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1日 19.1°C-21.1°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2018-07-25 来源: 吴景亮 评论0条

华人服务社创办人之一潘南弘,最近获得了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大奖”,以表彰他作为校友对澳洲社会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项为“对社区及政策的影响大奖”(The UNSW Alumni Award For Social Impact and Public Policy),这对于一个拥有机械工程专业的校友来说,好像有点偏离了原来所学习的专业,但如果是了解或认识潘南弘的朋友,就会觉得是“实至名归”的。因为,他几乎是把自己人生最黄金的岁月都奉献到社区的服务上去了。这个奖项,无疑是对潘南弘所付出和努力的肯定和表彰。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1
2018新大杰出校友奖颁奖仪式当晚得奖人与新大校长Ian Jacobs合影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2
潘南弘从颁奖嘉宾新大Deputy Vice-Chancellor Eileen Baldry教授手中接过奖座

其实,早在1997年,潘南弘就获得了OAM澳洲国家勋章,2001年,还获得了澳洲百周年纪念奖章。荣誉对于潘先生来说,只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新的“起点”。

记者日前在华人服务社的一个英文新书的新闻发布会后,采访了这位认识了多年的前辈和好朋友。

当谈到所获的这个“杰出校友奖”时,潘南弘谦称,这是集体的功劳,是多年来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应该归于大家。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3
潘南弘发表获奖感言

众所周知的原因,潘南弘1981年3月创办的华人服务社,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成为了华人社区中最具规模,远近知名的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服务机构之一。37年的漫长岁月,他一直陪伴着这个“孩子”的成长,他用心浇水栽培,悉心呵护。现在,华人服务社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依然不离不弃:这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让他日夜牵挂,让他倍加珍惜。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4
潘南弘与新大校长Ian Jacobs及在场的华人服务社伙伴们合影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5
潘南弘与在场的华人服务社伙伴们合影

记者绕有兴趣问起了这个“杰出校友奖”的一些历史,潘南弘介绍说,新南威尔斯大学的这个奖项,已经有46年的历史了,这个期间大学大概共有30万名毕业生,总共获得这个奖项的大约只有200多人。

今年共有95名校友获提名,但只有11名校友获奖,包括现任新州州长Gladys  Berejiklian,现在的澳洲总理夫人Lucy Turnbull等,她们分别获“社会杰出贡献奖”和“杰出建筑师奖”,都是在自身的领域中对澳洲社会及行业中有突出的表现而获得殊荣。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6
潘南弘与新大负责校友事务的工作人员合影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7
新大校长Ian Jacobs与新州州长Gladys Berejiklian合影

但是,在记者眼前“获奖”的潘南弘,却已经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我要活下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必须要有生活的基本技能。要适应生活,不能只活在负面的“抱怨”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因公被伤害造成双目失明的他,从2006年发生的遇袭事件发生以后,面对着突然而来的双目失明,他慢慢地学会了做简单的早餐,学会了基本生活的自理,学会了电脑打字,借助电脑软件“听”阅电邮,新闻和打电话。

华人服务社几年来出版的《恳丁集》的450篇文章,他都认真“读”过,并提出修改的意见;这次刚出版的英文版新书的40篇文章,也经过他的审阅和修改。他是一个双眼看不见的“编辑”,他的心,就是一盏黑夜的“明灯”。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8
潘南弘与他的女儿潘晟彦合影

眼前的潘南弘,虽然双眼都瞎了,但仍然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为了讲述潘南弘的故事,记者再次找出了10多年前所写的一篇专访,与读者一起回顾当年所发生的一切。

这也许是笔者入行以来所有采访中最难面对而又最受感动的一次:

被采访者潘南弘,是已认识起码超过十年以上的好朋友,是一个事业有成,活跃在华人社区颇有名气,助人为乐,性格和蔼的侨领,是一致公认的好男人。

而今天坐在我面前的他,却已成为了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这一切,只因为他帮助了别人却又被他人误会而引发的暴力袭击,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这是邪恶张扬,魔鬼横行的蹂躏,是黑暗战胜了光明的恶行。

那血淋淋的眼睛

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凶手残忍地用两只手指,狠狠地挖出了他的一只眼睛,并严重插伤了他的另一只眼睛,最后也因为伤势严重而无法医治完全失明;瞬间,他的眼前变成了一片黑暗,除了难忍的痛楚之外,他的脑海中更是一片空白,几乎昏迷过去。

这是2006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发生在澳洲雪梨南区一间普通的民居中,他正在履行社工的工作,帮助照顾一对年幼的女孩,大的十一岁,小的九岁。她们的妈妈需要外出工作,无瑕照顾家里。

