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海归鉴别指南》
海归,是在大众眼里极其稀有,但在留学圈里却不在少数的一群人。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到2008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8.91万人。而到了2017年底,这个数字直接增加到了265万人,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而在高速增长下,具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也从媒体以往刻画的刻板印象中,成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个体。
在上一代人的心目中,海归,那就一定是一心为国、艰苦卓越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爱国依旧,却很少有人会去细想,这些年猛涨近7倍的背后,这个群体究竟有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当在留学期间经历了国外“二环内的消费水平”和“六环外的生活方式”后,新一代回国打拼的年轻海归们,又和前辈有着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特地筛选出了一些特征和标准,试图为大家呈现出“当代海归精英”的鲜活群体形象,看看你或者周围的朋友,符不符合当代海归精英的标准。
社交习性
1
社交的态度极为平和,很少有负能量的状态。
2
见面先握手,握手必拍肩,
是海归社交的标配。
3
与国内长大的朋友聊天时,
会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真。
4
女性能够熟练地穿着
极细的、10厘米+的高跟鞋约会,
dress to impress是礼貌的体现,
10厘米以下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平底鞋。
5
有年轻海归在自己面前中英混杂时,
会忍不住浮现姨母般的笑容。
6
公众场合听到80到90年代的美国流行曲目,
还是会忍不住激动。
7
出游生活是标准的社交破冰话题,
Napa红酒、坎昆跳伞以及高速罚单
是该类话题的门槛。
8
不开心的时候,想想自己留学时大学满地跑的
松鼠、火鸡、鸭子,还有鹿,心情就好了。
消费日常
1
你可能从头到脚看不出他们穿了一件名牌,
但真的只是你看不出而已。
2
常常会抱怨国内为什么没有
Macy’s或Bloomingdale。
3
对包包的牌子不太敏感,买下的唯一原因是喜欢。
4
男性是各类限量机械腕表的收集狂人,
但不会做出夸张的动作晒手表。
5
超过30岁以后每月最大的开销,
是还第2套房子的房贷。
6
虽然早已回国,
但还是热衷熬夜看海外新品发布会直播,
并在朋友圈上全程直播。
7
对CES上的各种科技新品毫无抵抗力。
8
他们推荐的餐厅都很好吃,
上至米其林下至路边摊。
生活爱好
1
会有一个固定的私人家庭医生,
日常不去公立医院看病。
2
保持至少一个自己在留学形成的爱好,
比如攀岩、滑雪、健身、潜水、跳伞,甚至飞行。
3
对上述体育运动的热情
要明显高于乒乓球、羽毛球、篮球,
假期会推荐朋友去巴拿马潜水、去Lake Tahoe滑雪。
4
会在朋友圈发反季节的风景照,
比如夏季在瑞士爬雪山,冬季在坎昆避寒。
5
相比起为看得见的“名牌“花钱,
更舍得为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花钱,
比如花上万只为买把不腰疼的椅子/
为了选个靠谱的烘干机研究了整整一个月。
6
比起出门组局,更愿意请朋友来家里聚会。
7
有机食物是日常标配,
非常怀念留学时离公寓5mile的
whole foods
8
对贴有US Organic标志的有机肉菜
依然没有抵抗力。
工作能力
1
习惯在办公室阅读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
时刻保持谈吐有东岸精英既视感。
2
对时间观念有近乎偏执的追求,
很容易因为一场不守时的会议而动脾气。
3
比起使用微信,
他们更喜欢用有头有尾的邮件交流工作,
并习惯在尾部加上Sincerely或Best等字样。
4
已经习惯每天早上在跑步机上开电话会议,
不会听漏电话中的任何一个字。
5
出差时,超过3个小时的航班会选择升舱,
没有充足的睡眠在客户眼里是不靠谱的征兆。
亲友相处
1
朋友圈经常会发家人合影,
即便不是特殊的节日,
也愿意跨越大洋见上一面。
2
如果是特殊的节日,不仅不会缺席,
还更讲究仪式感,
20好几的年龄也会期待坐在圣诞树下拆礼物。
3
必定会有一道拿手菜可以做到大厨级别,
因为在国外全靠这道菜撑场子。
4
和父母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比起亲密无间,
更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独立感”。
5
只要出门旅游,习惯会给家人朋友带足纪念品礼物,
热衷赠送雪山、城市和北极熊图案的各类冰箱贴。
6
会让孩子学习2门以上的外语,
但不会让孩子在餐桌上“来两句”。
7
非常相信多子多福论,也可能是坚定的丁克族。
居家习惯
1
忍受不了脏乱的环境,
尽管他们自己并不擅长收拾。
2
对组装家具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怀。
3
会拿正在读的英文原版书盖泡面。
4
主要是因为家里没几本中文书。
5
会花五位数买一台家用跑步机,
三个月后发现带狗在户外跑步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