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连技术工人都没了,还来谈什么大国工匠!(组图)
近年来,国家一直不断地提倡大国工匠精神,但是技术工人的待遇却远远得不到改善,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高级人才时间更是长久,多达十年以上,以至于现今的很多制造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而累、脏、穷便成为这一行业的标签。
想当初70年代的人想进个好一点儿的工厂,都要托熟人、请客吃饭、送礼品,这些并不稀奇。而现今的年轻人不再想进入工厂工作,即便涨工资,加福利也没有任何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对制造行业避之不及呢?随着这样的情况的出现,很多工厂制造业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其中60、70后成为主力在进行支撑,他们拼命干活,不敢休息,只为改变家族命运,不再让子女进厂当工人,这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在我们父辈中有很多人都是工人,这也是由于年代不同,想当年能进入工厂当工人,那是非常风光的,有不菲的收入。而现在随着父辈们的积累令他们的子女也就是80、90后们完成了转型,考大学成为了他们的同一目标,干什么都比当工人强,成为他们的一致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当下"知识改变命运",普遍被解读成知识就是学历,大学生就是人才,当下现状,家长们乐忠于子女接受大学教育,也看不起学历稍低的技术工人。技工岗位发展通道狭窄,前景不理想,繁重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往往就是其全部职业生涯,"白领"吸引力大并非没有原因。
央视播出过一款《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主要讲述中国高端制造背后的故事,主角是一群厉害的央企技能大腕,看完这个之后想必都会有个共同看法,决不当什么大国工匠,太累而且工资还低!剩下的就是真正热爱的人还在干这行业。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难度便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靠手触摸,安装缝隙控制在一根头发的五十分之一,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一人!这种国宝级人物生活是怎样的?单职工,老婆没有工作,女儿学费、生活费都是靠他一人承担。
C919的首架飞机有着数百万个零件,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胡双钱回忆:"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而且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这个需要靠细致编程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能依靠只有一双手和一台传统铣钻床,甚至图纸都没有。纪录片里是这么说胡双钱待遇问题的:"胡双钱一周有六天要泡在车间里,这张仅有的全家福还是2006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的70平米新家。"
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目前中国设计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加起来,长度达到了1600多米,每个焊点只有0.16毫米宽,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仅为0.1秒。而他的时间80%给工作,15%给学习,留给家庭的只有5%。
由此可见大国工匠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把大部分的经历都给了工作,而这项工作更加马虎不得,必须做到精细在精细。除了热爱还要有耐心,一份工作能长久坚持并重复无数遍,每一遍都完美完成是何等不易,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人行业,除了工资少也往往是因为以上几点。其实我们完全把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属于现在科技社会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