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不排斥统一” 捅破台湾民意的窗户纸(图)
日前马英九在台湾“马习会三周年政策研讨会”上,提出新三不主张,亦即“不排斥统一、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相较他8年任内坚持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马英九终于开始直面统一的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明确提出,现在愈来愈有必要谈统一问题,虽然他仍强调时机与方式要两岸都有共识,但他也意有所指地提到,“台湾与大陆的情况一直都在改变,因应方向不能一成不变。”
马英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蔡政府,但他显然指向蔡政府一直宣称的“维持现状”政策,而两岸关系过去两年的对抗局面也证明,蔡英文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维持现状”,两岸关系的不稳也让不少人民忧心冲击生计(特别是旅游及农产品相关行业)。台湾内部各家民调机构的数据都表明,过去两年对蔡政府两岸政策不满的民众比例屡创新高,到2018年10月已经突破七成。
统独议题是一回事,自己的钱包可是另一回事。
马英九敏锐地注意到当前台湾民意变化的趋势,事实上,台湾内部的统独主张和国族认同趋势都已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台湾陆委会2018年11月发布的最新民调,虽然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比重仍然超过八成,但其中主张以后统一的比重增长到16%,超过主张以后独立的14%。
蔡英文常说民意反对九二共识,但根据美丽岛电子报2018年8月发布的民调,有46.3%的民众赞成“接受两岸同属一中以恢复两岸谈判”,只有36.7%不赞成,与蔡英文上任之初的民意截然相反。另外,多家民调也都显示,台湾人的中国人认同正在上升,其中台湾竞争力论坛的数据更是达到58.3%,创六年来新高。
虽然台独的口号依然充斥台湾的舆论场,反对统一还是很多人的“政治正确”,但随着民意趋势的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统一的必要性,马英九在此时以前总统的高度,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倡议台湾社会面对统一的问题,即便他仍然没有完全走向“促统”这条路,仍然有重大指标意义。
马英九的改变,足以让有心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的台湾政治人物有所觉悟。众所周知,马英九在其8年执政期间,虽然致力于改善两岸关系,但他无力解决台湾内部的分配问题,于是反对党将经济议题与两岸连结在一起,容易让社会有“两岸关系与我何干”、“台湾太过依赖大陆才会如此”的情绪化思维。然而蔡英文执政两年多后,已有不少人意识到,大陆对台湾经济确实有影响力,所谓“新南向”在各方面也难以“取代”中国大陆。
也就是说,台湾社会在民进党重返执政两年多后,反而更加理性地认知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再加上大陆对台湾的人才磁吸、软实力增长,马英九“现在愈来愈有必要谈统一问题”的一番话纵使台湾人不承认也不想说,真实情况如何,人们心知肚明。
在两岸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台湾政府如何掌握自己优势、理性与对岸谈判,这本就是应研究的功课。无奈过去二十年来,太多台湾政治人物“喊台独”,却无法“真台独”,用廉价的手段获得选票,让人民活在越来越虚无的意识形态幻梦中。面对两岸越来越明显的差距或是闪躲、或是期望“没关系,中共哪天就崩溃了”,却不敢直面、解决台湾自身所面对的问题。
然而,越来越成熟的台湾民众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政治人物操弄统独对立的时代很快将一去不复返。且看民进党,何时才能真正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可以看到,马英九提出“不排斥统一”之后,除了绿营人士不满之外,没有再像过去一样受到大规模舆论挞伐,而蔡英文批其“拖后腿”,向中国大陆和国际社会传递错误信号,同样没有引起舆论多大反响。过去二十年经济停滞下的不自信,早消耗了台湾民众对于政府空喊“团结台湾”、却无力解决问题的耐心。
待到2020年的总统大选之时,谁能在两岸关系上提出“利民”的务实主张,或许将成为最终决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