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人连孩子都不敢生 拿什么跟别人争?(组图)
前两天,《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测,如果中国继续保持平均一个妇女生1.6个孩子的水平,2027年中国将提前进入人口负增长。
更有甚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易富贤与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联合发布报告,称2018年是清朝中期以来出生人数最少的年份。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近14亿人口居然还没清朝的3亿人能生。
清朝以前,中国的人口从来没有突破过1亿。到了清朝,人口突飞猛进,不是那时的人们更喜欢为爱鼓掌。而是明末清初,有一个最强物种从墨西哥远道而来,在中国扎下了根。
这个物种,学名叫番薯,我们那里叫红薯,蒸炸烧煮,都自有一番风味。
农民们发现,再没油水的地,种上番薯,都能结出累累硕果。男人吃了有力气,女人吃了面色红润。来年开春,娃娃们一个个瓜熟蒂落。乾隆皇帝一声令下,号令全国推广番薯。贫下中农们第一次尝到了饱和暖是什么滋味。
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咸丰元年(1851年)的110年间,中国人口从一亿到四亿,足足翻了四倍。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这样写道。
费正清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这个中文名还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起的。1937年他来中国学习汉语,研究中国国情,从此成了西方最权威的中国通,《美国与中国》第一版的出版时间是1948年。
根据新中国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时全国总人口为6.02亿。
二战结束,少年参军的二营长们放下意大利炮。回到家里,开始了另一场炮火连天,全球迎来了一波战后婴儿潮。
而中国的婴儿潮,有两波。一波是战后,另一波是五十年代末。粮食产量在报纸上频频突破生物极限,“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多生娃才有机会“赶英超美”。老汉们白天在田野里放卫星,晚上在炕上继续放卫星。
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亿。
西方普遍怀疑,我们以世界上区区7%的耕地,到底能不能养活世界1/5的人口?1994年美国流传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文章预言,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粮食产量将进一步减少,到时候中国庞大的人口会导致全球的粮食危机。
然而,我国的粮食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一路突飞猛进,从1978年的3亿吨增长到2013年的6亿吨。粮食产量翻了一番,靠的是“两平”。第二个“平”是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让水稻和地瓜一样开始了野蛮生长模式。
按照袁隆平最新的研究成果,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可以达到1200公斤。大约相当于目前实际亩产的三倍,也就是说中国粮食产量至少还有三倍的增长空间,老外们担心的粮食危机大概永远不会到来。
危机度过去了,红利滚滚而来。改革开放以后,原本庞大的人口负担,变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口红利。
外国的生产线拉过来,源源不断的消费品运出去,中国制造至少要比外国消费品便宜30%。老外们一只眼盯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另一只眼盯着中国庞大消费潜力。他们争相涌入,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以中外合营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一直到特斯拉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独资工厂,外资汽车企业才算真正拿到了中国市场的钥匙。而此时,四十年来从无到有,中国制造早已漫山遍野,填满了外国家庭的犄角旮旯。
外贸产业的疯狂增长,直接催生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之一——阿里巴巴的诞生。
人称“杭州英语第一人”的马云,把中国厂商的信息用英语翻译后放到网上以供海外客户浏览,建成了第一代阿里巴巴网站,搭上了外贸产业增长的快车道。
到2003年,淘宝网问世,马云才算真正尝到了中国人口红利的甜头。淘宝比亚马逊晚了八个年头,但是淘宝的用户量却可以是亚马逊的两倍。
最过分的是拼多多,仅仅用了三年用户量就赶上了亚马逊。要知道亚马逊很早就开始了全球扩张战略,早已覆盖了全球十几个国家。拼多多上市的时候,老外们惊掉了下巴。
互联网扁平化的优势在中国发挥得淋漓尽致。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2017年春晚的流量打了淘宝一个措手不及,一点都不夸张,春晚把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到同一块屏幕前面,试问世界上还有什么节目能够做到这样的效果?!
但是一谈到人均消费就蔫了,2015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401美元,只有美国人均35525美元的十四分之一。而一个亚马逊的营收大概相当于600个拼多多。如果中国人真的要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准,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整个地球都支撑不了多久。
所以,不少互联网企业,讲流量时一个比一个能忽悠,一旦谈到变现全都偃旗息鼓。
四十年,有的地方跑得快,也有地方跑得慢。
在中国上过大学本科的人只有约5%,很多人以为中国大学生多,是因为大学生真的很多。按照14亿人口来算,5%就是7000万,7000万足以超过全球大多数国家的人口。
我们看权健,都说权健太荒唐,但是事实上权健不仅养得起明星球队,还能冠名高铁。因为人口基数大,哪怕他们能忽悠0.01%的人,就足够他们牟取暴利。
前几天流传过一个段子:“你爷爷喜欢权健火疗,你奶奶穿足力健,你爸爸炒A股,你妈妈买P2P理财,你听罗辑思维,你老婆看咪蒙。”很多人留言都说太真实了。
知识网红们一直在讲中产阶级崛起了,其实不仅仅是中产阶级,老年群体、小镇青年……你能定义的所有圈层都在崛起。
事实上不是他们崛起了,而是整个社会正在快速对人群进行分类。以前能够平等对话的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代沟。我们不互相理解,我们只认同自己群体的观点。
到了后半场,你不用取悦所有人,只要你能圈住一部分人,就拿到了人口红利时代的生意经。
当然占了最大便宜的还是房地产。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了6.3亿,这6.3亿人要安家,还得从开发商手里买房子。
而中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4人,同比之下美国的人口密度为35人,还没中国的零头多。同样是一块地,中国开发商能卖的房子比老美多太多了。所以拿中国的房地产和美国比较是不理智的,房子在一个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国家,天生就是稀缺资源。
“房价才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句话非常真实,因为在资源稀缺的状况下,抢得到资源才算真正拿到了准生证。
不想生娃,是个人观念的进步。养儿不一定防老,养人民币才防老。
不敢生娃,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这个世界上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教育资源、粮食资源、住房资源,有些基因天生能够拿到更多的资源从而流传下去。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永恒的课题是如何过好这一生,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基因到底行不行。
从不让生到不想生,再到生不起,人口负增长就像暗夜里的犀牛离我们越来越近。人口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波红利是养老产业,君不见多少地产和保险大佬跑步进场。只是和养老产业并行的是沉重的养老负担,不过永远不要低估这块大地的能量,我们能用红薯和杂交水稻养活14亿人,自然也能挺过老龄化这道难关。
未来我们面对的最大的威胁不是国际环境,不是通货膨胀,也不是养老负担,而是人变少了。人变少了,外贸、房地产、互联网各类产业,将再也没有草莽英雄入场的机会。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然站在红利的尾巴上,80后还没老去,00后刚刚长成。圈层分化带来的机遇远远没有走到尽头。
趁着太阳还没下山,不去造作一把,你又如何欢送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