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裔奋斗10年仍“零收入”!一年15场秀才刚好不亏!在澳洲梦想能当饭吃吗?(组图)
【今日澳洲4月8日讯】(记者 昆西)每天清晨,符子龙(Jason Phu)需要为自己租一张桌子和一台电脑,作为临时办公的地方。
作为澳洲一名青年艺术家,在这个不到一平米的“办公室”,他得抓紧时间,和不同的客户、画廊、博物馆通过邮件进行工作交接。
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忙碌到深夜。
他的工作室是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屋,位于悉尼CBD一栋大厦内,在他搬进去之前荒废了许久。
他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填满透明的玻璃墙体,为自己隔出一点点隐私。
符子龙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在10个小时以上,对他来说,这都是常态。
“对于悉尼许多艺术家来说一周工作80个小时都很正常。”,符子龙说道。
符子龙是澳大利亚颇有成绩的青年华人艺术家。
读大学时,他就获得了极富盛名的约翰·苏曼爵士奖(The Sir John Sulman Prize),先后两次入围最受公众欢迎和最具盛名的阿契伯尔奖(Archibald Prize)。
(符子龙入围阿契伯尔奖(Archibald Prize)作品 图片来源:NSW Art Gallery / Jason Phu)
他的作品曾陈列在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 MCA) 、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Art Gallery of NSW)以及世界各地其他家美术馆内。
(符子龙入围约翰·苏曼爵士奖作品 图片来源:NSW Art Gallery / Jason Phu)
看似名利双收的他,过去10年的生活,却常常入不敷出。
18岁起,便开始为生计在酒吧和厨房打工,时常寄宿父母家中避免房租。
奖学金和商业收入,几乎不够支付油彩和画板。
这样残酷的现实,却是澳洲艺术家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01
误打误撞入行,“工科男”变艺术家
符子龙出生在悉尼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妈妈是售货员,爸爸做管理,从小家中并无艺术氛围。
和其他的华人小孩一样,符子龙的童年充斥着许多课外补习,上不完的数学课和周末中文班。
“小时候,爸妈不会带我去美术馆,最多有时候去一次博物馆。”
“那时,我喜欢画卡通,但从没想过当艺术家。”,他回忆道。
(图片来源:Foxtel Arts)
中学时,一心想学工程和设计的符子龙,却误打误撞进入了艺术界。
“因为我想学的课程对于分数要求很高,我当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要求。”
“我的高中美术老师最后说服了我,让我学艺术(Fine arts)。”,符子龙说道。
(符子龙入作品 图片来源:NSW Art Gallery / Jason Phu)
然而,这一决定竟意外得到了不懂艺术的父母支持。
符子龙回忆道,“鼓励是非常有帮助的。他们觉得如果你努力工作,‘我们就会支持你’”。
2008年,他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COFA)学艺术,创作才华逐渐彰显。
(图片来源:UNSW Art & Design)
“当我做了这一行才发现,其实我挺擅长的”,符子龙笑道。
他的作品很快为他赢得了首个约翰·苏曼爵士奖(The Sir John Sulman Prize),同时也为他获得了一大笔奖学金(Freedman Foundation Travelling Scholarship),帮助他出国游学。
先后做客重庆、香港、清迈,北京等地的美术馆,如今又回到悉尼,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工作室。
(工作室的玻璃墙被贴满书法作品 / 昆西 摄)
02
北京,北京:是灵感也是挣扎
符子龙爱用毛笔作画,游走丹青,笔下生花。
在他的作品中,透着传统中华艺术的痕迹和浓浓的山水写意,这些都源自儿时在北京生活的经历。
(图片来源:Foxtel Arts)
小时候,每年春节母亲都会带他回一趟北京,看望姥姥姥爷。而在老家,墙上高挂的泼墨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总是深深地吸引着他。
“那些在墙上贴着的国画、书法作品,对我影响很大。”,符子龙回忆道。
“每次回北京,我不仅仅只是游客,我能更深刻的体会这里的文化,这些感受都会进入艺术。”
(工作室墙上贴着的福字 / 昆西 摄)
相见时难别亦难,符子龙每次回北京,都分外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那些举手投足间不经意的回眸,缓缓端起的茶杯,一个温柔的问候。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变成了一个个记忆碎片,幻化成灵感涌来。
(图片来源:Foxtel Arts)
在将传统中华艺术运用到创作中之前,符子龙也经历了漫长的心理挣扎。
他说,在更早一点的年代,在澳出生的少数族裔,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种排斥自己文化的心理。
“因为你想变得更Aussie。但逐渐长大后,会越发的喜爱自己的文化之根。”,符子龙感叹道。
03
华人艺术风格受争议,带着使命感再述历史
符子龙的作品,常常通过几个诙谐的虚拟人物表达,并配以中、英文的语言文字,成为一大特色,这为他招来非议。
曾有人说,作品里的中文字体不伦不类,不算是书法,不合规矩。
(符子龙作品 图片来源:NSW Art Gallery / Jason Phu)
他说,中文是他的文化,虽然自己不是书法家,但他希望能将中澳两国文化结合,为作品赋予层次和共鸣。
如今,他的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欢。“现在观众的审美越来越成熟,他们认可了这是澳洲华人的艺术。”,符子龙说道。
