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响水,一个和化工厂爆炸新闻深度捆绑的地名(组图)
今天临时更改一下文字的内容,原因是今天下午,江苏盐城响水,发生重大爆炸事故。根据北青报、新京报及央视等新闻报道综合信息,这次爆炸发生在陈家港工业园内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截止今晚已经确认造成多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从现场录像中可以看到爆炸极其剧烈,对周边很大范围内的建筑物都造成了冲击,根据央视等媒体的报道,爆炸造成附近居民受伤送医,伤者中包括距离工厂1.1公里的一所幼儿园中的孩子。
新京报报道视频:
目前当地消防部门已经派出数百名消防员在现场扑救,但当地今天为大风天气,同时化工原料爆炸的处理难度较高。根据今晚20:00点央视直播的画面可以看到,火势仍然没有被控制。
在这里衷心祝福当地民众以及所有参与救灾的消防指战员平安。
根据新闻报道,本次爆炸的主角是化工厂的原材料:苯。
苯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组成的环状分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苯环”,化学上将拥有苯环的有机物叫做芳香烃。
苯是一种有香味、可燃同时对人有致癌毒性的物质。因此此次爆炸有可能造成苯和化工厂中其他有害物质的泄露。所以在救火抢险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防止泄露的有害物质对当地周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伤害。
苯的爆炸事件可能造成空气和地表水的污染,因此本次爆炸地区周边生活工作的人员应该引起注意。
从地理位置上看,此次发生爆炸的工厂位于江苏盐城的响水县,位置在盐城、淮安和连云港三地之间,同连云港的距离要比淮安和盐城更近一些。
从空气污染的可能性上看,当地这两天将以东北风为主,因此如果空气中有污染物,可能会被影响的主要是爆炸地点西南的响水县城,和淮安方向的部分居民。
不过随着空气的流动扩散,空气中的污染物会被快速稀释,因此下风方向的居民不需要特别害怕。在爆炸地点5-1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尽量不要出门,等待事件解决。尤其是如果闻到空气中有比较明显的异味时,建议回到室内,封闭门窗。
同时也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对地表水的污染风险。
这是有先例的。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严重伤亡。同时,因为“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及时督促采取措施”,爆炸现场的苯和硝基苯等泄露原料被排放到松花江,造成松花江严重污染,引发当地民众的恐慌,被国务院认定为“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从爆炸地点来看,该化工公司所处位置在当地名为灌河的河流旁边,距离灌河进入黄海的入海口约10公里。因此需要在现场做好对有毒物质尤其是消防废水的监控,避免这些物质随河流进入黄海,对环境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此外,看到网上传播的一个视频,还是要提醒大家:遇到爆炸一定要及时躲避,不要觉得离得远就安全。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冲击范围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这个我们在上次塘沽爆炸事件的分析文章中写过,不多说了,看文末的搜索关键字吧。
又是一次与化工相关的恶性事故。目前来无法确认这次爆炸背后的直接原因。但当听到“爆炸”和“响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第一反应却是:唉,终于发生了。
让我们去回忆两个虽不久远,但可能已经被很多人忘记的时间点:2011年和2007年。
时间倒回8年前,2011年的2月10日凌晨,就在这次爆炸发生地点的响水陈家港,发生了当时令国人震惊的“万人奔逃事件”。根据事后响水市政府公布的情况,因为听闻“化工厂要爆炸”,陈家港等4个乡镇的30多个行政村,超过1万人的当地民众陷入集体恐慌,在深夜集体向响水县城方向出逃。
深夜之中,深陷恐惧的上万居民混杂在拖拉机、汽车、摩托车的车流中,拥挤不堪地涌向县城,其间一辆农用车不慎翻车落入河中,造成4人死亡的惨剧,包括一名70多岁的老人,以及两名儿童。
▲2011年2月10日凌晨出逃的村民
事后根据调查,事情的起因是当地一名工人看到某化工企业正常排放的蒸汽,误以为是有毒气体泄漏。当他打电话给亲友报警之后,谣言便不断膨胀,最终演变成导致一万多人连夜逃生的“化工厂要爆炸”事件。
一句谣言之所以能让上万人在半夜离家逃生,本质的原因,是当地民众对于化工厂区的安全性已经有根深蒂固的怀疑,才会毫不怀疑听到的传闻。换句话说:只有天天生活在“一定会爆炸”的恐慌中,才会导致人们如此迅速地失去理智,抛弃家园踏上逃亡之路。
在当时的新闻中有这样两句话:
新华社引述附近村民的描述称:“一听说化工厂要爆炸,不管是不是谣言,先跑再说,保命要紧,而且大家确确实实闻到了刺鼻味道。”
很多村民对新华社记者说,化工园区就像身边的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整天心悬在半空中。
而今天之后,我们还能简简单单地认为他们错了吗?
