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子”刘震云竟然是凭作弊进的北大!他身上还有多少秘密没被揭开?(组图)
这几天电影《手机》又“火”了一把。
不过比起当初上映时,
靠好评与票房大火不同,
它这一次的出名,
多少显得有些“不光彩”。
崔把娱乐圈的天捅破了,
当所有人都在为他拍手鼓掌时,
他本人倒没觉得这是个事儿。
“没想太多,
我针对的只有冯小刚和刘震云!”
冯小刚众所周知,
那刘震云到底是谁?
他真的如崔所说那一般吗?
今天,我们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刘震云
一个从山沟里长大的状元成名路
@娱乐日爆社
在介绍这个人之前,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简历:
国家一级作家,
高考大省河南省文科状元,
中国顶尖院校北大中文系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最高荣誉矛盾文学奖获得者,
2012年作家富豪榜第19位
……
从这些称谓上看来,
刘震云应该是一位学霸、富豪。
但你能想象吗?
把时间往前倒个40年,
这个人的生活,
其实和这两样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
1958年5月,
在那个一切都火热的几乎疯狂的年代,
刘震云出生在河南新乡的一个县城里。
因为家里农活太忙,
他8个月时便被父母送到外婆家扶养。
刘震云3岁便会跑,
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自己跑出去玩。
有次他不小心掉到了村头的大坑里,
被人捞上来时已经“断了气”,
外婆吓得赶紧把人放到牛背上,
没成想被颠了两下,
他又活了过来了!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让当时还只是小娃娃的刘震云,
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1963年,从县城里来了一对夫妻。
男的叫孟庆瑞,
女的叫什么刘震云想不起来了,
只记得她是这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
因为那是他第一次看见村外面的人。
刘震云长大的村子很小,
前后不过几十户人家。
孟庆瑞夫妇的到来,
无疑打开了他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孟氏夫妇来了没多久,
便在一个牛棚后面开了间小学堂,
开始为组建村里第一所学校做准备。
刘震云的家人多是文盲,
大字儿不识几个,
也不觉得识字很重要。
因此当村里所有的孩子都去上学时,
刘震云有些迷茫:
“别人都去念书了,那我干啥?”
多年后当他再回忆起这件事时,
觉得自己和哈姆雷特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那个人想的是生存还是毁灭,
而自己想的是上学,还是不上学。
经过一番思考,
刘震云终于决定:书,一定要念!
他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外婆,
外婆二话没说就把陪嫁的簪子卖了,
换了5块钱给外孙当学费。
当时的村子里很穷,
穷到一碗小米稀饭恨不得喝八天。
因此家长虽然把小孩送到了学校,
但孩子却被饿的没什么心思学习。
几个岁数大的孩子,
经常去隔壁老李家偷瓜,
顺道还拽上了班里最小的刘震云。
几个人刚爬上老李家的墙头,
就发现家里正在煮饺子。
男孩们当机立断,
不偷瓜了,改偷饺子!
然而偷饺子可比偷瓜的难多了。
五六个人趴在房顶研究半天,
最终决定让刘震云去调虎离山。
结果刘震云人刚到地里,
就被老李逮了个现行。
举着水舀撵了他二里地,
路过家门口的时候,
正好看见灶台前偷吃的其他人,
这下几个人全都暴露了。
经过这事儿之后,
刘母大概是灵光乍现,
向来觉得读书不重要的她忽然决定,
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县里去读书。
刘震云上初中时,
全国刮起了一阵自行车热潮,
而刘父便是全村第一个骑上车的人。
某天放学刘震云回到家中跟父亲说,
自己想要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父亲问他啥意思,他答:
“我想要辆自行车!”
