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16.9°C-19.8°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还在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别再做梦了...(组图)

2019-03-02 来源: 短史记 原文链接 评论15条

近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落幕。本次比赛中,共有6个国家的选手获得金牌,其中美国队3枚、俄罗斯队2枚。

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是第15名,摘得银牌,无金牌入账。

这个新闻,迅速变成了一个舆论热点。很多人认为,这种失利是“中国严禁奥数的恶果再一次出现”,进而批判当前的教育政策,认为中小学不该取消奥数竞赛(如下图)。

还在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别再做梦了...(组图) - 1

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

不要误以为中国奥数以前远超美国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只对参赛个人发奖,不设国家奖项。

不过,计算各国选手的总得分而得出的排名,仍被许多国人视为国家数学能力的一种证明。据统计:1988年以前,获得总分第一最多的是苏联,有12次;1989年至今,中国共获得19次总分第一。美国极少获得第一。

据此,很多人觉得我们本来是一个数学强国,本来远比美国要厉害。

而近年的某些数据,则容易给人一种中国在走下坡路、而美国正在强势逆袭的印象。

比如,自1985年至今,中国在IMO上先后19次夺冠,而1994年后美国有20年无缘冠军。但在2015年,美国队夺得冠军,随后又在2016年、2018年再获冠军,中国位列第二、第三。其间的2017年,则是韩国夺冠,中、美分列第二和第四。从2016年起,美国也三次夺得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总分第一名,这期间中国的最好成绩,是2017年的总分第三名。

乍一看,中、美两国的国际数学竞赛成绩,仿佛是在2015年一降一升,突然拉开了巨大差距。

这种数据对比,使得许多人无法接受此次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中国选手无金牌入账的结局。他们要反思这个事情,而反思的结果,就是痛骂当前的教育政策,认为不该“严禁奥数”(禁的是奥数与升学挂钩,并非禁止民间学习奥数)。

还在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别再做梦了...(组图) - 2

图:2015~2017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各国总分榜

其实,认为中国的奥数竞赛水平,在历史上远比美国厉害,不过是一种幻像。中、美奥数竞赛水平(不是指国家数学水平),长期只在伯仲之间。

以IMO来说。美国虽然在1994年~2014年间从未夺冠,但历届竞赛大都保持在前三名;中国在1989年首次夺冠后,不断获得总分第一,但大多数时候与美国的差距并不明显。比如,2001年,中国和美国都各有2名选手获得满分;2011年,中国队总分第一,作为第二名的美国队6名选手也全部拿到金牌,两国间只有微弱差距。

这种不相伯仲,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比如,中、美两国人口众多,在选拔学生参加奥数比赛时,有天然的人口优势。再如,美国的初、高中教育条件远比中国要好(中国存在相当规模极其简陋的乡村学校),但中国自1986年起效仿苏联模式,比美国更加注重IMO选手的选拔工作,一个典型的区别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队员被选出后,集训时间常多达四、五个月,而美国队的训练营集训时间一般只有三周半。

此外,两国IMO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奥数比赛的理解,也大致相同。

从1988年起担任中国奥数国家队教练的熊斌,曾直言“在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因为“真正数学学得好的人,不是学出来,而是悟出来的”,重点在领悟思维方法,而不是牢记解题技巧。

美国奥数队领队罗博深(Po-Shen Loh),同样相信思维方法的重要。他说,“很多人看到数学就头痛的原因正在于用了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不是用数学思维来学数学”, “但是如果你学着思考,其实不用背这些方法,你可以试着自己一步步推导出来。”

罗博深还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学生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他们是否找到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跟随哪位老师学习已不再重要”,2015年,美国队的6位选手,有5位都来自偏远小城市,此前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自学奥数。

畸形的中国奥数热

奥数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奥数在中国演变成了一种畸形教育。

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IMO,北京随即出现了第一家奥数培训机构。该机构宣称“所有任课教师均通过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一级教练员考核”。

1990年,中国举办IMO并取得优异成绩,奥数热度骤增。许多学校开始将奥数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智力、能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催生出大批奥数培训班。此后,中国不断在IMO中斩获总分第一,奥数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也随着媒体报道一再提升。奥数培训面向的人群,也从中学生迅速扩展到小学生——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奥数顺势“填补空白”,摇身成为名校(初中)择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官方对奥数热的抑制,至晚始于1994年。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各学科竞赛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提出停办奥校。此后,出台后不少类似措施,如2005年,北京叫停了奥数竞赛之一“迎春杯”、叫停了中小学举办奥数班。但“奥数”已被神化,家长、学校也都广泛接受了这种神化,这些抑制措施并无效果。

如今,奥数在中国已无人不知,“奥数经济”也已蔚为大观。

2016年,有媒体估算,杭州小学生在奥数培训上一年的支出,即达3亿元。举办竞赛能带来高额回报,浙江省的“睿达杯”在2016年有约18万名考生报名,其中4.6万人参加复试,按照初、复试各交30元的规定计算,仅报名费即可得600多万元。为在竞赛中拿奖,家长还要让孩子参加训练营、冬令营等,交纳成千上万的费用。