分居近一年的丈夫,不明真相,怒气冲冲地闯进了这个家里,突然发出了袭击,出手狠毒的凶手,极凶残地双指猛插,先是狠狠地挖出了他的一只眼睛,接着,又严重插伤了另一只眼睛。

法庭上,法官的判词称:“这是一起十分凶残的袭击案,凶手在受害者完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先残忍地挖出了受害者的一只眼睛,然后,又严重插伤另一只眼睛,最后导致双目失明。手段之残忍令人不耻,后果之严重造成了受害者终身残废。罪行恶劣,必须重判。”

法庭最后的宣判是:凶手重囚十四年半的徒刑,立即执行。

这起“挖眼”事件发生之后,震惊了雪梨的侨界,在社区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一时间,风声鹤泪,并引起了众多的猜测。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皆因受害者乃华社中的领袖人物,是已服务华人社区二十五年的华人服务社董事局主席潘南弘。

事件发生在零六年一月份,至今已有一年八个月,刑事官司于零六年七月作出判决定罪,凶手被绳之以法,真相大白。

面对黑暗燃起心中的光

笔者带着许许多多的不解和疑问,于一个周末的下午专门登门拜访了潘南弘。他贤惠的妻子开的门,一番寒暄之后,泡上一杯香茶送到了丈夫的手中。

潘南弘喝上一口香茶,以平常之心开始向笔者述说了袭击案发生前前后后的难忘经历:

那是一月八日星期天的早上,我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说她需要外出工作,希望我能帮助她照顾一下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作为社工,我觉得是属于工作的范围,于是马上就答应了,并开车前往。

刚刚到达不久,这位女士已分居的丈夫就匆匆赶到。他二话不说就突然向我袭击。于是,我在毫无淮备的情况下,被挖去了一只眼睛,严重插伤另一只眼睛,最后导致双目失明。现在想来,仍然心有余悸,恶梦连连。

“二十五年前加入了社工行列之前,就已经知道社工工作是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性的,所以,早已有了一定的心理淮备。不过,幸运的是,这二十多年来所做过的社工工作,都顺利地度过。现在,却突然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双目失明致残,这是意想不到的。但是,却必须要面对。”

“后悔?怨恨?都无法改变现实。唯有接受和学会面对,并尽快去适应,这是我必须去做的事情。”

“如何面对?就是想办法去克服因为眼睛失明而带来的困难,尽量做到生活上的自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努力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家人。”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9
新州前州长伊曼于2007年,授予潘南弘「梅光达社区服务终身成就奖」

“光明”与“黑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习惯了五十多年睁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突然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一对眼睛,一切突然从光明的顶点陷入了黑暗的深渊;这是无法抹去的永远痛楚,突然从一个专业的机电工程师,变成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残废人。这是人生中最难经受的考验和挑战。

潘南弘---用心灵之光,照亮了失明之后黑暗的生活道路:

一年多来,潘南弘借助于一套发音的中英文电脑软件,不仅学会了中英文打字,并能在网上听“读”新闻,发电子邮件。

在家里,他能用微波炉弄简单的早餐,靠记忆和用手摸,可以找到要找的东西,并能顺利地上落楼梯。日常生活的自理基本上能靠自己解决,最困难的是外出,必须要靠家人或者是朋友的帮忙。

由于失明后没有了白天和黑暗的感觉,有时晚上很晚都不能入睡,早上一早就醒过来,生物钟完全失调,十分困扰。

当眼睛还没有失明之前很简单的工作,现在,突然间变得十分困难。还要花上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时间:一封英文信函,以前十分钟不到就完成。现在要花差不多两个小时,而且,还必须十分专心才能做好。中文打字就更困难了,一些难以打出的词语,必须打出两个词,再分拆,然后组合,十分费时。

但潘南弘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以前我很忙,身兼多职,时间不够分配。现在闲赋家中,有的是时间,我可以慢慢去做,努力去做好。

潘南弘的心中,洋溢着阳光,充满了光明。

他还计划去学习盲文的课程。

总之,失明后的他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仍然努力地学习生活上的技能,并争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潘南弘平静的谈话中,却时时有一种撞击着我心灵的浪花:“我目前的生活,有先进的电脑,电话等工具,我还有耳朵,还有嘴巴,唯一缺少的仅仅只是一双眼睛而已。我要依靠自己目前的能力,克服失明所带来的困难,去做一些有益社会的事情。”

平实的话语中,突显了他那种残而不废,残而不弃,身残志坚的胸怀,正是这样的一份执著,这样的一份追求,令他在二十多年的社会工作中,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

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一种升华的人格,这是一种人性的美德:认定了人生的目标,就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决不轻易放弃。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五一年出生于新加坡的潘南弘,上有一姐一兄,是家中的小弟弟,而且,还是个早产儿,那时医院没有保暖箱,只好用毛巾包起来。瘦弱的小南弘,竟一直不肯睁开眼睛。直到一个多月后,这孩子才懒洋洋地睁开眼睛看了这世界一眼。

