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重启贸易谈判 贸易战休兵 中国赢在何处(图)
正如预期,G20峰会美中达成贸易战休兵共识,双方重启贸易谈判,川普承诺“至少目前不加征新的关税”,中国则承诺购买美国更多商品。至于华为,虽然川普在会后记者会中指出“这没有问题,我们会继续出售这类产品”,但因为加上国家安全但书 - 这个定义模糊的概念有很大弹性的解释空间 - 华为是否能获得其业务发展上真正需要的解禁,还需进一步观察。
无论如何,这场峰会将贸易战画上休止符,虽然美中战略竞争还会在其他地方开辟新战场,但战役结束后,双方总要收拾战场、进行休整,以等待下一场厮杀。因此小冲突免不了,但大规模的相互冲撞,应会暂停一段时间。
然则,双方不是说要重启贸易谈判吗?怎么能算结束?
因为谈判没有订期限,且川普承诺不加征新关税;所以这次重启的贸易谈判和上一次阿根廷G20峰会后所展开的贸易谈判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那一次川普威胁90天不达成协议就要加征关税,中国等于是被枪指着头不得不谈;这次则是没有时限、没有威胁的平等对话。对等的贸易谈判要达成协议通常时间冗长,例如美国前总统欧巴马力推的“跨太平伙伴关系协议”(TPP),在美国加入后谈了7年才达成协议,而后在川普上任后一纸命令下退出。
就美中贸易谈判来说,经过11轮的密集会谈,相关细节应都已经谈完,但无法达成协议,即表示双方坚持之处正是对方拒绝让步的地方,因而无法妥协。既然如此,要继续谈判,就只能让时间改变形势,看看未来发展再说。双方重启谈判的形式意义将大于实质意义,要达成协议恐怕还有的等。
既然休战了,就免不了要检讨战果。结束这场战役的G20东京峰会,到底谁让步的比较多?
当然是川普。
因为既停止继续加征关税,又宣布解禁华为。华盛顿邮报记者Heather Long的评论文章即指出,中国在这场会谈中得到几乎所有想要的东西,毫无疑问的是这场战役的赢家;输家则是民主党与美国对华鹰派。判定民主党为输家是因为减少了攻击川普关税政策错误的口实,而川普的让步,尤其是华为的解禁,对华鹰派肯定是不满意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确是赢家,虽然美国没有取消已经加征的关税,但中国也只付出大量购买美国产品的承诺,并没有如鹰派期望的取消政策性的产业补贴与双方科技脱钩。中国产业升级规划,例如转为低调的“中国制造2025”,所受冲击仍属可控,而且反而可能在危机感下加速推行。
事实上,除非美国谈判团队未来开出的“采购清单”是狮子大开口,让中国买不下手;否则中国本身也需要进口美国商品以稳定物价,尤其是受非洲猪瘟影响价格一路上涨的猪肉。猪肉对广大的中国汉族人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必需品,涨太多将造成民怨。中国农业农村部今年1月份发布的“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生猪存栏比去年同期大减12.62%;能繁殖母猪存栏也大减14.75%,预计第3季以后尤其是到第4季,猪价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5月9日,中国为报复川普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由10%提高至25%,还取消3,247吨美国猪肉的进口订单,以施压川普的农业选民。现在大概可以有多少就买多少了。
不过,中国真正赢的地方,其实是“不确定性”的缓解。
川普以关税为武器打贸易战,但对企业而言,担心的并不是关税本身,因为企业可以依据各国的关税政策,透过全球产业链的配置寻找最适当的出货点;但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征税与征多少税就很糟糕。调整产业链的配置与出货需要时间与额外的经费支出,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就使得原本预定的投资暂缓,而且效应会向关连的非出口产业扩散,例如机器设备或土建。
中国年初以来,虽然透过金融宽松与减税费以提振投资意愿,并寻求扩大外资准入,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拉不起来。3、4月官方PMI虽一度超过荣枯线的50,但5月仅报49.4,刚出炉的6月也报49.4,与5月持平,却回不到50以上。PMI指数是GDP增长率的领先指标,长期在荣枯线以下,预示经济有衰退的危机。
因此,即便川普宣称不加征关税只是“暂时”,但如果川普让步的理由,是担心贸易战升级可能造成经济衰退而影响到明年的总统大选,那么至少在明年11月投票前,不必再担心川普加征关税。这降低了不确定性,对中国稳定经济下行压力将有很大帮助。谁能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率,才是评估美、中战略竞争胜负的唯一判准。
美中这一回合的战略交锋。以休战告终,但战役结束不表示战争结束。遏制中国已经是华府政治菁英共识,未必会追随川普个人意志。虽然在29日的记者会上,川普以“能够互相帮助的战略伙伴”,回答记者对美中关系界定的提问,但美国官方正式的《国家安全战略》却是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且排序还在俄罗斯之前。川普幕僚中大多数仍是对华鹰派,川普并没有解职更换。川普这次在贸易战上休兵,或许泼了鹰派一盆冷水,但不意味着对华政策上全面由鹰转鸽。美中之间仍存在许多可能的战略冲突点。
例如,前面谈到的,美国可能提出天量的“采购清单”,让中国买不下手;或者以违反伊朗禁令为由再制裁中国企业或银行;再或者将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列入禁止贸易的“实体列表”……即便解除华为禁令,也可能会让华为陷入尴尬境地。
美国以往应对盟邦间产业竞争的惯例,一向是:你不能做的,不卖给你;你能做或即将能做的,不能不买。如此将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封杀。如果对华为也采取类似的部分解禁,就会形成“华为想买的买不到,不想买的却硬塞”。对华为来说,还不如通通不能买,如此痛下决心牺牲短期业绩,以争取全部的备胎转正。如何应对,就要看华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