然而这个梦想很快就被扼杀了。
因为在当时想买辆车真的太贵了,
就连二手的也需要30块钱。
刘震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外婆,
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什么回应,
但一年后他还是收到了乡下寄来的钱。
拿着外婆1年才攒下的钱,
刘震云买上了生命中的第一台车。
虽然只是个“自行”的,
而且还没有刹车。
长大后他问外婆,
为什么倾家荡产也要给自己买车时。
得到的回答是:
“人都是靠着一口气活着的,
如果真的啥都买不起,
那慢慢人的自信心就全磨没了。”
带着外婆给的信心,
刘震云每天都踩着车,
在上学路上风驰电掣。
骑上车后他觉得世界都为之一变,
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在向后退,
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前进。
(刘震云与家人的合影)
1973年前后,刘震云初中毕业。
某日舅舅忽然跟他说:
“像你这样不笨又不聪明,
长相不咋滴、家里又穷的人,
估计是找不到什么正儿八经的媳妇了。
以后谁家要是有小寡妇不嫌弃你,
你就娶回来算了。”
听了这话刘震云心中一梗。
他不想娶寡妇,
更不想就这样过完一生。
某个午后,
刘震云与外婆坐在家门口胡同里闲谈,
他说自己想去当兵的。
外婆问他原因,
他答:“想娶媳妇。”
1973年刘震云正式参军。
那年他第一次看见火车,
在站台看着缓缓驶进站的车时,
刘震云哭了。
或许是被眼前这个庞然大物吓得,
又或许是他对于过去生活的一种告别。
在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后,
他们到了位于酒泉的新兵连。
就当刘震云满心欢喜准备迎接新生活时,
眼前的景象让他彻底惊呆了。
除了茫茫的戈壁滩和零星的几根草,
这里什么都没有。
基本生活都费劲,
更别提谈恋爱和消遣娱乐了。
(酒泉戈壁滩)
本以为脱离了苦海,
谁成想是掉进了另一个更大的坑里。
这让刘震云很崩溃,
但日子总得过下去。
那时他最大的乐趣,
便是带着战友小韩,
偷跑到各个站点看电影。
虽然每天放的都是同一部,
但两人还是连着看了7天。
一天刘震云正坐在宿舍休息,
同乡跑来问他当兵是为了什么?
他几乎想都没想,张口便答娶媳妇!
同乡笑了,继续问其他的呢?
这次他想了想,又答:
“解放全人类吧!”
刘震云的回答让战友哭笑不得,
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你挺有想法的,
不然就去写点东西吧。”
这一句话给刘震云指了另一条路。
他仔细想了想,
自己当兵就是为了娶媳妇。
如今别说对象了,
连个女的都没见过,
再这么下去自己八成要打光棍。
为了抓紧谈恋爱,
1978年刘震云申请复员。
回到家后他一边在塔铺教书,
一边备战高考。
(当年的塔铺)
几个月后,
刘震云如愿坐在了高考考场上。
而且还带着“小抄”。
然而比起别人把答案抄在纸上,
刘震云的作弊手段显然更高明一点,
因为他把字都写在了腿上。
“那天我穿着军装裤去考试,
裤子里面全是我抄的答案。
一条腿不够我就写两条,
真恨不得把全世界都印在腿上。”
虽然在现在看来,
以这种方式上大学有些不要脸,
但在那个时代里,
这却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而且刘震云也不是没有实力,
同样是抄,
他却能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
进入了北大中文系。
对于去北大这件事,
刘震云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于他来说,
这无非就是要个学历,
以后讨媳妇的时候不至于太难看。
所以初到北京时,
他的内心并没有太大起伏,
只是觉得这地界要比老家大一点。
在北大上学时,
他只对两件事儿感兴趣。
一件是学校食堂里的锅塌豆腐,
一件就是女同学嘴里的东西。
因为他实在不理解,
为什么都已经下午了,
她们的嘴里还在嚼东西,
在老家只有牛才会出现这种行为。
这个困惑一直陪伴他到大三,
直到他知道了口香糖。
那段时间刘震云闹了不少笑话,
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他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
并以此在学校出了名。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
折腾了小半辈子,
他总算是娶上了媳妇。
1982年刘震云从北大毕业,
当时摆在他的面前有两条路,
要么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当储备干部,
要么就去《农民日报》当个小编辑。
对此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
对于这个决定家里人并不是很同意。
在他们看来放着干部不当,
就是脑子被驴踢了的表现!
但刘震云本人却很乐在其中。
他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的乡下人。
就算去了大城市,
他的骨子里也还只是个土娃子,
太高深的东西他来不了。
1982年刘震云正式进入《农民日报》。
报社的工作很轻松,
但比较难的是如何跟别人相处。
刘震云的反射弧很长,
所以经常会给人一种木讷、高冷的感觉。
所以他没什么朋友,也很少说话。
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
他都会独自蹲在楼下农民工聚集的地方,
和他们喝点酒、吃点串、唠点家长里短。
北京这个城市太浮躁了,
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
那时刘震云有大把的时间搞创作,
夏天太热时,
他就光着膀子坐在家里写,
经常是这面刚写完,
那边汗就把稿子浸湿了。
虽然日复一日地写搞、投稿,
但真正被发表的却屈指可数,
退回的稿件整整堆了三个纸箱。
但即使这样,刘震云也不想放弃。
倒也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梦想,
他就是觉得既然决定了要做一件事,
那就必须要把它干好。
就像当年他一门心思娶媳妇,
虽然花费的时间长了点,
但最后不也还是娶上了吗?