从第一眼看到的这个世界,就让这缺斤短两的孩子喜欢上了:缤纷多姿,五颜六色的世界───我想看个够可总是看不够。

小学一二年级就读于光华小学,三年级转到工商小学继续读书。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担任班长之余,还常常代表学校参加小学生演讲比赛,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模范儿童”。

一九六三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著名的华侨中学。

如果不是当时由于马来西亚宣布成立的政治局势,导致到与邻国印尼交恶,两国之间的贸易交往几乎陷于停顿,而当时从事两国之间贸易批发生意的父亲首当其冲,这种影响对这个小康之家的冲击,让经商的父亲的生意一落千丈。这期间,潘南弘曾想用办一间邮票社的“地下生意”的收入,来帮补家庭。没料到却影响了学业,成绩从全班的前5名,一直退落到第十三名,令父亲大发雷霆,并把所有的“生财工具”都没收了。这对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孩子,并且是好心想帮家里挣点钱的潘南弘来说心里实在是委屈透了。

可惜,父亲的生意始终一蹶不振,在一次到吉隆坡寻找机会时,竟病逝在那里,享年只有五十八岁。

直到现在,潘南弘家中还仍然保存着被父亲当年没收的“生财工具”,看到它们,就想起父亲,以及那份无以回报的厚爱。

潘南弘以勤奋的学习和优异的成绩,来“改邪归正”。一九六七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著名的英文中学───颜永成中学。

一九六九年,他考入了新加坡大学工程系,七零年,进入了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一九七四年,潘南弘由于考取了全系第一名,获得了一等荣誉学位和一枚大学奖章。

在回新加坡服兵役时,潘南弘曾在一次训练时摔伤了脊椎,两个月不能活动,那是七四年六月份,可女朋友正在考试,他直到八月底才让她知道。读护士专业的女朋友,九月份就从澳洲赶回新加坡,正式和潘南弘举行婚礼。“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诺言,让潘太太一直陪伴着他。从结婚到现在,也会从现在到将来。

“桃色疑云”的迷惑

“挖眼事件”发生后,华人社区的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士都议论纷纷,并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其中最为尘嚣至上的一个版本就是,潘南弘之所以帮忙照顾两个小孩,是因为他和孩子的妈妈有不寻常的关系,言外之意最明显不过:桃色关系。

所谓“好事不出门”:不然为甚么在星期日的一大早,就跑到别人的家里,还有人家里的钥匙?

要知道甚么是人言可畏?这就是。

人言可以杀人?此话一点都不假。

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潘南弘,还有女主角的这位女士。

终于,这位女士挺身而出,公开辟谣:她的真情剖白,她的感激之泪,她把一颗藏在心底下的良心掏了出来,在传媒和公众的见证下,还以清白。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大群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认识潘南弘的朋友们,有相知相交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也有在服务工作中刚认识的新朋友,曾接受过潘南弘帮助的许许多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们,乃至通过朋友听说过潘南弘的人士,都以各种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潘先生的支持和安慰。

一个名为《南弘精神,服务社群》的声援会,完全是自发的,一下子就来了几百人,大家只希望能通过这个会的近距离的接触,向潘先生表达他们心底下的那一份同情和支持的感情,让潘先生感受到在他的身后,有许许多多支持他的坚强后盾。

潘南弘献身于社区服务二十五年,他以一种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口碑,赢得了人心,赢得了荣誉。

这也是,为甚么在一片“桃色疑云”笼罩下,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仍然坚定的相信潘南弘的人格,相信他的清白。

潘南弘遇袭击之后,初时警方是以一般的伤人事件来起诉。并且,已经立案。

何沉慧霞,郑关翠红,吴惠权,黄纪严等朋友去医院探病之后,都认为警方的处理有失误之处。起码,出事后警方一直没有跟潘南弘了解口供,只听疑犯的一面之词:既没有诉讼人,也没有医院的证词,显得十分的草率。

结果,当时的市议员黄纪严直接与警方交涉,反映情况。后来,警方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和收集证据,改变了原来的判决。重新以故意严重伤人的刑事罪来起诉疑犯。结果,法庭判凶手十四年半的徒刑。

潘南弘表示,重新的申诉,只是希望警方能在现有的司法系统下令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说明,司法是公正的,正义是能够得到申张的。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10
潘南弘于1997年获颁OAM

二十五载社区情

受伤失明以后,最让潘南弘放心不下的,不是自己以后的生活,反而是他义务工作了二十五年的华人服务社:

华人服务社,就像是潘南弘亲手拉扯大的孩子一样。他用自己二十五年的青春代价,培养着它的成长,那是一份多深的感情啊?

