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反驳中国反悔论 中方为何被批背信弃义(组图)
5月1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贸易谈判的牵头人刘鹤在第十一轮中美贸易谈判之后,在华盛顿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在美国再次对华加征关税的局势下,刘鹤解答了外界关于中美谈判的诸多疑问。 在中美谈判一年多的历程中,刘鹤在谈判之后公开接受采访的情况,只有两次。此次刘鹤对谈判的表态,显然和美国对中国的“反悔”指责有关。
谈判分歧并非“背信弃义”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以谈判进行“太慢”,中国试图“重新谈判”为由,已经正式在5月10日将中国2,000亿美元税率抬高至25%。
刘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谈判并没有破裂,而是恰恰相反,谈判出现“小曲折”是正常的,而随意指责“倒退”是不负责任的。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也在刘鹤的采访过后发表评论文章,披露了中美在谈判中的分歧,并且强调美国在谈判中忽视公平贸易应该是双向公平的公理,中美都有核心关切,核心利益绝无可能让渡。中国官媒新华社也发表社评,直接用“霸凌”形容美国的关税威胁。
从刘鹤的表态到中共党媒的评论,无不是在回应美国在谈判前指责中国“反悔”承诺,导致谈判“倒退”的言论。刘鹤透露,中美之间还会继续谈判,美方代表也会有访华的计划,至此外界对中美磋商才再度燃起信心。
美国谈判的舆论策略
为什么特朗普决定对华加征关税之后,西方的舆论普遍认为是中国在协议的承诺上出尔反尔,而并不是特朗普的突然变脸让贸易战升级呢?
从特朗普5月5日发出推特(Twitter)宣布要对华抬高关税开始,美国官员和媒体就占据了舆论的先机。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在5月6日就公开表示中国在谈判之中对承诺“反悔”。
随之而来的是路透社通过消息人士披露中国将美国150页的协议内容做了大量更改,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收回了曾经的让步。接下来西媒又渲染刘鹤和莱特希泽副手的“神秘电话”让谈判重新开启,特朗普顺势表示中国在关税压力下仍选择来华盛顿谈判,让美国官方气势大增。
在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之前,美国官方释放了不少对谈判感到乐观的信号。在4月底莱特希泽以及美国财长努钦(Steve Mnuchin)访华谈判期间,努钦曾称贸易谈判已经到“最后阶段”,特朗普也频繁称将“很快”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白宫签署协议。这些让外界自然地认为,中方对美方的确曾经有所承诺,于是后来美方的指责和关税的加征也就更加符合逻辑。
正是这一系列在舆论上的操作,让外界认为中美谈判的“破裂”是中方“背信弃义”的缘故,而后刘鹤以及中国官方不得不就此作出解释。
谈判还将继续 中国需填补短板
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用这样的策略把握舆论 。此前,美国也曾经通过抨击中国经济数据、渲染贸易战让中国官员左右两派矛盾加剧、提前披露中美谈判细节等等方式,掌控谈判的局势。
贸易战从一开始,就和舆论战双轨并行。中国官方也曾经在去年调整调门,打压了类似“厉害了我的国”的盲目自夸型舆论,试图给中国内部沸腾的民族主义情绪降温。刘鹤从去年5月中美第一次达成的贸易共识被撕毁后,也甚少公开对贸易战发声。
中方在舆论上的低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贸易谈判的顺利进行,也符合中共“少说话、多做事”的一贯作风。但是这一次贸易战舆情的反转,仍然应当引起中国官方的重视。西方的舆论场各说各话,言论众多,自然无需去追,但是这不代表在类似贸易谈判问题上,中国不需要提高对舆论的把握程度。在西方舆论已经形成势头之后再去回应和解释,不如抢占先机,充分利用自己的话筒。
中国的崛起并不是一片坦途,未来中国不仅要和美国继续谈判,也面临着更多类似的博弈,然而今天能够真正读懂中共的国际声音还太少。如何去及时、清晰、有效地让世界看懂中国的做法和决定,中国舆论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