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波折不断 历经“战火”考验的刘鹤谈判团队(组图)
北京时间3月12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及财长姆钦(Steven Mnuchin)通话,就贸易谈判的关键问题交换意见,并确定下一步“工作安排”。
此前三天的3月9日,中国人大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副部长王受文和钱克明就“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上述3名官员中,有两名是参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领导的中美贸易谈判小组成员。
因为贸易战而和美方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沟通和谈判的中国代表团队,曾经因为未能达成外界期望而被批评“缺乏经验”,其领衔人、“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更是被有的舆论称为“无实战经验的智囊性官员”——有足够的经济理论背景,却缺乏面对实际问题以及外部挑战的实战经验。
且不要说这种立论是否成立,单是从近一年来中美贸易谈判的波折堪比当年入世(WTO)期间的波折过程就可以认为:近一年的中美贸易谈判,已经给了参与谈判的中方代表团队的官员们足够的历练机会,而这种历练,显然亦将成为相关官员在中共政坛上更进一步的实力资本。就如当年在中国加入WTO过程中,历经过艰难谈判后的朱镕基、龙永图、吴仪等官员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领导者一样,参与中美贸易争端谈判的中国代表队的官员们,他们极有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外贸经济领域的中流砥柱。
中美谈判波折不断
对于刘鹤与美国贸易代表3月12日的通话内容,虽然官方没有披露双方是否讨论了习特会何时举行,但是外界普遍认为,根据白宫方面近来的言论,此次通话实际上是美国明确告知中方习特会不会在3月举行。此前美国官员对媒体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3月底会面,但是近日有媒体称,两国元首会面时间将延迟。这种无法证实的“延迟”被认为是中美贸易战谈判的又一挫折。
其实从2018年2月27日至3月3日,当时尚未担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刘鹤,首次因为中美贸易问题,以“习近平特使”的身份专程赴美磋商两国贸易争端开始,中美之间已经举行了七轮高级(副部级及以上)会谈,期间几经波折,至今尚未达成协议。曾有评论称,谈判没有结果的原因是美国谈判代表一再提出中国贸易实践和国际贸易法的细节,而中国方面倾向于讨论整合连贯的经济策略。
《纽约时报》曾经发文评论刘鹤带领的中国代表团缺乏经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则报道,2018年5月刘鹤受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委托到华盛顿“灭火”无果而终,中美贸易战最终爆发,那个时候开始刘鹤的能力明显受到质疑。报道还说,(美方)第三次在北京与美国代表谈判时,刘鹤团队的专业水准也受到质疑。
2019年1月,刘鹤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见面时,向对方提出为减少两国贸易逆差,中方将“日购500万吨大豆”,也曾引起广泛争议。不少分析指出,与美方代表精兵强将,各个都十分专业相比,刘鹤本人及其团队,严重缺乏实战的能力。还有传闻称,刘鹤因为没有快速让中美之间因为贸易问题和解,已经引起各方质疑且让中共高层不满。
事实果真如此吗?
早有先例
莱特希泽与姆努钦通话刘鹤,被外界推测是将一个众所周知的的定论(延迟两国元首见面)通告中方。从美国做事的方式看,特朗普政府试图营造一个突然发难、临时改期的对华强硬形象。将决策提前公告给大众,表明特朗普政府需要对内交代,需要舆论公关。 这种做派,中国早在20年前就已经“领教过”。
在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之前,中美之间曾历经4年(从1995年至1999年)谈判。其中双方的博弈与较量,很有可能比今天的中美贸易战谈判更加复杂和惊心动魄。
1995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WTO,并开始与WTO的37个成员国逐一开始拉锯式的双边谈判,其中最复杂、最艰难的莫过于中美之间的谈判,前后多达25轮。之后相关官员透露,其中起伏跌宕、山重水复的情节迭出。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而就在当天早晨,中美之间仍剩下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亲赴现场。这一天,正是召开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日子。谈判桌上,美国人抛出的前3个问题,朱镕基都说“我同意”。当时的中国外经贸部党组成员、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着急了,不断向朱镕基递纸条,上面写着“国务院没授权”。但朱镕基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当美方抛出第4个问题时,朱镕基提出,“后面4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5分钟之后,美方同意了中方的意见。
而就在最后一轮谈判当中,中美双方仍然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唇枪舌剑,锱铢必较,甚至为争执难下的谈判条件敲桌子砸板凳。在此之前的1999年3月15日,朱镕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进行复关和入世谈判已经13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所以,如果将一年来中美贸易战谈判这种国家这样的较量和博弈过程的波折和反复,归结为刘鹤团队能力不足,现在不够公平。刘鹤出生于1952年,中学毕业于有不少红二代就读的北京市101中学,与习近平为同一中学毕业生。大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修读工业经济硕士。后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薛顿贺尔大学工商学院参与研究及教学工作(1992年1月至1993年1月)。
除了在人民大学任教的几年经历,刘鹤工作经历几乎都在政府经济管理或者决策部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以及中财办。中共十九大之后,刘鹤出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兼任中财办主任以及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还要扮演核心经济智囊的角色。2013年5月,习近平曾向到华访问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龙介绍刘鹤,“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刘鹤由此被外界广泛关注。美国彭博社(bloomberg)誉其为“中国的萨默斯”( LawrenceSummers);中国媒体亦称其为“中国新经济计划的总设计师、“总书记财经幕僚”和“习大大智囊”。如此高位,难免不胜寒。对于刘鹤来说,美中贸易谈判就是个烫手山芋,而特朗普的多变,也为谈判增加了难度。
磨炼是前进的基石
中国有一首令人耳熟能详的励志歌曲,其中有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随便便成功。”虽然属于比较感性的鼓励语句,但亦是中共政坛官员仕途是否能升迁的真实写照。
就如当年中国加入WTO谈判的15年坎坷过程中,担任主要谈判人的官员:从沈觉人、佟志广、吴仪,石广生到龙永图,每一代的经贸官员能在不同时期的开放思想,政策中把握适当方寸,又能掌握在进程中的全球经贸大环境,边走边琢磨谈判手法与尺度,这种过程的困难并非外界人士所能想像。而他们成为中国宏观政策部门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对之后的官员产生了影响。
中共政坛的传统是一向讲团队,不张扬个人成就。对于刘鹤团队来说,无论是刘鹤本人,还是谈判副代表、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以及出现在中国代表团名单中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中央财经办副主任廖岷、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等主要人员,在与美国代表的谈判中,无疑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中共高层代理人的角色,而非美国官员那种突出本部门意志和张扬官员自身个性。
虽然这种收敛也许会让外界产生中国代表团不够强硬和果断的误解,但是这并不会影响这些官员仕途的因素。能参加中美贸易战谈判本身已经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得到了中共高层的认可,历经中美贸易战谈判的“战火”淬炼之后,显然 有助于他们今后在中国经贸管理层面的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