(图片来源:Foxtel Arts)
“同样的作品,不同人都会有各自理解。”
“有的只有中国人能懂,有的只有澳洲华人能懂,有的只有澳洲亚裔能懂,还有的只有移民者才能懂,有的每个人都能懂。”
2015年约翰·苏曼爵士奖评委Lindy Lee这样评价道:Jason的作品,低调、诙谐,在不同文化里的穿梭自如。
(符子龙获约翰·苏曼爵士奖作品 图片来源:NSW Art Gallery / Jason Phu)
岁月的历练,在幽默之余,也为他的作品带了批判精神。
他习惯利用当代艺术作品的方式,将一些被人遗忘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供人审视、评论和思考。
在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Primavera 2018画展中,符子龙通过当代艺术再现了澳洲唯一的华人山贼(bushranger)Sam Poo的形象,讲述他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与艺术家杨子荣(John Young)共同举办的画展《The Burrangong Affray》中,他揭秘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在新州的小镇Young,150年前发生过一系列不堪回首的反华暴动。
(符子龙、杨子荣合照 / Teresa Tan,ABC)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有一个使命就是要还原历史真相。认清历史真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符子龙说道。
“我想要告诉大家作为澳洲华人的意义:我们和其他所有移民一样,在澳洲后殖民时期历史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04
在澳洲,梦想能当饭吃吗?
近年来,关于艺术家生存状况的社会讨论不绝于耳。
(图片来源:ABC)
据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的研究报告显示,视觉艺术的收入处于所有艺术收入最底端。
(图片来源: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2014-2015财政年,澳洲艺术家的税前平均收入为$48,40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77,121,却稍高与贫困线$22,167,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4%。
而上周二公布的2019-2020财政预算中,艺术产业意料之中的再次成为“输家”。
(图片来源: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艺术家的生存空间每况愈下,能否维持生计,成了许多人担忧的问题,对此符子龙也深有体会。
符子龙叹息道,“太难了!直到今年,我才终于不用去酒吧工作了。”
“我今年一共有15场秀,才刚好收支平衡。”
日常的商业创作,比如设计logo,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这些收入,只能恰好覆盖他的生活开支和艺术成本。
符子龙说,“别人都说你都入围Archibald了,日子就好了。但你看看很多入围甚至获奖的人,5年后、10年后都做别的工作了。”
(2017年,符子龙为AFL球员Lin Jong画的肖像,入围阿契伯尔奖(Archibald Prize)图片来源:Foxtel Arts)
对于许多澳洲艺术家来说,他们不得不在创作之余,寻找其他工作养活自己。
符子龙说:“我认识一朋友做了这行50年,每年都没有钱,连房租都交不了,为了孩子,最后改行做别的。”
“我很幸运可以做一个全职艺术家,我的很多朋友都不能做全职,在我们的行业,全职艺术家是非常幸运的。”
“我的工作室是免费的,爸妈也在背后支持我。如果日子苦了,我就回爸妈家住,不用付房租。”
(简陋的工作室一角 图片来源:昆西 摄)
艺术这一行里,光努力是不够的,还得考虑如何生存。
在悉尼的艺术圈,很多人在33至38岁,才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
“你可能需要等10-15年,才能开始看到希望,赚一点小钱。”,符子龙说。
人们常说,艺术是高尚的,应该高于金钱,但他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赚钱很重要,我需要钱吃饭,我希望能和好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吃顿好的,或者买一条好的牛仔裤。”
“我只想要有份稳定的收入。”
随着社会多元化,过去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资源正越来越开放,年轻人、少数族裔、原住民开始有了更多出头的机会。
政府补贴,也为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补助。
(Primavera 2018 图片来源:NSW Art Gallery)
“过去画展只会选挑选一些知名的华人艺术家,现在可以看到更多的年轻人面孔。”
虽然目前还没有稳定的创收来源,但他说似乎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
“多元文化不是把艺术通过人种和国家划分,而是我们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是一个整体。”
“后殖民时代开始,澳洲的优势就一直是多元文化,我们非常幸运能出生在这个年代,对于少数族裔来说,以后会越来越容易。”
“澳大利亚很可能在未来成为全球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你也是一名在艺术道路上努力拼搏的人吗?对于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你又有何看法?欢迎与今日澳洲App分享你的感受何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