一九八一年三月八日成立的华人服务社,初时叫雪梨华人民众暨儿童服务社。八九年正式改名为华人服务社,潘南弘任主席,方秀龄医生任副主席。

华人服务社从当时只有单一的托儿服务,发展到今天拥有了社区全面服务的规模,并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赞赏。除了潘南弘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任劳任怨,勤力肯干,不图名,不图利的无名英雄。潘南弘很珍惜能认识这一群心甘情愿服务社区,不求回报的好伙伴,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才能走到一起。

可惜,出事受伤后的潘南弘,却没有能感受到现在的华人服务社董事局的关心和支持,反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一是公开声称潘南弘遇袭击时,不是在执行社工工作,只是私事;二是匆忙改选董事局,并没有通过全体会员大会,不合法。而且,把华人服务社的会员划分为活跃会员和非活跃会员,造成了极大的混淆。

目前,华人服务社面临着极严重的财政亏损。仅今年六个月,就亏损了三十五万澳元,并预算到年底会亏损七十五万澳元。基于公众的利益,基于对华人服务社的爱护,也基于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一群热心的社员和人士自发组合起来成立行动小组,和现任的华人服务社董事局打一场官司。要求法庭判决谁是活跃会员?袭击案发生后董事局一系列失误的措施对社员的影响,董事局必须承担责任。

潘南弘坦然地说:我并不是要再争取董事局主席的位置,只是觉得作为当了二十多年主席的我,有责任,也必须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才对得起华人服务社,才对得起这多年来许许多多为华人服务社当过义工,作过贡献的所有人士。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就可以放心地退下来,我也就算尽了责任。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有的只是一种问心无愧的负出。

不为别的,就这么一种高尚的人格。谁听了以后不动容,谁不为感动?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11
潘南弘获颁的百周年奖章

月有阴晴圆缺

笔者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

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过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也正因为普通,才更深刻地理解潘南弘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不普通”的人。

也许,法庭法官能冷静而公正地为这个案件作出判决。但是,人们依然会用每个人自己心中的那一座天平,去衡量这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公平和公正,公道自在人心。  那天,在潘南弘的家里,我面对的是双目失明,眼前一片黑暗的他。可我一边听来一边想,他的话,没有丝毫的不愤和埋怨。却分明感受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是一种充满了渴望,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

多年前,当我听说到潘南弘为了华人服务社的工作而放弃了他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追求的博士帽时,有一点点的不理解;现在,却让我豁然开朗,那是一种超越自我,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摆到了第一位,是一种高尚人格的写照。

现在,摆在潘南弘面前的,是一条充满黑暗,充满暗流,充满崎区不平的人生道路:我要把生活尽量地简单,把日常生活简化到最低,那样,我还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言语不多的潘太太,一直在他的背后支持着:也许,从他们有缘结婚走到了一起的那时开始,就从来没有想到过分开。这一路上的风雨同舟,相互扶持,俩人早已一条心。

还有,他们那一对乖巧而懂事的女儿,也时时抽空来陪伴着父母。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一直关心着他们的朋友们。

很是欣赏大文豪苏东坡的两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是的,此事古难全。 

 后记

十多年后再次采访潘南弘,感慨良多。

失明这12年来,潘南弘不仅没有被“双眼”长困在家中,而是用另一种的方式去继续他为社区服务的未竟“事业”;他每个星期依然在同事的帮助下定时去华人服务社,继续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把几十年丰富的社区管理经验,言传身教给年轻一代。他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能力,帮助华人服务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12
潘南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义务为新移民填写表格

华人服务社的员工,只要是看见潘南弘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就感觉到亲切,感觉到有信心:潘南弘——已经是一位让人敬仰的华人服务社的精神领袖。

已经可以安享在家“弄孙为乐”的他,还会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他的忙碌,他的付出,他的忘我,都是为了服务社区,造福社群大众。

走笔到此,记者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潘南弘双目失明之后,继续义无反顾地留在华人服务社挑起重担,无私地付出。能够有今天华人服务社颐养院的落成吗?能够有华人服务社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吗?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13
1994年移民部长鲍格斯亲临华人服务社开放日并为垦思活动中心揭幕

当然,如果潘南弘当年没有被袭击受伤害至双目失明,那今天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时间不可以倒流,人生也没有太多的“如果”。

无论如何,他的故事和人生,依然是那样的打动了记者的心。

笔者仅以一副对联赠送给潘南弘先生:南国华社见精神,弘扬仁爱称正人。

无悔·无怨·无私 ——专访获新南威尔斯大学“优秀校友奖”潘南弘 - 14
潘南弘与记者合影

关键词: 潘南弘校友专访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