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留学生痴迷王家卫,用旗袍惊艳曼哈顿(视频/组图)
王家卫的一部《花样年华》,将旗袍美学推至巅峰。而最近,一名痴迷王家卫的中国女留学生,致敬经典,将中国旗袍带上了美国纽约街头......
图源:INS
本以为会和纽约街头格格不入,但没想到照片拍出来,竟意外的搭~
旗袍是民国时期,盛行于上海的一种新型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图源:网络,《花样年华》
旗袍的创造,是在满族女性服装旗装的基础,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的具象呈现。
图源:网络,《花样年华》
图源:网络,《花样年华》
比之其他服装,旗袍有着其独特的韵味,更能突出女子的身段。
图源:Ins
而这名中国留学生,不仅是街拍之中大胆尝试中国旗袍,更是用旗袍拍起了“杂志封面”。
图源:Ins
简单的色彩拼接,加之旗袍的独特剪裁,共同完成了一副“经典作品”。
就问你,有没有觉得很好看吧?
图源:Ins
甚至于像这种“网红照”,旗袍也能轻松驾驭~
不需要太艳丽的颜色图案,宝石蓝的底色上画满各种小鸟,既生活又时尚。
图源:Ins
不仅是“路客文化”,“杂志大片既视感”,走起复古风来,那也是相当好看~
图源:Ins
一颦一笑之间,女人味十足。
图源:Ins
而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就是经典的“工笔画风”。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们,包括国人自己,对这种“旧时光里的美人儿”,应该都很难拒绝吧?
图源:Ins
图源:Ins
举手投足之间,满是古典韵味,是高雅,是知性,是甜美~
图源:Ins
不仅仅是女子,男装长袍也是有的......
图源:Ins
一袭长袍,一把二胡,一张中国画,尽显东方文明。
图源:Ins
看了这么多,那么问题来了——
这位中国留学生究竟是何方神圣?
为什么会想到把中国旗袍搬上纽约街头?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图源:Ins
这位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徐晓晴,“CARA Vision 摄影工作室”创始人兼摄影师。
图源:视频截图
徐晓晴,来自中国香港,2013年到曼哈顿音乐学院就读美声专业,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非营利管理专业研究生。
近日,徐晓晴在曼哈顿中城韩国城(K-Town)开设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专注于——
“将极具东方韵味的旗袍之美带到纽约,让更多西方人体验中式现代旗袍。”
图源:视频截图
谈及为什么想要开这么一家摄影工作室,徐晓晴称——
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为周围的同学拍摄演出和工作大片,后面越来越多的人找自己的拍片,而考虑到自己本身就是学“非营利管理专业”,并且有过非营利艺术团体的管理经验,就萌生出将摄影和非营利机构结合的想法,成立一个工作室,帮助非营利机构提供摄影服务。
而之所以想到将旗袍推广到纽约,是因为徐晓晴的奶奶,以前在上海做一名旗袍裁缝师,耳濡目染之下,徐晓晴从小就很喜欢旗袍。
在看过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之后,是对王家卫崇拜不已,深深的爱上旗袍,更想要将这份情怀诉诸在行动之上,希望更多的外国人,也能爱上旗袍。
图源:视频截图
徐晓晴利用放假回香港的时间,拍摄了几组旗袍照片在网上,结果没想到效果意外的好。
许多美国的朋友看到后,纷纷询问哪里可以买到旗袍,并表示,想穿着旗袍拍照。
这些国外友人的种种回应,也坚定了徐晓晴想将中国旗袍文化带到世界的决心,终于在今年,徐晓晴创办了——“CARA Vision"摄影工作室。
图源:Ins,CARA Vision工作室
“将中国元素带到纽约,与纽约独特的街道景色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是徐晓晴的创设初衷,也是终极目标。
而早在05年,就有另一位中国女孩在做这么一件事。
陈洁——生于1980年,“newtattoo”刺青工作室主人,创新”新中式“刺青。
有人评价:“她把中国水墨画刺进了皮肤,让纹身成为一种艺术”。
图源:INS,左为陈洁
图源:Ins
图源:Ins
无论是各种花卉植物,陈洁始终坚持“原创”,她广泛研究中国历代书画大师的作品,之后反复试验和练习如何将水墨渲染艺术植入到纹身中。
图源:Ins
从一开始的跌落谷底,乏人问津,到如今,陈洁的中式刺青深受纹身爱好者喜爱,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
有人愿意等几个月只为让她纹一朵花,还有不少外国友人在ins上看到她发的图,然后不远千里找过来做刺青。
图源:Ins
陈洁,用中国水墨,征服了国内外的纹身爱好者,比起纹身本身的意义而言,陈洁的中国水墨纹身,更具有艺术价值。
图源:Ins
图源:Ins
无论是徐晓晴还是陈洁,她们都致力于将中国元素带到世界的舞台。
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元素走出国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曾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中国元素正在走红全球,是意淫还是真实现象?
若说意淫,中国功夫,中国春节,中国戏剧,中国乐器等,的确逐渐被国外知晓,甚至广为传扬。
图源:网络,李小龙雕像
图源:网络,春节
图源:网络,川剧
《闪光少女》民乐VS西洋乐斗琴片段
在《闪光少女》这部电影当中,有一段经典台词,令日报君印象深刻:
“扬琴,明朝从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
第一架钢琴发明于1709年德国,可扬琴到今天呢,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四百多年了!
四百多年了,你凭什么瞧不起她!”
“民乐才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难道以后走出国门不想说句我们自己的乐器才是厉害的,学习你们西洋乐纯属喜欢,这样不是更酷吗?
民乐如果不厉害,我学这么多年,我有病吗?”
是呀,民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是,到如今,有几人在真正的发扬传承呢?
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文明是中国的呢?
时至今日,依然有多数的外国人以为,围棋是日本的;
身着汉服在外,国外友人惊叹美丽,却以为是日本和服,甚至韩服......
图源:网络
走出国门的中国元素远远不多,真正为人所知晓的“中国”元素,更是稀少,更别提,那些没有保留下来,被我们自己忽视浪费的文明,更是数不胜数。
不幸的是,我们对自身文明的不重视,导致失传了许多“文化瑰宝”;幸运的是,始终有这么一群人在努力,记住并弘扬中国文化。
说“中国元素正在成为世界元素”为时尚早,但有徐晓晴、陈洁等人的努力,有你我共同的坚持与传承,那一天,终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