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澳洲移民,中国人和这个国家的人却互相看不惯,双方都对彼此带着深深的“鄙视”...
同是移民输出大国~
不过不管是在美国、加拿大还是澳洲~
印度人和中国人好像始终过不到一块去~
双方都对彼此带着深深的“鄙视”~
从一个加拿大印度裔脱口秀明星的笑话(Russell Peter)
看看两个种族的性格特性~
凑不到一块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几乎在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是移民大户,而这两族裔给别人的印象是:学习成绩好,平均收入高,医生、律师、工程师、IT技术人员比率最高,但两者反冲却难以合在一块儿,并且通婚的极少,相互之间也都有恶称(中国人叫印度人“阿三”,印度人叫中国人“ Chink”,和英语一致)。上升到国与国的层面,也总是矛盾不断(边界纠纷等)。
奇怪的是巴基斯坦人虽说是印度血统,但信奉了伊斯兰教,和中国人倒也算和睦相处,甚至有些国际合作默契。
而印度人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其中有种姓等级划分,等级森严,从上到下,一层压一层,分分秒秒都得活出个高下之分,恨不得人人都找到一个比自己等级低的垫底,这就是印度人的内心世界。和西方基督教和中东伊斯兰教文化不同,印度人漫天神魔的信仰让他们具有"多前提"特性,这就是说,他们没有逻辑思维,黑有黑的神,白有白的仙,什么都是“真理”,数不清还认不清,因此他们辩论永远都没有输赢,也没有对错,只有继续争执不休,永远达不成共识。
反观中国人,也有这种"多前提"特性,"阴阳"两端,相互转化无穷,永远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谁也最后没有结论,有权的就是赢家,但不同的是中国人没有“神”的概念,这里的“神”主要说的是信仰。于是中国人只相信“权威”,人与人之间只有官位之分,但并无姓种等级,大家都仰望官位,规规矩矩,也就是所谓的“官本位”思维。
所以一旦中国和印度人相遇,不吵架还好,一旦吵架根本无法说明白,因为双方都企图让对方比自己低一等,而对于道理根本无法厘清,都是不喜欢逻辑的人群,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和印度的历次谈判都是以不欢而散为结局。
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澳洲大学中都是棋逢对手的高手(这里说的是没有任何英语障碍的移民第二代),分数都是数一数二,印度人更善于英语表达和数学,在医学和法律这类课程上占优势,而中国人在生物、化学、航天、物理这类学科占优势,那些澳洲人往往避而远之,一看哪个课堂印度和中国人多就赶快换课,否则分数排名一定吃大亏。
不但课堂上如此,连买房子澳洲人也怕和印度人和中国人当邻居,澳洲人穿的普通,开车也不太讲豪华,邻居见面还的相互哈罗一下,一旦印度人和中国人进入社区,印度人要开大奔,中国人要开宝马,他们的孩子每天学习到深夜,周末还的去补习班上课,这对于澳洲孩子可是一种灾难降临,他们虽然是这儿的原住民,但分数无法匹敌印度人和中国人,最后就不得不当班上的“落后生”,这让他们日后考大学十分吃亏。
很多澳洲名校总是强调你是班上最高分的5%,否则根本没戏,白人孩子往往就得搬到白人区,只要没有印度人和中国人就能喘口气了。印度人和中国人是推高好学区房价的最大人群,也是从中获利最多的人群,不怕买得贵,孩子大了把房子也卖了,一定还能赚上一笔。
印度人的英语中国人最听不懂,而印度人最欺负中国人不会巴结白人。别看印度人皮肤黑,但他们可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种,处处以白人自居。本来你自居是你的事,中国人就是不买账,可印度人最会找出比自己弱的人欺负,偏偏中国人不爱惹事的性格最让印度人看中,从大学实验室到公司绩效评比,印度人处处喜欢打击歧视中国人,而且专门挖空心思当着白人面前做,非得把中国人比下去才得意洋洋。
最奇怪的是两个国家人民对于民主的决然相反看法,中国人常说“我们不能搞民主因为我们素质不够高”,而印度人却说“我们不得不搞民主因为我们谁都不服谁”,其实都各有道理。
中国人与印度人性格之比较
(图片来源:大脚逛澳洲)
中国人守时 || 印度人拖拉
每个到印度的外国人都必须首先学会忍受印度的拖拉习惯。印度人总是比约定的时间晚半个小时左右,还有甚者一声招呼不打连面也不露,让你白等半天,等你打电话过去询问缘由时,对方好像没事人似的,说‘忘了’。“稍等一分钟”意思就是等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明天见面”意思就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后重逢。
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 ||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