1987年,刘震云在《人民文学》
发表短篇小说《塔铺》,
并凭此引起文坛瞩目。
后来又创作了《新兵连》、《单位》、
《官场》、《官人》等一系列作品,
皆获得业内广泛好评。
当初连口香糖都不知道的土包子,
凭着自己的一股子轴劲儿,
终于闯出了一点名堂。
(当年发表《塔铺》的杂志目录)
1993年,小说《一地鸡毛》出版,
得到了业内和读者的一致认同,
后被评为二十世纪世界百部文学经典之一,
也从此奠定了刘震云作为中国一线作家,
甚至更高的地位。
作品出名后,王朔找到了他,
并向他提议把小说拍成电视剧,
而导演便是冯小刚。
两年后《一地鸡毛》电视剧播出,
让当时还是小人物的冯小刚一炮而红,
二人也就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合作关系。
刘震云对刻画小人物很拿手,
并喜欢把身边的人写进小说,
更擅于把实在的真实,
转化为文本中的真实。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
人们总能看见浓浓的烟火气,
而这也是冯小刚最喜欢的一点。
刘震云曾说,
在自己所有的作品中,
他最喜欢的就是那部《温故1942》,
也最期待将其影视化,
冯小刚对此深表同意。
然而由于拍摄难度太大,
该项目几经筹备也无法敲定。
在这过程中冯小刚发现,
每次开会都会有人出去接电话。
于是他便说,
“干脆别拍1942了,
就把今天这事拍一下吧。”
而“这事儿”,便是电影《手机》。
2003年由冯小刚导演电影《手机》上映,
并一举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编剧刘震云也因此狠赚了一把,
按他自己的话来说,
刚看见那么多钱的时候眼睛都绿了。
然而这部电影带给他的,
远不止这些。
刘震云曾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
“中国人擅长把一件事变成另一件事,
再变成第三件事,
然后弄得一团糟!”
这话用在《手机》上一点错也没有。
因为《手机》,
刘震云从作家变成了知名编剧,
同时也被卷进了一场近15年的骂战。
“当年写《手机》得罪不少人,都是男人。
电影放了之后,我不敢上街。他们说,
我为了赚稿费,让天下男人剥了一层皮。”
当年“对号入座”事件发生后,
刘震云曾三次跟崔道歉。
他承认自己无耻,但却不想辩解什么。
对此崔接受了,
因为刘震云是个文人。
而今年《手机2》开拍,
刘震云的一条短信让风暴卷土重来。
崔永元说:
“如果这个电影叫《朋友圈》,
那就没今天这个事儿了。
大家都知道冯小刚是渣子,
但刘震云在变渣子的路上也太快了。”
比起其他人,他更不能接受的,
其实是刘震云的“堕落”与“无耻”。
因为他丢掉了文人最该有的清高,
与做人最起码的底线。
事件发展到今天,
尽管崔永元方炮火不断,
但刘震云却始终默不作声。
有人说,
他这种表现要么就是心中有愧,
要么就是问心无愧。
但与其这么说,
倒不如说这只是性格使然。
农村土娃子、娶不到媳妇的小战士、
北大高材生、著名作家、知名编剧、
“渣子”
……
这些年刘震云的身份一直在变,
却始终没人能说清他究竟是个什么人。
年轻时他一心想着讨老婆,
毕了业愁工作,
后来凭着本事出了点小名,
他又想着能借此赚点钱。
如此看来,虽然身上各种头衔繁多,
但说到底,刘震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和如今“看热闹”的我们没什么两样。
但要非说不同,
大概就是他要比我们厉害一些,
因为他总能把自己的精神世界,
变成他想要的物质生活。
所以想赚快钱而投机取巧去做编剧,
这事儿刘震云错了吗?
这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
但如果真的如崔永元说的那般,
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毫无原则,
就显得太过难看了。
对于这场恩怨的真相到底如何,
大概只有他们当事人自己知道。
但对于文人刘震云,
还是希望不管何时,
他都能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吧:
“人啊,最不能赌气。
因为人要一赌上气,
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
只想能气着别人,也耽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