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中国人不敢碰的禁忌,扎心纪录片看哭无数人,在新西兰却成了喜剧(视频/组图)
如果现在的你就能看到生命的尽头
你会有什么样的打算?
那些因病只能困在床上等死的人
他们会如何看待死亡呢?
最近,有一部豆瓣评分高达8.9分的纪录片《生命里》,直面了这个很多中国人禁忌的话题:
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死亡
这部“看人等死”的纪录片,让很多观众开始思考中国文化一直规避的“死亡”命题,也回想起自己亲人临终时告别时的情景。
“人人都知道优生,从来没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只有思考死亡,才能更好地懂得活着的意义。
01
“那里的瓜果香甜,一辈子都忘不了”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上海临汾地段医院的舒缓疗护区是一所收治晚年癌症病人的中心,住在这里的人一般生命不会超过3个月。(舒缓疗护作为一种全面照顾,通过预测、防止及对痛苦的处理来优化患者生命质量。)
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住进了“舒缓治疗中心”,就意味着在这里走向生命终点。
即使这样,很多人来了以后,看到病房里陆续有人离开,还是受不了心理刺激马上要求出院。
这不是医院,医院是救人的,但我刚来旁边床的人就没了。
鲁胜兰是新疆回沪知青,身患乳腺癌的她生命只剩下1个多月时间。
清醒理智的她,不想给孩子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和不便,选择从女儿家搬离,希望在医院里结束人生。
相比别人面对死亡的害怕和紧张,鲁胜兰似乎看淡了生死。
她觉得医院里的护士医生护工都对她很好,选择这里作为生命的最后一站没有错。
作为家里的大姐,鲁胜兰从小拉扯家里兄弟姐妹长大,如今妹妹们时不时来看她,帮她梳头剪指甲送点好吃的,她颇感安慰。
得病初期,她也曾绝望害怕,也曾想自杀。
最后还是舍不得孩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如今的她面容平静,已做好死亡准备,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她在病榻上回忆起年轻时在新疆的日子,眼神有了些光亮。
七八九月是新疆最好的月份,小麦收了有白面吃,其他时候都只有窝窝头。
那里的瓜果香甜,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在新疆吃这个瓜,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的......
逝去的青春,往昔的韶华,如今只能在病榻上遥忆。
当年,告别父母踏上去新疆的路,全部亲人来到月台相送。
年轻的鲁胜兰第一次出远门,从此和父母远隔万里,她在火车上流干了眼泪。
那是她第一次体验离别。如今,告别即是永别。
02
“做梦都想看到女儿穿上婚纱”
在死神面前,有人淡定平静,也有人因为没有完成心愿而遗憾。
汪明昌患有胃癌,清楚知道自己疾病的他已经完整交代过后事,希望在最后阶段不接受积极的抢救和治疗,不想没有生活质量地苟活。
喜欢吹葫芦丝的他是个很浪漫的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觉得很幸福,总结道:老了幸福,才算真的幸福。
他和妻子每个周末数十年如一日都会去益民百货的六七楼吃广式早茶,和爱人聊天喝茶吃点心,是他觉得最幸福的时候。即使是他生病的时候,也坚持吃午茶,和妻子谈心。
年轻的时候他在厂部,美丽的妻子在车间,他经常以工作之由去看她,醉翁之意实则不在酒,就为了和她套近乎,寒暄问好,制造接触机会。
回忆往昔的厂里岁月,食堂小菜、先进工作者,都让老头饶有兴致。没事听听葫芦丝,和老婆聊聊走后的后事安排。老汪看起来真的不像一个站在死亡边缘的人。
尘归尘,土归土。“死了以后,一切从简。”这是老汪的遗愿。
最后,老汪带着妻子的爱和美好的回忆,了无遗憾地走完了这一生。
陈晓军是一名结肠癌肺骨转移患者,入院时估计有一个月的生命。
由于肿瘤压迫到神经,陈晓军很久就不能站立,只能在病榻上躺着。
因为疼爱女儿,只想把每一分钱存着留给女儿,陈晓军一直有病不治,到最后耽搁到晚期。
四年了,因为病情的关系,他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骨瘦如柴的他经常说话说着说着就打盹陷入昏迷状态。
所幸,他的女儿一直非常孝顺,得病后忙前忙后照顾他。帮他擦洗、送饭,一直宽慰他。
但女儿的懂事却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谈及女儿,他总是不胜唏嘘。
虽然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每次医生一来,他总说自己想站起来。他觉得自己有能力站起来,就可以锻炼锻炼恢复到从前,说不定还能坚持到看女儿出嫁的那天。
因为他做梦都想看到女儿穿上婚纱结婚的场面。
陈晓军终归没有等到那一天,他在入院25天后悄然离开了人世。
03
“死之前来一场Party吧”
在中国由于大环境的关系,晚期强制治疗让病人们非常痛苦。
很多人只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体面、有尊严地离开。
就像安宁病房的护士说的那样:
其实病人有的时候活得很辛苦的,他是为了家属活,或者(为了)我们整个大的医疗环境活。
既然在美好的祝福中来到这个世界,那么也应该尊严体面地离开。
在西方世界,因为信仰的关系人们并没有那么忌讳谈论死亡。
新西兰有这么一个老年俱乐部,会员全都是70岁上下的老爷爷老奶奶。
老人家们在俱乐部里有说有笑,他们只干一件事,亲手打造自己的棺材。
自己给自己造棺材?
没错,这群老人真就是这么干的!很酷有没有!
新西兰最早的第一间“棺材俱乐部”是在北岛的Rotorua开办的,创始人是这位叫Katie Williams的77岁的老奶奶。
曾经是一名临终关怀护士的Katie表示,由于自己过去的工作和自己现在的年龄,服丧已经变成了隔三岔五的事情。
我目睹过很多人的离世,但我认为他们的葬礼完全表达不出他们生前的人格魅力与生机。
这样你根本无法了解他们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也曾有着精彩的人生,有着喜怒哀乐。我深深地认为人们的最后一程应该得到一个更独特的告别。
于是,为了给予老人们一个令人满意的栖息地,Katie决定创建一个俱乐部,让人们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棺材。
刚开始时,棺材俱乐部在Katie的车库里成立,没有任何工具,没有工作人员,她也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制作棺材。
但是,Katie找来了一群心灵手巧的本地小哥──她把他们叫做她的“小宝贝”──然后成功地将俱乐部运营了起来。
很快,加入俱乐部的人不断增加,于是Katie便将活动场所转移到了更大的地方。
现在,棺材俱乐部每周活动都至少有六十多人欢聚一堂,“一边庆贺人生一边面对现实”,以确保他们的葬礼绝不平淡。而俱乐部的“搞怪”口号是——“上等又买得起的地下家居”。
大家都发挥起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出浑身解数,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棺材:
这位奶奶简直是猫王头号粉丝
棺材当然也必须是猫王主题的
▼
几位车迷老爷爷也成功
打造出了跑车造型的棺材
▼
也有人不能忘怀年轻时的光荣使命
将峥嵘岁月带入棺材中~
▼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感觉有些胆怯,因为我无法决定要怎么装饰我的棺材......但是当你真正开始去做的时候,一边磨砂一边油漆,你就不怎么会去想死亡的问题了。
我认为能勇敢地面对死亡是非常健康的一件事。这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但是它会帮你化解心头的某些东西。
我现在已经觉得我准备好了,我的棺材现在在我家的柜子里,等着我呢。
戳视频感受下
新西兰棺材俱乐部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