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热帖:月薪一万,连“车厘子自由”都没实现(组图)
“有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连车厘子都吃不起。”这是苏西2019年发的第一条微博。
90后苏西自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已经第五个年头了。12000的月薪是老家同学的三倍,300一支的YSL用着,5000一个的gucci包背着,却唯独在车厘子这儿没了底气。
买 OR 不买,that s a question.
“40一斤,十几颗,不够塞牙缝的。不买不买。”苏西说服自己。
然而,这个决定在十分钟之内就被老家同学的朋友圈击垮了。
苏西直勾勾的盯着那一大盆车厘子,脑子里迅速计算出其对应的价值并得出结论:这是在炫富。
在苏西看来,“车厘子自由”才是新精英试金石。想买就买,不看价,不拍照的才是真有钱。
尽管苏西心里不服,但不得不承认,这几年在北京的生活品质确实没有多大提升。
就拿工资来说吧,毕业五年,苏西的月薪达到12000。这在北京是个什么水平呢?
根据智联《2018年秋季求职期平均薪酬城市分布》显示,北京2018年秋季求职期的平均薪酬为10670元,位列全国第一。
苏西的工资跑赢了全国70%的人,却还是觉得钱不够用。为了上班方便,苏西在二环里租了一间4000元的次卧。
二环里4000元的房间什么样?15平,五楼,朝北,四家合住,一个厕所。为了不跟6个室友拼膀胱容量,苏西每天要提前半小时起来在厕所占坑。
每当坐在马桶上,苏西就开始幻想,要是老家160平的大房子在北京该多好啊!苏西甚至有些羡慕老家的发小。
40万买了最好地段的大house,车库、阳台、花园…每天去父母家蹭饭,不急不忙溜达20分钟上班。
“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有什么可羡慕的。”苏西坚定的告诉自己。
“生活不易,一定要善待自己”,是苏西在北京生活的执念。
除去每个月4000的房租,苏西每月的工资吃占大半。午饭约着同事一起吃,炒菜、干锅、烤肉…下午一杯下午茶,星巴克、奶茶,看心情。
苏西的外卖自由基本实现了。但车厘子、草莓、榴莲这种一盒一张毛爷爷的“奢侈品”,还是令苏西望而却步。
“倒不是吃不起,但是不划算。要吃就等过年回家去舅舅家吃。”苏西的小算盘打得明明白白。
每年过年,苏西能在老舅二姨攒的饭局上看到各种刷新她认知的东西。海鲜大礼包、JJ级车厘子、波士顿龙虾…小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国际范儿”。
尼尔森的消费信心指数调查显示,2018年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6,增速高于一二线城市。
小镇青年收入不是很高,却无需为高企的房贷和昂贵的物价而犯愁,可自由支配的财产和消费力与一二线城市的搬砖白领们相差无几,在剁手的路上成为主力。
她们的朋友圈永远丰富多彩,拼多多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新生活。当苏西还在对樱桃、草莓的高价望尘莫及,朋友们已经成了“多多果园”的农场主。
同学会上,大家的聊天内容也从以前的八卦往事,转为更为新鲜的话题,“什么牌子的扫地机器人好用?”、“最近新开的日料不错,一起去吃”、“年底去俄罗斯,有要带东西的找我鸭!”…
而此时的苏西,内心是尴尬的。在外漂泊的年轻人,有多少住得起能用上扫地机器人的大房子,有多少人能享受清净的假期,又有多少人能拥有真正的友谊?
5年前,追求“看起来更好的生活”更有吸引力。而现在,苏西感到过好当下的日子也不错。
从职场小白,到资深员工,苏西的薪资5年翻了3倍,这在周围人眼里是不错的发展。大城市带给人无限可能,但这份不确定性也着实让人“缺乏安全感”。
未来会怎样?是大城市漂泊的人最讳莫如深的话题。
苏西能做的只有不断努力,工作越来越忙碌,加班成为常态,经常要靠咖啡续命。苏西一直紧绷着弦,不敢有一丝松懈。
眼看同龄的小伙伴都买了房,拥有了自己的家,而自己还是一个人。苏西渐渐发现,年纪越大越需要的其实是一份安全感。
大年初五,苏西又要踏上回北京的火车。说实话,苏西有点犹豫,趁着没到35岁,回家考个公务员?每个在外漂泊的90后都这样问过自己。
2019,有些人支撑不住了,准备回老家发展;有些人仍然在寻找北上广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