑琳在中国寻找一份“面向外国人招聘”的英文教学工作时,就因自己的华人面孔而屡屡碰壁。
经过了三十几个面试,在北京来回奔波了好几个月,黄淑琳感到愤愤不平却不得不放弃。
面试官委婉地拒绝她,说他们更愿意招聘长着“非华人”面孔的英文外教。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司机师傅还对着她大呼小叫:“你不觉得太对不起中国人吗?你的中文太差了!”
(黄淑琳,图片来源:网络)
从小生长在国外的华裔青年心怀梦想回到祖国,到头来却屡屡碰壁,或许会有人说:那就一开始决定好,不要回国就好了吗?
那么,这些孩子或许会回答你:如果为了孩子,你当初不要移民,岂不是更好?
“为了孩子,请不要移民。”
一位从小跟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的所谓“1.5代移民”,化名为X先生,在某华人论坛上留下了自己的心声:
“为什么想要移民海外”?我想,很多人,都会跟我的父母一样,说:是为了孩子。
为了这个梦,很多父母不惜一切把孩子送出国,梦想着他们在异乡能出人头地。
和前几年爆红的电视剧《小别离》里一样,无数父母觉得出国要趁早,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
X回忆说,十几年前的澳洲,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华裔学生已经越来越普遍。当时,他是班上唯一的亚裔。
一开始,他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也很乐意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然而,仅仅是因为一件小事,才让他忽然发现,自己和同学们是不同的。
起因只是因为,X在午餐时,带了母亲给他亲手做的饺子。
他本想给同学们介绍“这是我家乡的饺子”,然而没想到同学们却厌恶地皱眉,摇了摇头,
“这是什么鬼”
“闻着好奇怪啊”
“你们中国人居然吃这个”
从此以后,X再也没有带过饺子上学。他回家以后跟母亲说,自己不再喜欢吃饺子了,自己要吃三明治。
X长大后回忆说:“饺子和三明治,不仅仅是食物而已,它们还有一个称谓,叫文化隔阂。这是永久且难以避免的,也是大多数把孩子送到国外的中国家长很难完全理解的。”
长大以后,X再也没有遇到过对自己说“饺子味道很奇怪”的外国人,甚至在学校里遇见吃饺子的,这些成年人只会点点头,报以微笑。
只有X懂得,在他们的心中,这就是被划为“其他种族”的标志。
在那个区域里,躺着很多关于华人的刻板印象:
只会埋头苦干,没有领导能力,不善言辞,没有人格魅力,不爱运动,英语不好,小眼睛,身材瘦弱...
而X也遇到过一些像上文中提到的Victor和黄淑琳一样的二代华人移民,他们有不少人,甚至在家庭聚会上也要被质问:你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讲中文?
这句话,不啻于是让这些本就已经因自己的长相,而被主流圈子所排挤的二代移民孩子们“死刑”。
无法融入澳洲人的圈子,又无法融入留学生的圈子,很多这样的二代移民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甚至有人因忍受不了这种“生存在夹缝中”的感觉,愤而自杀。
而移民的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的除了文化隔阂以外,还有看不见的竹天花板。
X先生曾记得,自己一次与客户见面时,对方讶异于她对澳洲历史,甚至土着居民的了解,“你这么了解这里,你是在这里出生的吗?”
这名金发碧眼的典型Aussie,从心里不相信X这样一个黑发黄肤的中国人,对澳大利亚会有多少了解。
但是仔细想想,造成外国人对中国人“木讷,只会学习”印象的,不就是中国人自己吗?因为受歧视,所以才努力读书想改变人生。殊不知这样的努力,最终却是白费一场功夫。
在现代社会,成就往往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在这种交流中,好成绩往往一文不名。
相较于中国留学生“拿不到pr找不到好工作”的抱怨,澳洲的ABC们的处境更加艰难,究其原因,正是他们的背景与本地白人和来自中国人的背景都无法对接。
如果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就无法与客户达成共鸣,最终遭遇到难以言说的就业瓶颈。
因此,X写道:
“所以那些想移民国外父母请三思,你觉得是‘为了孩子’,可能结果是‘害了孩子’,把孩子带到国外,有可能就等于切断了孩子未来创造事业的翅膀!”
如今,X已经在澳洲成家立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每当女儿眨着黑色的大眼睛问他:“爸爸,我们的家在哪里呀?”
这个时候,他只有沉默。
他最后写道:
正是因没得选择,二代移民们在遭遇更多因急速涌入的中国移民而在澳洲社会愈演愈烈的“反华声讨”中,只能无能为力,无话可说。
只剩一句:如果当初...
“如果当初可以的话,我希望我的父母不要让我生就一副中国人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