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舰长:从华为高管到环球小姐,将半世人生活成三段传奇(组图)
2019年5月4日,海风吹过蔚蓝的堤岸。
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军官从郑州舰上走下来,对着军舰主桅上的五星红旗行了一礼。
下一秒,她转身面对镜头,以一段金句频出的个人演讲博得现场满堂喝彩。
随着这段800万点赞的小视频火爆网络,韦慧晓的名号也在几日之内红遍大江南北:
“这个世上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也就是我的价值观是: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不屑以物质的价值来标榜自己,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赋予外界价值。她在四十载人生路上所做出的种种选择,似乎正印证了这句话的精神内核。
乘着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东风,这位名叫韦慧晓的实习舰长即将成为中国海军史上的第一位女舰长。但实际上,她身上闪耀的标签却远不止这一个。
演讲结束后,韦慧晓匆匆返回舰艇,立刻投身于下一项巡防任务。
身后连绵起伏的掌声不绝于耳。看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身穿藏蓝军装的后辈们仿佛亦看到了她非比寻常的过往。
1977年12月,韦慧晓出生在广西百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壮族姑娘。他的父亲是名性格一丝不苟的老党员,打从她记事以来,家里每晚都伴着《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准点开饭。
参加高考那年,分数足以上清华的韦慧晓在“提前批”的志愿一栏郑重填写了国防科技大学,可惜由于当时招录模式的限制而未能如愿。
后来,从小热爱自然科学的她又填报了“地球科学”这个冷门专业,招生的老师不理解这个小学霸为何要埋没自己,于是出于“好意”帮她改成了气象学。
即使没能入读自己最喜爱的专业,韦慧晓依然对学习和生活认真负责。在南京大学就读期间,出类拔萃的她担任了班级团支书以及南大礼仪队队长,还曾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向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献花,被对方称赞道:“你是个很美的姑娘!”
从南大毕业后,韦慧晓进入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高级行政白领,期间一度获得华为的“金牌个人”奖。
虽然已经取得了同龄人望尘莫及的事业成就,可她的内心仍然怀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工作4年后,为了追寻自己认为的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她果断向单位辞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
读研前夕,有公司开出年薪百万的条件邀请她加入,可她却果断回应:“那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
在她就读的地质系里,有一位搞了一辈子科学研究的老系主任,他将毕生心血都花在了一些经费不多、难度极大,但却能助力国家发展的项目之上。
韦慧晓将他作为心目中的榜样,并常常以他的精神自勉:“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应该有人做,但目前没有人做,我愿意去做!”
读研期间,她的生活可谓精彩纷呈:
做学术,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列了一大页;
练体育,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竞赛;
学文艺,获得了选美比赛十佳;
当志愿者,成为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虽然从前的人生路上满是荣耀,可令她印象最深的却是两度援藏的独特经历。
2008年11月,《中国研究生》刊发了一篇题为《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文章,并将韦慧晓选为封面人物。
作为这篇文章的作者,韦慧晓在其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两番入藏的亲身感悟。
“从广州往北从青海的格尔木走青藏公路进藏的路程是八千里路;而我九月份刚刚结束的艰苦的西藏阿里地区地质考察之旅也是八千里路。进藏不易,在藏更不易——这一点,到过西藏的人、在西藏的人都深有体会。”
在林芝支教时,由于当地学生有藏文课的学习传统,英语课的课时数被大幅压缩。为了帮孩子们赶上进度,韦慧晓向几名课任老师挨个“乞讨”时间,将自己的课时量骤增至林芝县中学教师里的第一。
那时,她每天桌上需要批改的作业本比她自己还要高。可不论是嗓子发炎到无法讲话,还是腰肌劳损到难以转身,她都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把课程任务按时完成。
“看着学生们一天天的对英语课产生兴趣,也逐渐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我真的非常高兴。”
除了取得成就的巨大喜悦,险象环生的困境也是驻藏常态。
在西藏地质调查大队担当志愿者期间,她曾在无人区多次遭遇陷车危险,在趟过齐胸深的河水时险些被激流卷走,在矿区的边缘考察时差点跌落陡崖……
由于生死时刻未卜,她选择了一张汽车抛锚在无人区时的自拍作为自己的“遗照”:照片中,她嘴唇干裂、笑容依旧,眸子里倒映着西藏澄澈的天空,仿如湖水般湛蓝。
援藏结束后,韦慧晓信誓旦旦的展望未来:
“我将继续行进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这条路上还会有很多个不同的‘八千里路’,我将满怀欣喜地迎接未来的风雨阳光。”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是非成败转头空。一个人真正的财富并不在于占据过多少金钱与资产,而在于拥有了多少充实美妙的经历可供一生回忆。
临近博士毕业,韦慧晓开始认真思索自己想走的路。
虽然在林芝支教的经历使她获得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勘探志愿者的体验亦让她感受到地质工作者的伟大,可在此期间屡屡出现在危难关头、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解放军却逐渐成为她心中的最高偶像。
“经历了大学毕业、考研、工作、到西藏支教,直到2008年我才意识到,对于喜欢纪律、性格好强、无私无畏的我来说,军人才是最为适合的职业。”
了解到34周岁是博士应届生特招入伍的最后期限,韦慧晓紧紧抓住自己靠近那一抹迷彩的最后机会。在做实验、写论文之余,她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材料。
由于所学专业并不相干,年龄上又已失优势,很多人都嘲笑她是在痴人说梦。就连她曾经仰慕的大学军训教官都对她说:“你想穿军装的话,我送一套给你好了。”
即便是唯一支持她并为她写下推荐信的博士导师,依然在她的推荐语里写着“推荐其到科研院所工作”。
虽千万人吾往矣——笃定心思想要带兵打仗的韦慧晓决定亲自上阵。
她将所有她认为能够证明自己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材料,都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作为一份长达200多页的自荐信打包寄给了海军首长。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将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历程。”