当地居民的恐慌并非没有缘由,它来自于空气中经常闻到的刺鼻气味,也来自于因为污水排放而逐渐绝迹的当地渔业资源。更来自于“万人大奔逃事件”之前的记忆。
我们把日历向前翻三个冬天,又会看到一个将“响水”和“爆炸”联系在一起的日子。
2007年11月27日10时20分,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重氮盐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通报,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应急指挥和救援处置不当,是这起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
而2007年爆炸的江苏联化同样是在陈家港工业园区,和今天爆炸的江苏天嘉宜,仅仅一路之隔。
但之所以响水1127事件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时间点,更多的来自一篇堪称中国当代新闻史上奇迹的文章。
2007年响水爆炸事故发生之后。一篇署名为响水县委宣传部的文章在网上流传起来,名字很长,叫《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全力做好舆论引导——响水“11·27”事故新闻协调工作的主要做法》。
这篇文章当时轰动一时,因为作者用官方文档的语气,详细记录了当地政府如何在2007年爆炸事件发生之后,阻挠全国新闻媒体记者采访的“先进经验”。
我们摘录一些这篇文章中所记载的“新闻协调工作”:
对所有来响采访的记者,一经发现,并确认其身份后,我们一律将其邀请到五洲宾馆安排食宿。每日统计来响媒体记者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提请指挥部控制事故现场,任何记者未经同意不允许进入采访拍照。同时,要求公安部门每日检查县城和陈家港大小宾馆、旅舍,发现记者入住立即报告。
新华社记者邓华林因临时有事要回南京,我们立即派专人专车全程陪同。在到达目的地后,仍然与记者进一步沟通,劝阻了他再次来响采访的念头。
中央电视台《安全在线》栏目在事发后第三天,派出3名编导摄制人员到响水自行住进响水大酒店,准备进行采访,计划制作警示教育片在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播放。我们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并说服他们住到统一接待点,同时安排5名同志和一部专车跟踪服务。在七天的时间里,我们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24小时陪同,先后四次成功劝阻了他们的私自采访活动,最终使他们放弃采访计划。
在事故第一现场,我们派驻的人员和化工集中区抽调的同志一起,昼夜巡逻,严防死守,坚决劝阻记者私自采访。期间,有3批记者试图翻越联化围墙,深入现场采访,被巡逻组及时发现,当即劝离现场。
11月27日晚,当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强行到县人民医院采访时,医护人员能从大局出发,婉拒其进入病房采访,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立即与县人民医院领导联系,并以治疗需要为由,把记者稳控在伤者病房外。12月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安全在线》栏目3名记者乘坐文华公司出租车前往陈家港沙荡村采访,并强行要求出租车司机关闭手机。在这种情况下,该司机乘他们不备之际,借用他人电话向公司总部作了报告,为成功劝阻这次采访活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中国青年报一记者自来响后一直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并多次强烈要求深入事故现场进行采访。11月27日,当我们发现他与新华社记者解除后,采取果断措施,特地将他单独安排到响水希尔顿大酒店,同时明确宣传部一名副部长带领3名工作人员24小时陪同。11月28日凌晨五点时分,该记者想悄悄离开,被我们陪同在酒店大厅的通知发现,及时进行劝阻。
12月4日下午,在参加江苏法制报盐城记者站成立五周年活动时,我们从一新闻媒体朋友处获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准备来响水采访“11 27”事故。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做好应对准备;另一方面迅速弄清报料人姓名、手机号码及其社会背景,通过其工作聘用单位施加压力,同时,我们迅速与报料人取得联系,在灌云与其直接见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求其同央视记者联系,说明报料与事实不符,劝阻其不来采访,从而及时化解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新闻采访事件。
2011年万人奔逃事件之后,这篇可以看成中国新闻学上最真实的报道文学的奇文又成为了一次热点。当时第一财经曾经发过一篇文章,文章中采访了2007年爆炸事件后去响水采访的中青报记者李润文:
我们相信这次的爆炸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来自某些人为偶然因素,但我们看看响水这十几年的的各种“爆炸”新闻,其实就知道这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希望经过这次磨难,国家主管部门能认真追查当地政府这些年“可能存在”的过失责任,让响水人民不要再生活在定时炸弹的恐慌中。
其实写到这里,应该也不需要我们再多说什么了。
化工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必需的基础,也是很多地方政府发展GDP的希望所在。但如果在希望引进化工行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同时,不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就要面对环境污染和恶性事故的风险。
而当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将自己的工作精力不放在安全监管,而放在防火防盗防记者上面,拒绝媒体监督,无视民众疾苦和恐惧。这个地区的“名气”可能就只能来自于恶性事故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