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而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印度学生速算特别快,而且计算的都是大数,动辄便是十几位数乘以十几位数。甚至连菜摊上根本没上过学的小商贩算起账来麻利得很,又快又准。而大多数中国人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中国人多务实 || 印度人多务虚
翻看印度政府制定的各项计划书,有很多点子和措施让人拍手叫绝,叫人感叹印度真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国度。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计划的实施情况,则遗憾地发现,完美的计划和精彩的想法还停留在纸上。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显然又强一些。
中国人只信今生 || 印度人相信来世
中国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我们看来,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于眼中只有“今世”,中国人愿意尽力过好每一天,让自己过得平和、舒适和富足。中国人更愿意面对现实,做实用主义者。
中国人重物质 || 印度人重精神
印度人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们信仰精神与灵魂。中国人却要和精神、物质两个世界打交道。对印度人来说,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意愿比表达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形式和表达则比精神和意愿更重要。
印度人关于“来世”的人生观使得他们将超度灵魂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他们相信身体禁锢了灵魂,是灵魂超度的障碍。因此,人生的目标不是用美食和好酒来满足身体的需求,而是让它饱尝饥饿并穿最简朴的衣服。出于这种原因,许多印度人变成了素食主义者,滴酒不沾。中国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来放纵身体。对中国人而言,身体是父母赠送的礼物,应该善待而不是去伤害它。
中国人创造了美味的食物、奢华的家具及精致的瓷器。信仰物质生活的西方人很自然地会被中国吸引。而印度人在精神方面高谈阔论,物质生活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让整个世界远离自己。
中国人多自卑 || 印度人多自信
印度人靠积极上进、非常自信来处处显示自身的优越感,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显得非常谨慎、仔细和谦逊。他会和你谈你的事情,却闭口不谈自己。当要合影的时候,一个印度人会使劲向前挤,而中国人却不会这样做,除非有人特别邀请。
印度人出于自大心理,往往会把所有的牌都摊在桌子上。中国人则会把牌留到最后,而笑到最后的也往往是他们。中国人非常善于使用拖延的技巧,通过请客吃饭和观光旅游让对方先提起话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代表团有时不得不等上许多天甚至几个星期,而中国人却正按部就班地让对手变得焦躁不安、极不耐烦并最终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使双方达成协议。
都重精神轻享受
历史悠久的国度都拥有众多的节日。中国人过节特别讲究吃,喜欢用美味佳肴来烘托节日气氛。印度人却从来不讲究口福,节日庆典更与美食无缘,有时甚至还要减少餐桌上的食物。比如在4月份庆祝罗摩转世时,民众不仅要吃素食,菜肴中还不得加入葱蒜等刺激性调料。印度节日的主要目的是让神灵高兴,自己再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印度人把创造力献给了神庙和神像,没有在饮食上下功夫,印度饮食根本无法与中国饮食媲美。在印度,素食者占很大比例,全国到处都是素食餐厅。
都重内在秩序轻外部环境
印度人对精神有多么执着,就对现实有多么冷漠。印度街道和公共场所显得散漫而无序:路上,车辆和动物并行,很多汽车都有碰撞过的痕迹。仅仅把这种混乱归结为管理不善并不全面。根据印度教圣典《奥义书》的解释,人生活的物质世界都是幻觉。既然是幻觉,何必在意眼前的混乱呢?同时,印度教的轮回观念使印度人不重视时间,反正这辈子不行还有下辈子,印度人的性格似乎注定是散漫的。
印度并非没有秩序,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内心之上的。种姓制度构筑起了印度钢铁般的社会结构。在现代都市,城市生活掩盖了市民的种姓身份,但只要来到一个印度教徒的家庭,依然会看到等级差别的存在。厨师只负责做饭,扫地者只负责扫地,两种工作不得混淆。
------------------------------------------------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