为了提前适应部队生涯,她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体能训练。先是每天逼自己跑上四、五公里,一年后又增加到每天10公里,“把运动当成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情来做。”
另一方面,她积极收集军事材料的知识储备,尽可能缩小自己和科班出身的士兵们的理论差距。
2011年10月,韦慧晓接到了来自部队的电话,得知对方即将对她展开考察。
那一刻,她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漫卷诗书喜欲狂”。走在校园洒满枫叶的道路上,她仿佛已然听到传自远方的冲锋号角。
当一个人真心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其让路。
半个月后,海军方面的考察人员为韦慧晓提供了3项选择,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组建的航母接舰部队。
听到航母两个字,韦慧晓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没有任何犹豫,她选择了这项“与民族崛起紧紧相连”的事业。
“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梦想,我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
2012年1月,韦慧晓终于如愿穿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戴上了“一道杠”的学员领章。从那时起,她开始向往战舰上的最高指挥岗位——舰长。
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与一起参训的拥有两年以上军龄的其他学员不同,从未有过军旅经历的韦慧晓刚一进部队就闹了笑话:
晚点名的自我介绍时,她直接上台鞠了一躬,居然不知道要敬礼,登时看傻了众人。
还有一次,当升旗的哨音响起,舱面所有活动人员全部面向军旗立正站好,只有她“不知道他们为啥不动了”,仍然继续走下舷梯。没有遵守舰艇礼节的她因此被部门长点名通报。
“没有人教个中细节。在新的行业中初来乍到,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边犯错误,边克服,边适应。”
除了基本生活细节,作为随船出征的海军一员,“晕船”亦曾是韦慧晓挥之不去的噩梦。
她犹记得第一次跟随登陆舰出海,和战友们一同在甲板的海图桌上进行作业时的情景。虽然那天风浪不大,可她却吐的特别厉害,“连胆汁吐都出来了。”
踉踉跄跄来到厕所,在洗漱台的镜子里看着脸色蜡黄、狼狈非常的自己,她不由在内心反问:“你还要当舰长吗?”
回到桌前,她继续进行海图作业,再吐,再作业。即使到今天,韦慧晓也依然会晕船,但这并不会使她放缓前进的脚步。
“这些都不算什么,时间才是我遇见的最大困难。”
按照舰艇指挥员的一般培养模式,从走出军校到成为驱护舰舰长,一名舰艇军人大约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而34岁的韦慧晓显然没有余裕来按照这个节奏悠然成长。
为了逾越年龄的障碍,她给自己创立了一套“天花板理论”:每天都把自己的极限往上再顶高一点,每天都要有所突破。
辽宁舰上,年近不惑的她每天都和一批十八、九岁的女兵抢着擦地板、保养设备,争取机会熟悉舰艇上的每一项工作。
被调往郑州舰后,夜间巡查的舰值人员常常看到她的舱室在凌晨1点还透着灯光——她还在加班学习航海指挥课的内容。而次日清晨五、六点钟,她又背着小包去练习游泳,分秒必争地弥补自身短板。
“在没有遇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以前,我觉得做什么都是一样的。可是一但遇到,就全都不一样了。‘马不扬鞭自奋蹄’,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她不怕夹杂在寒风中砸向脸庞的冰粒,也不怕用录音机重复播放每一个指令和回令的枯燥,只怕剩下的时间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天和比自己小了整整十二届的“00后”们一起训练,质疑声时刻充斥着她的耳膜:“34岁才急慌慌去赶末班车,你早干嘛去了?”
但韦慧晓对此不以为然:
“时间上的第一不重要,实力上的第一才重要。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每个人都很早就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热爱的是什么,而我就是属于比较后知后觉型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23岁就职华为,担任高级副总裁秘书;
27岁放弃百万年薪,以第一名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28岁去西藏支教,同年被环球洲际小姐大赛评入中国赛区十佳;
30岁成为博士;随后弃笔从戎,以34岁高龄开启军旅生涯,“感觉自己就是属于这里。”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选择,那么韦慧晓就是那个不断放弃坦途选择难路的人。
可也正因如此,她才得将自己还未过半的人生活出了别人三辈子的精彩。
陶杰曾在《杀鹌鹑的少女》中写道: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人的一生很长,有的人22岁就毕业了,却等到五年后才找到好工作;有的人25岁就当上了CEO,却在50岁因病去世;也有人50岁才当上CEO,但最后活到了90岁。
从年薪百万到弃笔从戎,从西藏高原到苍茫大海,从偏远山区里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女到新型战舰上指挥若定的首席军官,韦慧晓的日记里写满的,是即平凡又非凡的属于过往的每一天。
在一篇名为《如果这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日志中,韦慧晓曾认真地写道: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还是做跟平常一样的事情,因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离开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很多时候,有些人看似走在前面,有些人看似落在后面。但实则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步程走在各自的发展时区,谁也没有落后,亦没有谁领先。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只后悔自己有什么事情想做但是没有做,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我感谢我目前拥有的所有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它们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四十载芳华韶光,她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选择无关对错,只有是否值得”;告诉了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勇气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从没有太晚的开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历经千帆,这位中华第一女舰长所代表的,恰恰是当代新青年骨子里最为“硬核”的价值观。
面对即将到来的舰长全训考试,韦慧晓成竹在胸:“我希望能够拿到超过一百分!”
考场如战场,相信她定能打赢这场战斗,带领全舰战友朝向下一个“八千里路”的战场进发。
遥望深蓝,祝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吉凯旋,而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