还在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别再做梦了...(组图) - 3

图:“睿达杯”奖状

与真正的数学教育——重在领悟思维方法,而非牢记解题技巧——相反,中国的畸形奥数热,为了追求成绩,往往将重点放在向孩子灌输解题技巧,而对数学思维的培育弃若敝屣,教学水准极度堪忧(但这种培训路径很受市场、也就是家长们的欢迎)。专讲解题捷径、违背教育规律超前学习(低年级学习高年级知识,以打败同为低年级的其他同学)等现象,无处不在。

在专业奥数教练们看来,这种“全民奥数”并不利于选拔真正的数学人才。赵斌曾担任中国队副领队,于2016年带领浙江省队参加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感慨:如果说杭州地区有5000名学生适合参加奥数培训,实际上却有2万人报名:

“这多出来的1.5万人,当中绝大多数是不喜欢学奥数的,他们的成绩的确也能够通过培训得到提升。这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那些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人才,在众多学生中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于是就被埋没了。”

在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奥数不与升学相挂钩,只关乎兴趣与天赋,这样的问题就会少很多。

在美国中学里,相比于奥数这样的学科类项目,更受重视的是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活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冯承德在中、美两国有着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在他看来,“美国孩子的数学并不差,真正高难度的数学课里,美国孩子很多,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美国学生的数学才能,往往显现在大学阶段。中文互联网有着“美国靠华裔取得(数学竞赛)冠军”的传言,其实,在美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代表队中,华裔或者亚裔从来没有占到过多数。

在德国,虽有从学校到全国的各级别奥数竞赛,但学生参加全凭兴趣,其成绩不会成为进入名校的保证。相关机构在地方建立的奥数班,也禁止商业化。没有中国式的奥数热,德国学生也可以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得好成绩。2011年,中国在IMO中获得总分第一名,但个人第一名的获得者则是德国女孩丽莎·塞尔曼;德国人彼得·舒尔茨曾获得IMO金牌,2018年成了菲尔兹奖得主。

参加IMO的国家有上百个,只有在中国,奥数成了一门“显学”。

奥数强国不等于数学强国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罗马尼亚大师数学赛等,是重要的国际数学赛事。能在其中获得奖牌的选手,大都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

但这并不意味着获奖选手一定会成为数学家;在这些赛事上表现杰出的国家,也不一定就是“数学强国”。

瞿振华是2019年中国参加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领队。在他看来,这类比赛,“只是显示了在中学生中数学竞赛的普及程度和训练水平”,而无法体现“一个国家的数学科技水平和顶尖数学人才情况”。后者“更多地是由高等院校的水平和整体国力决定的”。他还举例说明:

“法国是国际上的数学强国,有很多获得菲尔兹奖的法国数学家,但是数学竞赛在法国的中学生中并不是很普及。”

还在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别再做梦了...(组图) - 4

图:瞿振华在国家集训队开幕式上讲话

以训练解题技巧和为核心的中国式奥数培训,虽然可以让很多孩子在奥数赛场所向披靡,但并不利于他们在数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获得菲尔茨奖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明言:

“做奥数竞赛绝对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数学其实是做研究,而奥数却只是做题目。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是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自己找问题,而奥数训练的不是这个。只知道去做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有些地方将学生聚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获了奖又怎么样,……(我)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对考试有能力,对思想没能力,最后连毕业都困难。“

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是菲尔茨奖得主,曾拿过IMO金牌。他对奥数训练和数学研究之间的区别,有着深切的体会:

“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奥数本身不属于高等数学。其要旨在于,使用较为基础的数学理论,解决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一个在奥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如果有意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还须在大学、研究院进行更系统的学习。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德矿曾说过:

“浙大不少同学,中学时期都参加过数学竞赛,还得了奖,但我在教大学数学时发现,搞数学竞赛的同学,在学大学数学课时,与普通同学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

其实,那些真正在思维方式层面获益、而非为掌握解题技巧所困的优秀奥数选手,即便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一如美国奥数队领队罗博深所言:

“美国奥数队员有很多成功案例,有些人选择从事数学、计算机等研究;也有些人经商成立公司,例如软件开发公司;还有些人投身金融行业。”

一见到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赛事上成绩不理想,就开始怀念的曾经的畸形奥数竞赛热,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还在吹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别再做梦了...(组图) - 5

图:在率领美国队夺得国际奥数冠军后,罗博深受邀访问白宫。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5)
起个名字都很难
起个名字都很难 2019-03-02 回复
美国参加的不是很多华人吗,哈哈
Sloppy
Sloppy 2019-03-02 回复
得了奖又能怎么样?他数学强就代表这个国家数学强了?什么弱智逻辑
轮胎要充电
轮胎要充电 2019-03-02 回复
奥数,算数,数学不是一回事!!!
PeterNo.1
PeterNo.1 2019-03-02 回复
美国里面多少华人?别说美国,澳洲,前几名,不是印度就是中国
Gonzalo
Gonzalo 2019-03-02 回复
HA HA 怎么会这样!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