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女司机所长丈夫已被停职:为何会产生“坑夫逻辑”?(图)
“保时捷女司机”的“一巴掌”可谓地动山摇,触发舆论的不断发酵。媒体从警方内部人士获得消息,保时捷女司机所长丈夫“已被停职”,并且传出“所长丈夫”和“妻子”的人设完全相反。与此同时,也谈到舆论影响力太大,但凡查出一点问题,“所长丈夫”的职位可能保不住。
这些细枝末节的“内部消息”,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现实“揣测”的权威“实锤”。因为,在社交媒体上,有太多骇人听闻的料儿,只是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所以,总需要“知情人”和“内部人”站出来给出答案。不过,答案的范围,并不会超纲(超出人们的预期)。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点踩着节点的感觉,一步步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进发。是的,“一巴掌”从始到终,好像和她的丈夫毫无关联。但是,以当下人们的认知,总觉得“就事论事”不够爽,总要顺着卑鄙的行为,揪出更可恶的行迹。
于此,“想象力”再次成为一种推动的力量。当然,想象力的释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过往的相关经验(也可以说腐败大数据)。总之,谈逻辑,讲推理,不如拼观念。因为,舆论的道场里,早已预设好结局,只是渴望早一点被实证而已。
并且,随着事件的继续深入,这样的节点性信息释放,应该会陆续完成。并且,我们会清楚地感受到,每释放一次都能激起波涛汹涌,直到有一天,舆论的想象力被完全实证,人们才能轻松下来,回归正常的情绪水平。总之,这是一个起伏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耗的过程。
就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言,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指引,是否该对此表示遗憾,我们不必贸然称是。毫无疑问,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向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作为支配着我们的无意识的力量产物,这些幻觉无疑是必要的。所以,回到对保时捷女司机的各种预设上,只能说是必然性的结果。
不过,“坑夫逻辑”的存在,缘于“背后有人”的狂妄。过去人们常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过来看“如果亲朋狂妄,势必有人得道”。起码,就现实的秩序来看,八九不离十。所以,当保时捷女司机的“一巴掌”扇出去时,普遍的追问中,离不开”背后有人“的预设。
只是,这里面存在一种裹挟的力量,导致逻辑上可能并不严谨。说到底,一个人狂妄,有可能是“借力狂妄”,也有可能是“自身就狂妄”。但是,人们之所以相信她是“借力狂妄”,主要还是缘于人们经验式的判断。甚至,在具体的文化范式中,这种行为就已经被固定下来。
所以,但凡出现“狂妄行为”,人们都会进行关联性的判断。尤其,狂妄者要是跟“财富和权势”有关联,基本上会被“死磕到底”。毕竟,在具体的生活中,这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性情绪上的本能认知。不得不承认,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舆论中生根,让过于荒诞的推理显得奏效。
然而,人们既然笃定”一巴掌“背后必有权势,就意味着人们相信权势的威力,而非秩序的力量。因为,要是以秩序的尺度看待“一巴掌”以及“保时捷女司机”的行为,可能只是从其个人行为出发,进行相应的惩戒和规范,至于她的的家人是谁,或许不重要。
只是,在现实的语境下,好像又很难剥离开看待。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中,都建立起一种“仗势欺人”,“为富不仁”的幻象,不管是谁,只要特征类似,就会被打入对应的通道中,进行无止尽的洗刷。直至污点全无,情绪消散。
甚至,我们会发现,在具体的情绪蒸腾过程中,处于舆论中心的人,往往会被放大,以至于承受更多积淀性的打击。总之,风口浪尖上,没有人能被恰当好处的对待,只能是被用力过猛。这一点,相信“保时捷女司机”和她的所长丈夫也知道,但又能怎样?
是的,“舆论推动事件”,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创见。“坑夫”,“坑爹”,这些相关的词汇,本质上都是一种语境性表达,带有一定的叹惋的意味。只是,如果“爹干净”,“夫干净”,何谈所谓的“坑不坑”。所以,舆论的惋惜本身,其实是一种实证式的讽刺。
于此,“保时捷女司机”到底算不算“坑夫”,更为主要的是,“夫”有没有问题。如果“夫”没问题,只能算是“虚惊一场”,如果“夫”有问题,反倒是一种变相的立功。所以,高喊“坑夫”本身,其实也存在一定的“腐败思维”。就是认定,只要密不透风,腐败就可以安然无恙。
因此,本质上“坑夫逻辑”只是一种鸡贼思维。从实际角度上看,并不存在结构性的逻辑。有句俗语:“一块臭肉坏满锅汤”。其实是笃定“臭肉”要跟满锅汤勾兑。如果,从一开始,“臭肉”和“满锅汤”就被隔离,又怎能出现臭汤的结局呢?